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

时间:2022-08-13 10:41:44

2014/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

棉花质量检验方式由人工感官检验逐步转变为全部采用仪器化快速检验,这一改革推行十余年来,我国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不断深入,检验量稳步上升,检验数据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当年度我国棉花质量情况。

2014/2015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以本年度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收购加工的细绒棉的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为涉棉的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分析棉花形势、研究棉花政策、扶持棉花产业提供重要依据。

一、数据来源

2014/2015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依据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 国家标准,对颜色级、轧工质量、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等主要指标进行汇总统计,并综合生产、市场和政策等多方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成。

本报告所称的新体制棉花,是指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并在棉花产地经过仪器化公证检验的成包皮棉。

本报告所称的棉花年度,起止时间为当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2014/2015年度即为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

按照品种及纤维长度,我国棉花分为细绒棉和长绒棉,长绒棉仅在新疆有种植,占全国棉花总量的比例极低,其检验依据为GB 19635―2005《棉花 长绒棉》,与细绒棉的检验依据不同。细绒棉按加工方式的不同分为锯齿加工细绒棉和皮辊加工细绒棉,皮辊加工细绒棉占全国棉花总量的比例极低,其检验依据为GB 1103.2―2012《棉花 第2部分:皮辊加工细绒棉》。因此,本文所统计的质量指标数据,均以当年度新体制棉花锯齿加工细绒棉的公证检验数据为基础计算而来。

二、检验数量与进度

(一)检验数量。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公证检验涉及的产棉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5个 ,涉及加工企业1542家,比上一年度减少13.81%,检验量2271万包,514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度减少30.51%、30.61%,检验量为近4年来最低水平。

对比近5个年度的新体制企业检验数量,西北内陆棉区的检验量占比在2011/2012年度有所回落之后,已稳步回升。新疆地方及新疆兵团棉花检验数量比去年有所回落,但其占全国检验量的比重却在逐年上升,达到80.9%,新疆已成为我国棉花最主要产区。内地棉区2014/2015年度棉花检验量大幅下滑,黄河流域棉区同比下降58.04%,长江流域棉区同比下降74.39%。

(二)检验进度。2014/2015年度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公证检验的检验量从第六周开始迅猛增加并迅速达到峰值,高峰期比上一年度晚了3周左右,反映出产业政策调整初期市场的观望情绪较重;市场预期企稳后,延续了上一年度的“快收快加”、高峰期集中的态势,并且高峰期更为集中;春节前合计检验量占到全年度检验量的97.3%,比上年增加5个百分点。

三、指标结果

(一)颜色级。颜色级指标是GB 1103.1―2012《棉花 第1部分:锯齿加工细绒棉》首次引入的棉花质量指标,它依据棉花的黄色深度(+b)确定类型,依据反射率(Rd)反映出的明暗程度确定级别,通过类型和级别在颜色分级图中对应的区域确定棉花的颜色级。按照中国棉花颜色分级图,我国锯齿加工细绒棉共分为4种类型、13个颜色级,其中白棉3级为标准级。从类型来讲,白棉和淡点污棉使用价值较高;淡黄染棉由各种僵瓣棉和部分晚期次棉、污染棉、烂桃棉,或是淡点污棉变异而来,使用价值较低;黄染棉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因多年存储变异,或回潮率大的籽棉未及时晾晒而变黄,这类棉花品质极低。各个类型中,1级为最好。

从2014/2015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情况来看,西北内陆棉区的棉花颜色级指标最好,白棉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4.78%。黄河流域棉区颜色级指标介于西北内陆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水平之间,其中河北、陕西、天津白棉占本省份棉花的比例优于平均水平;河南棉花颜色级指标最差,淡点污棉3级达到49.53%,远高于1.41%的全国平均值。长江流域棉区颜色级指标最低,其中江西白棉占比最高,其次是江苏、安徽两省份;各省份淡点污棉3级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比实施颜色级指标两年来的数据,2014/2015年度我国棉花颜色级指标较上年度有所提高,其中,白棉占比较上年度增加了9.79个百分点,全国以白棉2级、3级为主,但白棉1级占比下降了6.32个百分点;淡点污棉占比较上年度下降了10.03个百分点,同时淡点污棉3级略有上升;淡黄染棉及黄染棉占比较上一年度基本持平。

