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费用管理缺陷及策略

时间:2022-08-13 12:03:20

金融保险费用管理缺陷及策略

我们在对金融保险行业审计中发现,金融保险机构普遍采取了费用计划指标控制的方式来控制业务费用的过快增长。即上级管理部门对其管辖的基层单位的业务费用实行总额控制、按月拨付业务周转金报帐的办法。这种业务费用指标控制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滥支乱用、挥霍浪费等行为,对节约开支、提高效益、防止腐败、防范金融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审计中发现,这种管理方式仍存在诸多间题和不足。具体是:

1、影响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由于费用指标的刚性管理与实际需要不可能完全一致,必然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费用指标不足。确需支付的费用、更新的设备等因费用指标限制而不能支付。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或向服务对象转嫁负担要求赞助;或通过虚列营业成本套取资金来弥补必要的开支。二是费用指标过多。为用足指标,不让下达的费用指标浪费,不管是否实际需要,或滥支乱用、挥霍浪费,或采取开假发票报帐的形式虚列支出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用于其他项目的开支。这样,仅从帐面上看,各项费用计划执行得很好,却使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如2001年对信用联社审计时发现,某基层信用社由于固定资产购建指标的限制,新建营业网点急需的资金只有通过虚列“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和截留“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人”而获得。还有某市联社由于上级未批复购买小汽车的费用,为保证工作用车需要,该联社通过移花接木、上下串通的方式将费用指标调剂至其下属的某基层社,再由该基层社开假发票列费用支出,购置小汽车一辆送给市联社。上述行为都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2、市场的应变能力差。由于费用指标的高度集中控制,基层单位的费用自主空间十分有限。当国家政策、法规或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不能很快调整经营手段与策略。费用项目的逐级请示以及费用指标的层层批复,必然会丧失很好的市场契机。如对农发行系统审计时我们发现,该系统不少基层单位购买办公用房的申请报告1999年就已上报,但等到总行逐级批复下来已经到了2001年。而财政部文件规定2000年底以前购买的办公用房可以免征契税,从2001年开始停止执行免税优惠政策。仅此一项全市农发行系统增加费用负担上百万元。

3、激励机制不强。由于业务费用的分配主要以人头经费为主,与经营业绩挂钩的费用分配,各基层单位之间差距不大,行业内部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基层单位领导开拓市场、挖掘潜力、节约费用、提高效益的积极性。他们更多地关注上级能给多少费用,这些费用能否够用,而不是单位的经济效益,因而效益观念不强。

4、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实行业务费用指标管理后,由于基层单位的费用管理权全部集中在上级主管部门,而上级主管部门对基层单位的实际需要很难把握,难免造成费用分配的过剩和不足。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定的专项拨补即计划外分配。常言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往上跑得勤的、请客送礼多的,往往可以获得更多的费用指标。如若监管不严,难免产生职务犯罪和行业腐败行为。

金融保险机构费用指标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除垂直领导、统一核算的管理体制影响外,还与上级主管部门不深人调查研究、没有很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费用控制过于集中等原因密切相关。为了有效地解决费用指标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1、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引进竞争机制。针对目前金融保险行业的不少基层单位因为垂直领导、统一核算的管理体制造成的效益观念淡薄和“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思想,应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不断引人竞争机制。在业务费用的分配上也要逐步改变过去按人头为主分配经费的形式,建立起按效益为主分配费用的激励机制。效益好的要按一定比例上浮,反之下浮,从而促使他们更新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坚持以计划管理、总额控制为主,适当留有一定的费用自主空间。为了应对市场经济的复杂多变,金融保险行业的费用管理在坚持以计划管理、总额包干的同时,应当给基层单位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管得过细一是难以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二是必然迫使部分单位弄虚作假。如农发行审计中发现,由于招待费指标的限制,不少单位只得开具假发票把超标支付的招待费列人“低值易耗品”科目报销。因此,“吃办公桌”、“吃公文柜”的现象屡见不鲜。

3、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费用指标的核定是否与实际需要相符,能否保证正常运转的需要,关键在于是否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是否进行了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对于有些单位必需的支出应当及时予以批复。必须努力制止凭感觉核定指标,凭感情拨付费用的现象。

上一篇:精密点快速固定 下一篇:碳酸盐孔洞地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