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研究生特点 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时间:2022-08-13 12:09:01

立足研究生特点 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而研究生德育工作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核心,在研究生全面培养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研究生的德育教育问题也日益彰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亟待改革。

一、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断层。这里所谓的“断层”,是指由于学校对研究生德育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够,使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在衔接时出现了断层。不少校方人员都认为研究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已达到成熟,既然是成年人,理所当然地应该可以自行解决道德问题;另外从研究生群体的平均年龄和社会阅历来看,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已经形成,即使学校进行德育教育,也不会有明显效果。所以许多高等院校除了开设两门必修课程之外,对研究生德育教育大多抱着放任不管的态度,许多该做的工作都流于空洞化、表面化,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导致在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方面跟不上发展。这种由学校主动放弃,进而造成德育断层的结果就是研究生思想道德的高度“贫血”,这从近几年来研究生道德问题逐步增多的现实中就可以看出。

(二)本科德育“后遗症”。学校总是基于这样一种片面的认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均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因此无论从教育思想上还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将研究生教育看成是本科生教育的简单延伸,用同样的目标、同样的方法来进行,这在德育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结果带来了以下问题:

1 研究生德育目标不明晰。研究生德育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研究生的德育重点体现在哪里?对德育的评价有哪些具体标准可以参考?从目前来看,国内还没有一部文件对这些问题有明确的解答,很容易使人们在实际操作中用本科生的目标来要求研究生。

2 德育内容陈旧重复。根据国家的规定,大多数在校研究生都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两门公修课程。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两门课程都缺少新意。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科生时期进行的“两课”教育对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章节的选取安排上都有不少重复的部分,这对于从高中时期就开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来说显得陈旧过时,更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一次调查中,研究生认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无效”的占54.42%。

3 德育方法和途径的雷同。受研究生连年扩招的影响,许多综合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已经达到1:1的水平,有的甚至更高。在师生比没有相应提高的情况下,高校不得不对研究生进行大班授课,在教学方法上也往往和本科生教学一样,老师讲、学生听,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很少,重理论,忽视社会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无论是出现研究生德育断层,还是把研究生德育等同于本科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根据研究生的年龄特点、经历和背景差距、学习和生活等特点来开展德育工作,从而使德育处于“弱化”状态。事实上,研究生是一个大而复杂的群体,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需要。

(一)德育需求的复杂性。与大学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年龄、背景、经历和家庭状况等差别大、跨度大,因而他们的入学动机、需求、对社会的认知、思想道德基础等情况也要复杂得多。研究生的年龄一般从20岁到40岁不等,他们当中有些已婚,有些有工作经历。由于社会的磨炼,这一部分由在职人员考取的研究生社会经验较为丰富,处事为人更为老练,在学习上也很勤奋,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思想相对成熟,表现出较好的自信和自律。但是也应该看到,社会阅历的丰富更容易使他们形成在社会、人生、婚姻等方面的偏执观念,也更容易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只关注自身的成功,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关注较少。而那些由应届本科生直接考取的研究生一般年龄较小,思想相对活跃和单纯,虽然求学道路走得比较平坦,但缺乏社会经历,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在大学里研究生的学习更加突出学术性。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基本上是自主学习,集中上课时间较少,图书馆和网络是其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不再像本科生那样有固定的班级和管理者。如果一个专业人数少,再加上居住分散,集中管理就很困难。这些特点要求他们要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否则就很容易使自己放任自流。与此同时,他们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因此导师的学术水平、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有调查显示.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在18种影响因素中以81%的比例高居首位。

(三)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已不像过去那样轻松。这就意味着现在的研究生要比过去更加努力,才能达到用人单位在学术水平上的要求。但是这种硬性的要求也造成了科研工作中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作风。不少研究生为了,东拼西凑,甚至剽窃他人的成果,学术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另外,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年龄偏大,婚姻家庭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加之研究生在校期间没有经济实力,听以总是忙碌于学业、工作、婚姻之间,心理压力很大。

三、根据研究生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研究生作为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教师后备队伍的主要来源,因此学校领导应该改变对研究生德育的传统看法,在认真研究研究生群体特点的基础上,真正把研究生德育工作放到育人工作的首位。

(一)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学术道德教育。研究生教育与其他层次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有很强的学术性。目前在校的研究生一方面是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学生,另一方面又是参与各种学术训练和研究的初学者,这其中必然会涉及到学术道德问题。如果大学德育教育忽略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不仅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有极大的消极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会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应该把学术道德纳入研究生生培养目标,把学术诚信教育作为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这既体现了研究生德育的特点,也拓展了大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应摆脱教师讲课为主的课堂灌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师生互动,在争论和反思中一起研究、一起探对。其次要避免德育教育途径单一化,实现网络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往“政治理论课+形势报告+先进人物事迹大会”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导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便于操作,但由于对研究生思想实际缺乏了解,所讲内容往往在他们所关注的焦点之外,致使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必须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和实际,利

用和创造他们喜闻乐见的途径,德育工作才能收到预期的结果。一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自由度高的优势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德育工作,建立有关政治理论、形势政策、道德伦理、社会风尚等方面的网上栏目,提供专家和老师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网上论坛的力量,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和热点进行讨论,从而把研究生德育工作做大、做细、做及时;二是可以利用研究生社会化程度较高,民主参与意识较强,基础知识较完备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特点,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如举行学术诚信的宣誓活动,通过学生演讲、辩论、征文、签名等形式开展的各类主题活动等。

(三)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功能。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实行导师制,导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现在出现的一个普遍趋势是导师重业务、轻思想,只教书、不育人。由于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多,许多导师一人带几十个研究生,有些导师连自己学生的名字都搞不清楚。即使导师能够对学生培养负起责任,也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方面,对研究生的生活很少给予关注。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首先应该明确导师的教书育人功能,把育人作为导师考核的一个指标。导师除了应该完成相应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必须把育人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对此,学校可以采用导师自评和学生不记名评价的方式,在学术和育人两方面加以综合评定。其次,学校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对责任心强的优秀导师实行物质奖励,在晋升和职称评定上也要优先考虑。最后,导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名师”,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在道德上应该具有更大的感召力。

(四)注重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生生源的成分比较复杂,心理素质也是千差万别,再加上研究生在校期间要面临着学习、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多重压力,这就容易使他们出现烦躁和苦恼。尤其当自己遇到困难暂时不能解决时,挫败感和他们对自己的高期望之间就会形成强烈反差,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心理问题就会产生。而研究生的心理教育对于其今后能否成才,能否尽快融入社会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近年来研究生心理问题增多,高校的心理教育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在此提出的建议有:

1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卫生专家为学生日常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给予帮助。

2 加强研究生心理教育。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在研究生当中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成立专门的心理协会和心理互助小组,帮助同学们排忧解难。

3 研究生自己也要学会调整心态,多与他人交流。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特点使他们很少与其他专业学生接触,和老师的交流也不多,心理上的情绪无法找到合适的人倾诉,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所以研究生应该多锻炼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在交流中缓解压力。另外要提醒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上一篇:浅谈高校校园文明建设 下一篇:论情境视域中的学校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