鹿药属植物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13 11:54:21

鹿药属植物研究进展

【摘要】 鹿药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既有很高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文章从鹿药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资源分布状况、化学成分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总结其研究概况,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鹿药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鹿药属; 资源分布;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鹿药属 smilacina desf 植物隶属于百合科,全世界约有25种,分布于亚洲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美至中美洲,我国有14种,2变种[1],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除新疆、青海和宁夏外,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所分布。鹿药属植物中的许多种的地上幼嫩茎叶是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2,3],一些种根茎可入药,为我国民间常用中药[4],药材名为鹿药,具考证,鹿药始出自《千金·食治》,性味“甘、苦、温,无毒”,具有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功能。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原本不起眼的野菜,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被开发成一道道“山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注重健康,追求绿色,对于中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引起更多人的热衷。鹿药属植物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在我国资源分布非常广泛,储量十分丰富,对其研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文将鹿药属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鹿药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1 鹿药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状况[1]

鹿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或伸长,直立或匍匐,有的具膨大节;茎单生直立,圆柱状,上部稍倾斜,具毛或无毛;叶互生,纸质,被毛或无毛,着生于茎的上半部,通常具4~9片叶,长圆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浆果近球形,初期绿色,成熟后呈红色、黄色或紫红色,多具1~2枚种子,少数多枚种子,种子坚硬。各种鹿药属植物花期、果期与生长地的海拔、气候因子有关。

鹿药属植物多生长在林下、林缘、灌丛和水旁湿地等阴湿处,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多分布于高海拔山区。其中鹿药s. japonica a. gray是在全国各地分布最广的一种,也是主要药用种,而云南和四川省是鹿药属植物分布种类较多地区,吉林省东部山区分布有鹿药、兴安鹿药、三叶鹿药3个种。现将我国鹿药属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总结如下。

鹿药s. japonica a. gray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台湾。

兴安鹿药s. dahurica turcz分布于东北、华北。

三叶鹿药s. trifolia desf分布于黑龙江伊春市、吉林省靖宇县、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400~700 m林下。

抱茎鹿药s. forrestii (w. w. sm.) hand.-mzt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大理2 800~3 200m林下。

西南鹿药s. fusca wall分布于滇西北至西玛拉雅墨脱地区2 000~2 600 m林下。

金佛山鹿药(新种)s. ginfoshanica wang et tang分布于四川东部(南川)、贵州(江口),岩石山或密林中,1 730~1 800 m。

管花鹿药s. henryi (baker) wang et tang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雪线上下、德钦、中甸、丽江、大理、漾濞、禄劝,南部西南部,四川西部,甘肃东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南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林下或灌丛下、水旁湿地和林缘,1 300~4 000 m。

四川鹿药(变种)s. henryi (baker) wang et tang. var. szechuanica分布于四川西部至云南东北部。

高大鹿药s. atropurpurea (franch) wang et tang分布于滇西北,四川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丽江鹿药s. lichiangensis w. w. sm.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南部和甘肃南部。

长柱鹿药s. oleracea (baker) hook. f. et thoms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

窄瓣鹿药s. paniculata (baker) wang et tang分布于湖北西部,广西东北部,四川西部与南部,贵州东北部和云南镇康和禄劝以北。

少叶鹿药(变种)s. paniculata (baker) wang et tang var. stenoloba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甘肃南部。

紫花鹿药s. purpurea wall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东部和南部。

合瓣鹿药s.tubifera batal分布于甘肃,青海,陕西,四川,湖北林下阴湿处。

台湾鹿药s. formosana hay分布于台湾高山地区。

2 化学成分研究

鹿药属植物中可食用的种包括:紫花鹿药、窄瓣鹿药、长柱鹿药、西南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以及分布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鹿药。可药用的种[5]包括: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紫花鹿药、长柱鹿药、金佛山鹿药、窄瓣鹿药、丽江鹿药、兴安鹿药、三叶鹿药、合瓣鹿药。有关鹿药属植物研究主要是生药鉴定 [6]和营养元素含量测定,而有关其它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近几年才有所增加。

2.1 茎叶中营养成分研究鹿药属植物在各地通常有别名,包括偏头七、山糜子、竹叶菜、九重楼、黄招七、磨盘七、盘龙七、螃蟹七、土飞七、小鹿药等。鹿药属植物中有些种是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从其出苗一直到开花前都可采摘食用,鲜食或干食,炒食或煮汤,味道苦凉微甜,清香独特鲜美。它的营养价值在于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

刘祥义[7],张加研[8],孙玉敏[9]等分别研究了不同种鹿药植物幼苗中氨基酸及无机元素。从各种鹿药属植物中检测出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色氨酸除外)在内的共17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胱氨酸;无机元素包括na,k,ca,mg,fe,zn,cu,mn,al,sr,ba,p,b,tr,ni,ge,co等,其中k含量十分高,而na的含量却相当低, ca,mg,fe,zn,mn含量也较高。桂明英等[10]研究了竹叶菜(高大鹿药)的营养价值及不同处理方法对样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叶菜中总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无机元素含量较丰富,总氨基酸含量为鲜重的24.76%,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1.6%,另外含有痕量维生素c,而糖类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非常低,糖占鲜重的2.56%,因此,可食用鹿药属植物是理想的保健减肥食品,具有开发价值。

