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保健食品迷了眼

时间:2022-08-13 02:40:47

莫让保健食品迷了眼

当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保健食品也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但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陷阱颇多。那么,消费者如何正确认识保健食品的功效,科学选用保健食品,避免掉入保健食品制造的陷阱呢?

辽宁读者:翟玉兰

误区一:当药品,用来治疗疾病

【情景回放】在某超市上班的张阿姨上个月肠胃不适,出现饭后腹胀、反酸和便秘症状。她以为是消化不良,到药店购买了一些消食的药品吃了几天仍不见好转。张阿姨所在小区里有位推销保健品的李大妈,多次劝她服用保健品进行调理,耐不住李大妈的劝说,张阿姨便花了700多元从其手中购买了维生素C、维生素B、胡萝卜素3种保健品。可吃了一段时间后,原有症状不仅没有缓解,还出现口腔溃疡、上腹疼痛、腹泻等症状。后来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肠胃炎。

【误区解读】如今,一些保健食品厂家和推销员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往往夸大其功效。而一些消费者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常常把保健食品与药品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保健食品包治百病。从概念上看,保健食品不是药品,而是食品的一种;从功能上看,它仅有保健作用,并无治疗疾病作用。对于生理机能正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是―种营养补充剂。对于生理机能异常的人来说,保健食品可以调节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日常生活中,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定,容易将其功能与疾病治疗相混淆,从而误把保健食品当成药品来服用,结果耽误病情。

【教您一招】分辨药品与保健食品时,首先要看外包装盒上标注的“批准文号”。药品标注的是“国药准字”文号,是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而保健食品则以“国食健字”、“卫食健字”等文号出现,审批部门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地方相关部门。其次,看标签和说明书。药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上必须标注功能主治或适应症等内容;而保健食品没有治疗作用,不得涉及功能主治和适应症,只能标注保健功能或适宜人群等内容。最后,保健食品的包装和相关广告上都标明了批准文号、专用标志“蓝帽子”和“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忠告语,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留意。

误区二:当饭吃,取代正常饮食

【情景回放】高三学生小何,今年6月份参加高考。为了让孩子能够发挥好,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父母听信推销员说食用某某保健品能够增强体质,抵抗疲劳,开发智力的宣传,专门花了几千元给他购买了蛋白粉、螺旋藻、矿物晶营养套餐等功能性保健食品,把这些东西当补品,每日三餐进行食用,很少让孩子吃饭。小何吃了20多天后,出现身体疲乏、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后来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轻度营养不良。医生建议不能将保健食品当饭吃,只能作为辅助食品服用。

【误区解读】保健食品主要含有一种或多种膳食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从功能上看,保健食品主要是“膳食补充剂”。当身体所需的某一种或多种营养不能通过正常饮食足量摄取时,可以用它来补充。比如,蔬菜吃的较少时,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含片;体能消耗较大时,可以服用蛋白粉。但不应颠倒主次,以保健食品代替正常饮食。这是因为,相对于食物,保健食品营养成分比较单一,例如复合维生素,其含有的β胡萝卜素只有―种,而蔬菜水果中不仅含有多种β胡萝卜素,还含有叶黄素、番茄红素等其他营养素。从科学角度讲,注意平时营养均衡的饮食、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适时适量的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健康的根本保证。

【教您一招】那么,如何确定是否需要吃保健食品?应把握几个原则:首先,应到医院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看身体是否缺乏某些营养成分,若不需要尽量不要吃;其次,当身体缺少某些营养成分时,应在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饮食调节,优先采用食补的方法来补充营养;再次,若身体某方面的营养成分缺乏严重,短期内无法通过饮食完全获取,则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体质、年龄,区别不同季节、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保健品;最后,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保健食品,食用剂量均不宜过大,要适度把握,食用一段时间后,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若身体缺失的营养成分得到补充,就应停止食用,通过均衡饮食来调理补充,切不可盲目以为“营养越多越好”,胡乱吃保健食品,这样不但不能调节机体功能,还会导致营养失衡和代谢负担加重。

误区三:听信宣传,跟风消费

【情景回放】在某工厂打工的小潘父亲不久前做了阑尾炎手术,身体比较虚弱。小潘听说服用保健品可以增强体质,便打算寄点保健品给父亲滋补一下身体。来到保健品销售店后,导购员马上拿出一摞宣传手册,热情地给他讲解。小潘看到宣传册上标注的患者证言,某某国家“进口”,某某大牌明星代言,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花了两个多月工资,购买了海参口服液、人参胶囊等保健品寄给了父亲。令他没想到的是,父亲服用后,不但身体没有得到较快恢复,反而刀口难以愈合,又住了医院。医生解释说小潘父亲的体质偏热,不能服用这些高热量的保健食品。

【误区解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电视、报刊、网络上各种保健食品的广告多得让人眼花缭乱。面对商家的广告宣传和社会上对高档滋补食品的大力推销,我们应擦亮眼睛,做到科学理性消费,不可轻信广告宣传和盲目跟风消费。以鱼油为例,市场上动辄数百元的“深海鱼油”,虽然宣称从深海海鱼中提取,但大部分并非来自深海;很多鱼油宣称富含EPA和DHA,其实就是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软化血管和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但长期食用,会引起人体过氧化反应增加,反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几率。从营养学的角度看,与其买昂贵的鱼油,还不如每天进食50~100 g的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海鱼。

【教您一招】如何做到理性消费,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保健食品虽然注明了适宜人群,但并不是这一人群中每个人都适宜吃保健食品,应根据体质确定用量和周期,科学合理食用保健食品;二是不可盲目追求高档保健食品。高档保健食品一般都含有燕窝、人参、鱼翅、冬虫夏草等高档滋补品,这些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价格比较昂贵,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如果不是滋补身体或治疗疾病所必需,盲目跟风高消费只会增加经济负担;三是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要到正规的商场、超市、保健食品专卖店、药店等具有合法营业证照的单位购买,互联网购买要注意查验网站是否具备相应资质,购买时还应索要购货凭据或发票。

上一篇:蒸菜的营养价值及药膳运用 下一篇:新上海菜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