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关键点

时间:2022-08-13 10:08:14

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关键点

【关键词】有效开展 课堂观察 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16-02

观课议课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课堂观察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促进发展”。这种发展是真正促进语文“教”与“学”的发展;是促进语文课堂方式、内容、理念的教学发展;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深入化、科研化的学科发展;也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途径、效能的发展。课堂教学形式要走出形式化,走向内涵性,应在多元化方法追求中紧紧围绕关键点不放。这些关键点包括:聚焦主题、关注细节、解析意义、建构创新、促进变化。

一、聚焦主题

没有主题就没有研究,主题是课堂观察的灵魂。一所学校、一个团队以同一主题对课堂进行合作观察,这种聚焦式的观察是解决学校普遍问题、教学重要问题的捷径。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旨趣与研究基础,选择不同的观察主题,通过“基于主题的观察”,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个性乃至教学风格。如一位教师长期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为主题进行课堂观察,对于其形成民主、开放的教学风格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堂观察中不断发现有价值的主题,然后进行集中研究,系统地、批判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发展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从而形成自己实践研究的领域,提升自己具有个性的实践智慧。因此,主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始点与生长点。

例如在“有效生成”的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确立了以“语文课堂有效生成”为课堂观察的主题,因此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使整堂课中有关“有效生成”的片段被敏锐地捕捉下来,并得到完整的记录和再现。在课后分析时,将这些片段加以集中,得出了学生课堂表现、问题预设、课堂效果三方面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观察结束后,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的有关课堂有效生成的理论性结论,将对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产生理念性指导。

二、关注细节

细节是观察的第一特征。

1.敏锐地捕捉细节。我们捕捉的细节,可以是蕴涵教育理念,反映教师对语文教育问题的看法,也可以是那些可能会引起争议的现象。这些细节,有的可能是教师意识到的,有的可能是教师自己尚未意识到的。课堂观察者要善于捕捉包含研究信息的细节,以及稍纵即逝的细节。

2.客观地重现细节。我们应把捕捉到的细节定格,并在课后把它客观地重现出来。细节回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放大”的过程。例如,有一次我们以“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为观察主题观察了《济南的冬天》这节课,有两个观课老师发现一名学生在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好之后,整节课的表现都不好。这两位老师“回放”了当时的细节,说这名学生一开始十分投入,能够专注听讲,认真做笔记,朗读声音很响亮,但在老师点名请他回答问题后,他没有办法回答,老师又指名其他学生回答,而且忘记请他坐下达3分钟之久,之后,这名学生开始做小动作,目光游离起来……其实,这两位观察老师所做的事情,就是细节的重现。

三、解析意义

意义是课堂观察的深刻追求,需要诠释与反思。如果我们不能给课堂细节与教学行为以有意义的诠释,那么我们的课堂观察是不到位的。

1.诠释细节本身的意义。有一次,我们观察七年级《空城计》一课,老师布置了一道讨论题,“你觉得司马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学生同桌讨论。教师说“现在开始”,然后,几乎略停了一下,立刻就说“停”。我们“回放”这个细节,分析这个细节的意义,认为这个讨论是流于形式的,因为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就不能有真正的思考。教学必须“留下空白”,让学生有充分感悟、体验和探讨的空间。

2.探寻问题背后的问题。由“细节本身的意义”再深入一步,就是我们要反思“问题背后的问题”。如上例,涉及一个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以“教学设计”为主,还是以“教学实际”为主。通过这样深层次的分析,后来那位教师说,她现在坚持宁愿少讲一点内容,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也就是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感悟体验的时间。

四、建构创新

课堂观察必须具有建构性,这种建构,可以是外的,也可以是内省式的,具有具象性和科学性。1.具象性:回到情境之中去。这种建构不是一般性的提建议,而是一种重置于情境之中的假设。这种回到情境之中的建构才是清晰的、可操作的、具象的。2.科学性:课堂观察的建构是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上的,因此是富有科学精神的。剖析细节的意义,根据意义来重构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质是一种理念指引下的行动创新。例如有一个教师执教《拳打镇关西》时,一些学生说影片好,一些学生说原著好,当时执教者没有注意。课后,执教者在想象中重新“设计”了教学情景,让学生把影视和原著做对比,引导学生从原著上感受作者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养成潜心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并在写作上学以致用。像这样的“课堂印记“修正,就可以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五、促进变化

变化是课堂观察的价值取向与终极目标。首先,变化的主体是上课者与观察者。课堂观察既能促进上课者的变化,又能促进观察者的改变。上课教师在同伴的帮助下通过同伴的观察认识到自己藏在深处的问题,进而改变自我。观察者的实践智慧也在观察中获得提升,“看他人的课,想自己的课”。教师们常常用“震惊”“震动”之类的词语描述自己参与课堂观察之后的心情,而改变也从这里开始。其次,变化的过程是理念与实践的互动。课堂观察不是空洞的理论变革,它引起的理念变革是在强烈的实践感悟中发生的;课堂观察也不是在表面的行动中改进,它的行动改进是基于深刻的理念变革而进行的。可以说,课堂观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教育理念与实践互动的过程。

总之,课堂观察是以研究的视角认识课堂、改进课堂、重构课堂教学,这对于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育理念与实践互动的过程。(责编 马超勤)

上一篇:基础薄弱学校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压力源分析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