(二)轧工质量。轧工质量是指籽棉经过加工后,皮棉外观形态粗糙程度及所含疵点种类的多少。从2014/2015年度新体制棉花检验情况来看,新疆棉的轧工质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机采棉加工方式的特性,新疆棉中轧工质量为差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内地省份中,陕西、江西、河南的棉花轧工质量为差的比例高于其他省份。

(三)长度。长度是棉花最重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棉花的整体使用价值密切相关。细绒棉的长度由25毫米级至32毫米级依次分为8个长度级,其中28毫米级为标准级,30~32毫米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高,25~26毫米级的棉花使用价值较低。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逐包检验平均长度为28.53毫米;长度级加权平均值 为28.09毫米。从各产棉省份棉花逐包检验平均长度看,陕西棉花长度最长,达到29.41毫米;其次是江苏,长度略低于陕西,达到29.33毫米;新疆、湖南、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的情况也较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湖北、浙江、天津、江西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棉区,除山西省棉花平均长度降低0.99毫米外,其余各产棉省份逐包检验平均长度与上年度基本持平;长江流域棉区各产棉省份棉花平均长度有显著回升,较上一年度平均增长0.53毫米。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我国棉花长度指标连降3年后,在2014/2015年度首次有所回升。其中,逐包检验平均长度较上年度增长0.16毫米,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0.11毫米;长度级加权平均值较上年度增长0.17毫米,比近5年全国平均水平低0.11毫米。全国长度级低于长度标准级的棉花占比13.54%,比上一年度减少15.09个百分点。此外,长度值离散范围继续回落,30~32毫米长度级的棉花有所增加。

(四)马克隆值。马克隆值是棉花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反映,是棉花主要的内在质量指标之一,与成纱质量有密切的关系。棉花的马克隆值越高,一般棉纤维成熟度越好;马克隆值过高,则成熟过度,纤维较粗,纤维抱合力差、成纱强力和条干均匀度不理想;马克隆值过低、细度过小、成熟不足,则容易产生有害疵点,织物染色性能差;只有马克隆值适中,棉花的细度适中、成熟适中,才具有最高的纺纱性能,获得较全面的使用价值。

细绒棉的马克隆值共分为三级五档,按马克隆值从低到高依次是C级的C1档、B级的B1档、A级的A档、B级的B2档、C级的C2档。马克隆值级A级的使用价值较好,B级的使用价值正常,C级的使用价值较差。

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马克隆值级A级占比34.97%,较上年度上升5个百分点;C1档和C2档占比2.69%、14.7%,分别较上年度上升0.92、降低5.05个百分点;B级占比较上年度基本持平。各产棉省份中,江苏、甘肃的棉花马克隆值级最好,A级棉比例均超过半数;新疆次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山东、山西、河北棉马克隆值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棉的C2档占到97%以上,较上年明显增高,棉纤维细度过大、成熟过度问题突出,马克隆值指标最差。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4/2015年度马克隆值指标较上年度有所回升,但还略低于5年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马克隆值A级的占比较上年度显著上升,比近5年平均水平高了1.65个百分点;马克隆值C2档的占比虽较上年度有明显下降,但比近5年平均水平仍高了3.18个百分点。

(五)断裂比强度。断裂比强度是重要的棉花内在质量指标,与纱线的成纱强力有很好的相关性。细绒棉按断裂比强度值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5个档,即很强、强、中等、差、很差。

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断裂比强度值28.04cN/tex,略高于上年,上升了0.05cN/tex,但比近5年平均水平还是低了0.15cN/tex。

各产棉省份中,河北棉花断裂比强度最强;其次是河南、陕西和山东棉花,其中陕西棉花断裂比强度比上一年度有显著上升;浙江、安徽、山西棉断裂比强度较差,且均比上一年度大幅下降;全国最主要产棉区新疆棉断裂比强度较上年度上升0.68cN/tex。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4/2015年度断裂比强度指标有所提高,强及以上占比略有下降,中等占比明显增加,差及以下占比大幅下降。断裂比强度平均值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量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的新疆棉断裂比强度值有所提升,拉高全国平均值。

