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历史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时间:2022-08-13 06:46:45

高中生历史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在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14―17周岁的人群课外图书阅读量最大,人均每年阅读书籍8.97本。2015年,《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没时间读书,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笔者就本校高二年级200名同学阅读情况进行调查,情况如下:

只有半数的同学喜欢课外阅读;60%的同学在小说、动漫、励志、科普、情感和朋友圈信息等题材中,最喜欢动漫;而在纸质书刊、手机、电脑、IPAD等阅读工具中,半数的同学选择了手机;除了教辅资料、动漫书籍、休闲杂志、班内订阅的两份报纸外,人均每学期的平均阅读量为1―3册;鲜有学生愿意花钱买课外读物,向图书馆借阅居多,在借阅的书籍中,又以休闲类书籍居多;很多学生反映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是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且觉得与提高成绩无关。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最大的问题是看不懂文言文。

由此可见,学生购买的书籍中,教辅资料占的比例非常大,除此之外,偏好读图等娱乐性较强的通俗读本,而喜爱经典的学生不多。学生的阅读量往往从初三开始呈现分水岭,初三之后的学生往往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课外读物大多集中为教辅和作文选。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阅读历史专著时不理解、理不清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的时间经常混淆;不了解史实和时代背景;难以与作者思维一致,专业术语是道障碍。相比之下,阅读历史题材的小说就轻松多了。相比于单纯的文字阅读,学生更喜欢插本、影音像丰富的视频。而阅读的不足,反映在对高考材料题的作答上。材料题满分为52分,近年来广东历史高考材料题得分情况见下表:

时间201020112012201320142015

分值22.7525.5225.0725.5323.3222.95

由以上得分情况,归纳总结学生做题时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清;材料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差,逻辑性差,思维混乱、僵化;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某些概念或历史名词的内涵把握不准,历史的时空观念含混不清,欠缺通史知识,结论单一,不能准确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

然而,随着科技产品的普及,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手机。部分学生做历史阅读题时,总求助搜索引擎,刚了解事件大概就戛然而止,很难深入研究。另外,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从众心理,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大都热衷于阅读,读书风尚就会形成。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交流话题,更多的是关心某些流行剧,谈论的是剧情的变化,学生之间缺乏一种阅读交流。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表示,当微博和短资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时,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因为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很多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大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谁就不善于思考。

综上所述,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培养。2015年4月21日的《2015中国亲子阅读报告》称,2014年中国儿童每年读书20本(不含教材和教辅),这一数字远高于成年人,但比美国小学生少一半。调查结果还显示,虽然90%的中国家长都重视孩子阅读,但缺乏行动力,超过4成家长基本不陪孩子阅读,而约有5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讲,孩子三岁多时,就对书产生了朦胧的认知,这表现为喜欢听睡前故事,这种相依偎的床头阅读,虽然一开始占据了上班族父母大量的时间,但是有利于孩子日后学习习惯的养成。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虽然幼儿园已经进行阅读的感知活动,但是家庭里也要注重营造阅读氛围,父母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让手机、电视成为晚上休闲的主流。

上一篇:As Big Animals Poop out 下一篇:注重校本提升 让每所学校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