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体制改革:从“试验田”到“丰收田”

时间:2022-08-13 03:54:22

四川文化体制改革:从“试验田”到“丰收田”

在历时10年的改革中,伴随文化体制改革响亮的号角,四川文化在创新中走向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体制改革不只是给政策、给资金,体制、机制不顺,终究难以出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改活体制、创新机制,是四川10年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法宝。

“先试先行”,让四川成为“不是试点的综合改革试点省份”

改革成功与否,关键看是否促进了发展。

2002年,四川提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前瞻而高远。

软实力的战略思维,涤荡着旧体制的礁石,破除障碍的过程,就是文化生产力得到释放的过程。

也是在这一年,四川新华书店系统原有的5500名职工逐渐失去国有正式职工“身份”。

一个靠财政养活的事业单位,开始涅之旅。

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被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企业集团。省委、省政府旋即下发通知,将全省新华书店国有资产授权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理顺全省新华书店产权关系,扫清体制。从改变国企职工身份,到与母体之间割断“脐带”,再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改革的结果,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成为全省利税大户。

“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这是百姓对文艺创作现状的质疑。

四川如何作答?

答案是“通过改革来解放文化生产力”。

2003年上演的大型时尚诗乐舞《大唐华章》率先解题:企业投资、全国巡演,既要赛场,更要市场。这部由国有剧团担纲演出的舞台剧,一年间在全国18个城市巡演。

2003年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以全员竞聘上岗为突破口,率先在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全面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年底,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四川出版集团相继成立。

2004年春,“在西部文化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的声音,为四川文化发展鼓劲,更把新的战略思维带到四川。两个月后,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2004年,四川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综合改革 “不是试点的综合改革试点省份”。

由此,四川为其刻下了“先试先行”的深深印记。

从改革破题到蔚为大观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正从小面积的 “试验田”变成大面积的 “丰收田”。

2005年1月,寒潮未退,文化春潮却已涌动。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这一年,四川众多文化单位凤凰涅,体制改革打破坚冰,产业龙头初步形成。

改革,步步深入。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文化生产力以裂变的方式释放能量,其效应鲜明体现在文化产业上。

2005年8月,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携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辽宁出版集团和民营企业成都市华盛(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跨地域、跨行业的资本联合,总资产35亿元,净资产11亿元。2007年5月30日,中国新华书店有了上市第一股!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3年间,一个集团的两次裂变,映射出四川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格局!大集团带大产业。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党报党刊、广电影视等领域的大型文化集团,着力打造产业链条完整、竞争优势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旗舰和行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动文化集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持股、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对接,推动文化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培育一批多元化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四川文化建设从改革破题到蔚为大观,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2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3%,“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16亿元增长到521亿元,翻了两番多。

10年磨砺,完成由“大”到“强”的蜕变

“战局”已布下,全系统、全领域、全方位的文化体制改革在四川全面展开。

2009年12月28日,寒冬中响起急促的“冲锋号”。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列出改革的 “时间表”、“路线图”和 “任务书”。

2010年6月23日凌晨,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公告,与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以12.55亿元与出版集团15家全资子公司进行资源整合,这是中国出版发行业首例以股权整合方式完成的出版发行资源整合。而这,已是新华发行集团的第三次创业。

一个集团的“三步曲”,诠释着四川文化体制改革“规模化”战略,推动文化资源优化整合抓产业链条的聚合,做强文化产业集团;抓重大项目的整合,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抓文化业态的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10年改革,一个主题: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主体,在改革深水区被赋予了“三力”新内涵:生产经营活力、市场竞争实力、产业辐射能力。

峨影集团牵手太平洋院线,优势资源的组合意在实现电影创作、生产、销售的一条龙。这样的牵手,基于“市场”,这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催化剂”: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所属13家非时政类报刊社完成转企改制,成立四川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省级非时政类期刊的集团化整合、股份化运作,并将整合路径向市州期刊资源延展;13家电影公司已完成转企改制,省级和市州共8家电影院完成转企改制。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深化文化行政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由“管微观”转变为“管宏观”。

在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中,截至8月30日,全省21个市(州)本级全部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改革任务。181个县(市、区)也已完成改革任务。改革后,全省文化执法编制2076名,比之前增加了1倍。

国有文艺院团如何“加速跑”,成为考验四川的一道难题。

四川制定了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意见,召开了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会议,各市(州)上报了改革实施方案,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工作全面推开。

2009年12月,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没有前车可鉴的省歌舞剧院开始制定公司章程,清产核资、评估、验资等工作相继展开。2010年7月8日,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11年7月25日、26日,我省参加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的最后一部精品舞剧 《红军花》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两场。这是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首部现实主义题材大戏,也是一个开门红。

“改革不是换牌子,每天我们都在想合作伙伴、投资、剧目……”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固有的生产模式变了,管生产还要管营销,上舞台还要下市场。

通过合并重组,全省国有文艺院团由2002年以前的103个,调整为67个,调整幅度达35%。全省67家文艺院团已全部采取转企改制、合并、撤销等方式制定了新的改革方案,13家已完成改革。

2010年的春天,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吹响了总体战的号角:省委、省政府为四川文化体制改革排出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一场全系统、全领域、全方位的攻坚战在四川全面打响。

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四川文化系统坚持以加快省级国有文艺演出院团“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省呈现出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加快发展全面提速的良好势头和美好前景。改革,启动了四川这个文化资源大省的发展引擎,让四川文化呈现出由“大”到“强”的大发展大繁荣景象。(宗禾)

上一篇:强力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加快建设四川经济强... 下一篇:一座城市的调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