(六)长度整齐度指数。长度整齐度指数是重要的棉花质量指标,用以表示棉纤维长度分布均匀或整齐的程度,对纱线的条干、落棉率有重要影响,同时对纱线的强度也有影响。细绒棉按长度整齐度指数和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为5个档,分别是很高、高、中等、低、很低。

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82.34%,比上年度平均值低0.07%,比近5年平均水平低0.15%,且已经连续4年下降。长度整齐度指数为很高和高档的棉花占比最多的省份是陕西;其次是甘肃和河北;江苏、天津、江西的棉花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为高和很高档占比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江苏、河南棉花中,长度整齐度指数为低和很低档的占比明显多于其他省份。

各产棉省份中,陕西、河北、甘肃棉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最好,河北、天津、山东、河南棉花该指标已连续两个年度稳步回升;湖北、河南、浙江较差,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浙江棉花该项指标已连续两年逐年下降;山西棉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最差,近三年该项指标波动也最大。

对比近5个年度的数据,2014/2015年度长度整齐度指数较好,其中低及以下档的占比已连续三年下降,比2010/2011年度下降了1.22个百分点;高及以上档的占比打破三年来的下降趋势,较上一年度大幅上升;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则延续下降态势,降至5年来的最低水平。

(七)综合评价。2014/2015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综合质量有所提升。从颜色和轧工质量来看,颜色级以白棉和淡点污棉为主,白棉2级和白棉3级占比最多,淡点污棉主要集中在淡点污2级;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气候影响棉花颜色呈乳白色,略带棉花本色黄,淡点污棉占比较高。轧工质量主要集中在中档,占比为93.95%;全国各省份轧工质量为中档的棉花比例均占到90%以上,浙江、湖南两省达到100%。从纤维长度来看,平均长度和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两项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长度指标体现在25~27毫米长度级的棉花显著下降,而30~32毫米长度级的棉花有所增加;长度整齐度指数指标表现在低及以下档的棉花略有下降,而高及以上档的棉花大幅增加。从纤维内在品质来看,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两项指标较上年度均有小幅回升;其中,马克隆值主要表现在A级占比显著增加,C2档过成熟棉占比小幅降低;平均断裂比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新疆棉该项指标略有回升,其他大多数省份棉花的平均断裂比强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总体来说,国棉综合质量有所提高。

四、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综合各地的情况来看,影响本年度棉花质量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产业政策、市场形势、生产环节等几个方面。

(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的气候特点和年度内的气候变化是影响棉花质量波动的决定性因素。据中央气象台对2014/2015年度气象条件的分析,在播种及幼苗生长阶段,大部棉区气温偏高、水热条件较好,部分棉区低温、强降水、沙尘暴影响棉花播种出苗。其中,长江流域棉区大部4月持续多雨寡照、5月强降水过程频繁,出现渍涝灾害,影响棉花生长;新疆南部冷空气活动频繁,南疆盆地大部出现大风、沙尘暴天气,影响部分棉花生长发育延迟。在蕾铃期,新疆棉区气象条件总体较好,黄河流域棉区阶段性干旱、长江流域棉区阴雨寡照天气影响棉花蕾铃生长。其中,河南中西部、陕西关中和东南部、河北中部等地7月下旬出现轻至中度、部分地区重度农业干旱,6月至8月中旬,长江流域棉区强降水过程频繁,部分棉田出现积水,棉田遭受渍涝灾害,蕾铃脱落增加。在裂铃吐絮和采摘期,全国棉区大部棉花收晒顺利,仅黄河和长江流域部分棉区出现阶段性阴雨寡照、强降水,棉花吐絮采摘受到一定影响。其中,9月中旬后期新疆北部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10月中旬初北疆、哈密地区及巴州大部、阿克苏部分地区出现霜冻,棉花提前停止生长,棉花产量和品质受到不利影响;黄河流域棉区9月多阴雨天气,其中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南部、黄淮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强降水,降水日数普遍有12~18天,影响棉花正常裂铃吐絮;长江流域棉区8月下旬至9月中旬多阴雨天气,棉花烂铃烂桃增加、裂铃困难、采摘受阻,导致品质下降。