2.2 茎叶中其它化学成分研究杨顺丽等[11,12]从云南滇西北产高大鹿药smilacina atropurpurea地上幼嫩茎叶中分离鉴定出3个核苷类化合物:胸腺嘧啶脱氧核苷,腺嘌呤核苷,2′-脱氧腺苷;9个皂苷类化合物:①竹叶菜苷a (smilacinoside a){薯蓣苷元 3-o-α-l-吡喃鼠李糖基-(13)-[6-o-棕榈酸酯基]-o-β-d-吡喃半乳糖},②竹叶菜苷b (smilacinoside b){ 薯蓣苷元 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半乳糖苷},③竹叶菜苷c ( smilacinoside c ){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r)-呋甾-5-烯-3β,22ξ,26-三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④竹叶菜苷d ( smilacinoside d ){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25r)-呋甾-5-烯-3β, 26-二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⑤玉簪苷d(funkioside d){薯蓣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⑥蜘蛛抱蛋苷(aspidistrin){薯蓣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⑦{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25r)-呋甾-5-烯-3β, 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⑧鹭鸶兰苷a(diuranthoside a){新替告皂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⑨β-胡萝卜苷(daucosterol) ;另外还有三十烷醇(n-triacoatanol)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

2.3 根及根茎中化学成分研究到目前为止,有关鹿药属植物根及根茎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李中大等[13]曾利用dragendorff系统成分分析法对吉林省鹿药地下根茎及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发现该种植物中含有皂苷、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等成分。

ying zhang等[14]从高大鹿药(smilacina atropurpurea)根茎中提取分离得到1个已知皂苷薯蓣皂苷和7个新甾体皂苷化合物:①atropuroside a {(25r)-2α,3β-d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α-1-rhamnopyranosyl(12)- β-d-xylopyranoside}; ②atropuroside b {(25r)-2α,3β,17α-tr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 o-α-1-rhamnopyranosyl(12)]- β-d-xylopyranoside};③atropuroside c {(25r)-2α,3β,17α-tr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β-d-xylopyranoside};④atropuroside d {2α,3β-dihydroxy-spi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⑤atropuroside e {2α,3β, 23α-trihydroxy-spi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⑥atropuroside f {26-o-β-d-glucopyranosyl-2α,3β,22ξ-trihydroxy-fu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⑦atropuroside g {26-o-β-d-glucopyranosyl-22ξ-methoxyl-2α,3β-dihydroxy -furost-5,25(27)-diene-1β-y1 o-β-d-xylopyranoside}。

3 药理研究

鹿药属植物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功能,我国民间常用于治疗劳伤,阳痿,风湿骨痛,神经性头痛,乳腺炎,月经不调,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等,制成煎剂服用或捣烂敷用。

有关鹿药的现代药理研究较少, ying zhang等[14]对从高大鹿药中提取分离得到的8种化合物进行抗真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化合物atropuroside a,atropuroside f具有抗candida albicans,candida glabrata ,gryptococcus nesformans 和aspergillus frmigatus的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20μg/ml,而薯蓣皂苷对candida albicans和candida glabrata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5.0μg/ml,针对这3种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进一步做体外人体癌细胞(sk-mel,kb,bt-549,sk-ov-3,hepg2)毒性实验,显示三者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

4 展望

食用的鹿药属植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野生资源分布广泛,当地农民采收后鲜食或开水煮后晾干储藏,在滇西北地区也有企业参与采收、加工和销售,进行商业运作,这样势必造成人们盲目地对其进行掠夺式采收。另外,鹿药属植物茎多为单生,春季幼嫩茎叶被采集后,影响了植株的正常光合作用及地下茎的生长,从而影响植株来年的生长,造成野生资源的严重破坏。因此要采取既能合理开发利用,又能加强保护的措施,也就需要对其引种栽培和驯化、采收方式、保鲜与储藏、加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植物中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质[15],鹿药根茎中含有的皂苷化合物是否为其药用的物质基础,以及鹿药中其他新结构、新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及进一步研究将为其临床应用、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将为新药研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先导化合物。

鹿药属植物中除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紫花鹿药、长柱鹿药为主要药用或食用种外,其它种是否也可供药用或食用,也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傅立国.中国高等植物(第十三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91.

[2]吕丽芬,袁理春,赵 琪,等.滇西北野生长柱鹿药的资源分布与保护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3):17.

[3]桂明英,李宗菊,陈 标,等.竹叶菜不同处理样品营养成分比较[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55.

[4]江西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35.

[5]江纪武.药用植物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55.

[6]唐自慧,逄云莉,何兴金,等.鹿药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5(6):550.

[7]刘祥义,张加研,傅 惠.管花鹿药微量元素的测定[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3):17.

[8]张加研,周蛟,刘祥义.云南高黎贡山管花鹿药茎叶营养成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4:45.

[9]孙玉敏,金顺姬,罗丹娜.鹿药、四叶菜、山菠菜氨基酸和无机元素测定[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3):59.

[10]桂明英,陈标,申洁,等.竹叶菜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广西植物,2000,20(1):71.

[11]杨顺丽,刘锡葵.竹叶菜中的核苷类化学成分 [j].中国天然药物,2003,1(4):196.

[12]杨顺丽.竹叶菜、菊叶薯蓣和小花盾叶薯蓣的化学成分与抗癌活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3:1.

[13]李中大,李焕荣,林志宏,等.鹿药化学成分初探 [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1,7(2):54.

[14]ying zhang,hai-zhou li,ying-jun zhang.jacob et .atropurosides a-g,new steroidal saponins from smilacina atropurpurea[j] .steroids,2006,71(8):712.

[15]鲁科明,袁丁,张长城.皂苷抗炎活性研究进展 [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658.

上一篇:恶性黑色素瘤 急性炎症复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下一篇:艾灸治疗胰腺肿瘤病人腹胀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