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化思考

时间:2022-08-13 03:32:46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化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关系中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当事方缺乏法治意识。基于此,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树立法治精神。

树立法治精神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首要的就是用人单位、雇主、员工、工会、政府等相关主体树立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个民主法治国家普遍遵从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的总和。法治精神不仅是民主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素养,而且是一种公共规则意识。法律至上是法治精神的第一要义。在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而必须敬畏法律,尊重法律,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因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司法机关正确使用法律,用人单位、雇主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工会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要自觉遵守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公平正义是法治精神的价值追求。在我国,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它如同阳光,滋润着社会的进步成长。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只有真正做到坚持公平正义,才能实现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的目标,才能达到权利公平、分配公平的要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关键是要做到以人为本。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要含有人文精神,不能见物不见人,要充分保障员工的物质和精神权益,尤其是对弱势员工给予及时真诚的帮助。司法机关在处理劳动关系案件时,要本着尊重和保障人的权益、惩戒过错方的原则,客观公正进行审判裁决。社会和谐是法治精神的最终归宿,而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当然,要看到和谐是动态的过程,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总体性平衡,而非静态的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注重法治的保障,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大局出发,换位思考,努力营造秩序井然的工作生活环境。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石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一旦订立,就成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他们之间的有关劳动权利义务通过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加以具体化、固定化,对合同双方当事^都产生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当事人违约,不履行合同义务,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劳动者权益的保障,特别是在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劳动争议案件不断增多。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有的用人单位不遵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在用工方面随意性较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视劳动合同为摆设,不仅经常迫使员工加班加点,拖欠、克扣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甚至忽视安全生产导致伤亡事故。这是不和谐劳动关系的典型表现。

因此,要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以合同约束双方当事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不断增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契约意识,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合同双方当事人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劳动法》不仅对劳动关系的双方提出了应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要求,而且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如何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7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更加系统化地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方面的内容,这对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劳动合同一旦成立,其关于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内容就成为能否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基于平等自愿、合法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劳动合同的签订是双方当事人意愿表示一致的结果,对双方的各自要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劳动合同中,关于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内容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直接关系到合同能否成立,进而直接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因此,以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对劳动合同的必备内容做出限制,可以避免因合同内容规定不到位而导致的争议和纠纷,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依法解决劳动争议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保障

依法解决劳动争议首先要有相关的完备法律。我国宪法从最高层面对劳动者就业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合同法》从专门法的层面对劳动关系作出了详细的规定。1997年颁布实施的《刑法》及后来的《刑法修正案》中,有数条涉及劳动权的规定。这些法律的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始终高度重视劳动关系的保护,增强了法律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刚性要求,为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奠定了法律基础。

依法解决劳动争议还需完善争议处理机制。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出现劳动争议时,能否化解这些争议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起通畅、公正、高效、完善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针对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发生的劳动争议,一般的处理方式包括劳动关系双方自行协商达成和解,通过工会调解化解矛盾,通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理矛盾,通过劳动仲裁和诉讼途径解决劳动争议等。无论哪种方式,其核心都是要使劳动争议得到及时、有效、公正的化解,消除劳资冲突,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实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理念,拓展处理方法,优化处理程序,整合多方力量,推进协同处理机制建设,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上一篇:积极探索“落地”的途径 下一篇:“走出去”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