(二)产业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市场调控机制的部署,2014/2015年度,国家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并在新疆启动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同时明确今后一段时期从严控制进口,引导国内纺织企业多使用国产棉,减轻棉花库存压力。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一是实现了市场调控的“价补分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对加快产业升级具有积极的作用。二是有利于棉花种植优势区域转移,改变国内现有分散种植模式,鼓励棉花种植向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方向转变,促进以棉花良种、精量播种、机采棉等为代表的精准棉花种植技术发展,走现代农业的路子,进一步提高棉花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将棉农和棉企推向市场,立足“消费导向”引导棉农生产、棉企加工,提高用棉企业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棉农改变观念,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籽棉质量,有助于加工企业在加剧的市场竞争中提升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把控,填补我国高品质棉需求缺口。

(三)市场形势。2014/2015年度,国内棉花失去收储价格支撑,市场回归,新棉价格报复性大幅下跌,棉花生产成本仍然居高,纺织服装消费依旧疲软,国储棉库存居高不下,棉农棉企观望情绪浓重。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棉花加工和纺织生产供需双方直接对接,收购价格与籽棉品质直接挂钩,使得今年棉农棉企普遍更加注重质量,国棉“三丝”多、混等混级现象有所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是棉花、棉纱、棉布市场自2014年7月中下旬重心迅速下移,棉企、纺企、棉农遭受巨大打击,更有许多棉企和棉农萌生退意,棉花种植将继续萎缩。二是棉花价格一路走低,棉农种棉几乎没有利润,从采摘、存放、交运等环节出现随意粗放心理,再加上惜售心理,籽棉在农户手中积压,易带来品质一致性下降、混等混级等质量问题。三是纺织需求不旺,又没有了收储托市,棉花产业整体加工产能过剩,将面临继续洗牌。无资质的小包型棉花加工企业,以及“两小一土”等低成本非法经营的企业因其体量小、经营灵活、加工成本低而呈现开工趋势,造成资源抢占、质量下降等问题。四是通过近两年的摸索与实践,仍有少数企业不能很好适应新的棉花标准要求,还是存在用过去的品级概念去检验的惯性思维与做法,从而影响企业效益。棉花标准体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部分棉花质量参数设置与下游纺织生产应用没有完全接轨。

(四)生产环节。

1.品种影响。品种是影响棉花质量的主要内在因素。我国的棉花品种繁多但优良性状突出的比较少,加之近年来供种渠道不断增加,品种更新换代加速,种植品种混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棉花的质量。由于近年来棉种行业严重亏损,棉种市场秩序较混乱,假冒伪劣种子充斥市场,难以形成主打的品种和品牌。各棉花品种其内在纤维品质有很大区别,棉农在选择棉花品种种植时以片面追求单产高、衣分高,抗病虫、色泽好为主,并不注重棉花内在品质,造成棉花细度偏粗,长度偏短,可纺性差。再加上籽棉交售的流动性、随意性大,收购企业不按类型品种等分类收购,造成了棉花纤维和棉花品质一致性的下降,给纺织企业配棉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栽培管理与交售流通环节的影响。棉花栽培管理过程中,棉农盲目追求高密度、田间施肥种类单一,棉田残膜回收量甚少,或基本上不回收,导致残膜逐年增加,宜棉区耕地有限,棉田只能向非宜棉区扩张,加之劳力不足,管理粗放,并且我国多数区域棉田分散,规模化种植条件差,客观上导致质量指标的不一致。在交售流通环节上,棉花采摘、运输过程中使用塑料编织袋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此外,棉农在户外摊晒籽棉时,受环境条件影响,极易造成动物毛发及杂物混入,形成异性纤维。由于担心综合指标低的棉花卖不出去,棉农有意识地将优等棉花和低等棉花掺混在一起优劣混卖。形成资源浪费,造成棉花品质普遍中等偏下,高品质棉花匮乏。

3.采摘方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棉区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手摘方式。棉农采摘棉花时较为粗放,按质量采摘、存放意识差,采集方式随意性大。部分棉农习惯揪桃剥棉,个别地区甚至还有拔秆剥桃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用工成本的大幅上升,棉花采摘雇工困难,棉花早采现象严重,少数地区一次性采摘,未成熟的棉桃被采,造成棉花质量下降。

自2001年起,新疆兵团开始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棉花生产机械化率逐年提高,目前,兵团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已达93%,棉花收获机械化率为66.3%,农机管理标准化团场达到85%。机采棉的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但也带来了含杂多、 “三丝”多、长度短等质量问题。当前的机采棉均是将原有的手摘方式的棉花按照机采的要求进行种植,而未根据机采棉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育棉种,所以并不是真正“适宜机采”的棉花。由于机采棉在采收过程中,缺少对采收对象的选择性,极易将地膜残片等异性纤维一同收集,造成异性纤维增多、杂质大等问题。再加上后续加工中,为了除杂干净,过度烘干开清,造成了对棉花强度、长度等内在指标的损害,增加了短纤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采棉花的市场竞争力。近期,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手机棉”,即手采棉和机采棉掺杂在一起,混充手采棉。这种棉花会给纺织企业配棉造成严重影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 棉花加工的影响。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三年来,很多棉花加工企业已经适应交储带来的收益和便利,专心应对收储,放弃了对下游用棉企业客户关系的维护,一旦推向市场,便有些无所适从。一方面由于棉企加工利润越来越少,出现劳动用工减少,质量管理不到位现象。一些企业加工过程中未正确处理好产量和质量的关系,轧工速度控制不当、排杂不彻底或不排,导致棉花长度严重损伤、短纤含量增加,同时含杂较高,棉结、索丝多。另一方面各类小包棉等无证企业有卷土重来之势,其质量意识淡薄,生产的小包棉多是白板包,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利于打击和追责。

五、有关建议

为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损失,防止流通环节中人为的质量破坏,保护棉花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我国棉花的整体可纺性,针对上述质量指标检验结果和影响因素作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实践证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实施可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国储库存压力,减轻财政负担,起到稳定生产、保障棉农利益、促进下游纺织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但当前的政策机制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如何合理制定并适时公布棉花年度目标价格、指导棉农和棉花经营者预先做好生产和经营计划;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完善符合国情和现阶段发展要求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因地制宜地完善内地各产棉省份不同的价格补贴机制,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指导作用;如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管理的新模式;如何将目标价格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相结合,保护整个产业链的良性运转,引导各方共同关注质量,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进一步深化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兴棉力度。继续深化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改变粗放型外延经济增长模式,加强改革成果与其他行业的结合与应用。一是要加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积极推动棉花产业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棉花公证检验结果在纺织配棉中的应用、公证检验证书与现代物流的结合、公证检验结果的“大数据”应用与质量分析等。二是继续完善棉花国家标准,从而可以更为高效、客观、全面地评价棉花质量水平,指导生产与贸易结算。三是加大科技兴棉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加强良种培育、提升科学植棉水平、改进生产工艺。四是应加大对机采棉在育种、栽培管理、采摘技术、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专项研究力度,提高机采棉质量指标,使机采棉与手摘棉针对不同纺纱需求,优势分别得到发挥。

(三)继续加大棉花质量监督力度,提升国棉质量水平。受目前棉花产业链整体水平所限,棉花质量变化与市场形势走向的相关性较强,因此要继续加强棉花质量监督力度。一是加强监督检查,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有效性,继续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监控企业的监督检查;二是针对纺织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长期存在的混等混级和比较突出的异性纤维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三是继续完善公证检验对建立公正、公平的棉花市场交易环境,维护各方利益的作用;四是加快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积极实施棉花加工企业分类监督管理,发挥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在企业贷款、公证检验资格等方面的作用,督促棉花加工企业落实各项质量义务;五是密切关注棉花市场质量状况,做好棉花质量分析,加强安全风险预警和隐患排查,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质量风险。

(编者:本文略去了主要图表,如查阅报告原文,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上一篇:万事俱备,土工纤维织物描绘蓝图乘东风 下一篇:岁月无迹,青春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