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打击乐活动

时间:2022-08-12 08:46:41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打击乐活动

【摘要】 现代儿童心理学家、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肉体和精神起共鸣共感,而使行动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而幼儿打击乐就是用特有的打击乐器,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敲打演奏,教幼儿在数拍子的帮助下在运动神经上去感受节奏,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节奏感。为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教师要运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培养与训练,运用有效的指导方式提高幼儿的音乐节奏感,以达到孩子的培养目标。针对打击乐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通过不断地观察与实践,采用有利于幼儿的策略,在准备、方法、形式等方面吸引孩子,引导幼儿热情参与活动,积极有效的达到活动的每一个教育目标,使孩子们在美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幼儿音乐 打击乐 教师指导 有效策略

《纲要》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幼儿园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正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所起的作用。音乐最先引起儿童共鸣的就是韵律,而韵律必须以节奏为基础。孩子早在婴儿阶段,就接触了拨浪鼓、小摇铃等能发出声音的玩具,他们喜欢不停地碰撞或摇动玩具,以听到悦耳的响声为愉快和满足。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声音和节奏的兴趣也逐渐增长。因此,为了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培养幼儿音乐素质和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必须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打击乐作为幼儿音乐教育中节奏培养重要活动,教师在指导中起到关键作用。

回顾传统的打击乐活动,教师在进行打击乐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是活动的绝对主宰者,教师引领多,幼儿模仿多,给幼儿发展和表现的空间不够。第二、幼儿对打击乐活动大都停留在喜欢的层面上,教师缺乏对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表达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第三、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相互间的配合不够,合作还不够完美。第四、对各种乐器的把握还不够吧,节奏上的把握会比较弱。第五、虽然活动形式比较活跃,幼儿兴趣较浓,但缺乏对关键经验的理解和把握,缺乏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师有效指导策略,切实发挥音乐打击乐活动中介作用,提高音乐教育对幼儿的美育作用呢?

一、充裕丰富的教学准备,萌发幼儿对打击乐活动的兴趣

1.选择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乐器

一件适宜的乐器,对幼儿每一次的演奏活动都起到关键的作用。资料表明,经过系统教育的幼儿,能符合音乐节拍敲打乐器的比率较大,小班60%,中班80%,大班100%。所以教师在选择乐器时先要了解和掌握每一件乐器的特点和运用,根据使用的方式,配以相应年龄特点的幼儿。如:小班幼儿手眼协调较弱,可选择以大臂运动为主的打击乐器:碰铃、沙锤、铃鼓等。中班幼儿自控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有所提高,可加选一些靠腕部演奏的乐器:木鱼、小锣、刮鸣筒。大班幼儿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完善,可加一些圆舞板、三角铁、双向筒等比较难控制的乐器,并还可逐步加大难度,加一些自制乐器等。

2. 选择能激发幼儿演奏兴趣乐曲

适宜演奏的打击乐器的音乐作品,必须节奏鲜明,形式简洁、旋律优美、音调和语言比较接近,容易被幼儿接受。幼儿刚开始练习打击乐时最好选择节奏鲜明的乐曲,因为节奏特点明显的乐曲容易敲击出效果,如进行曲,这样便于幼儿掌握节奏特点。待幼儿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选择一些节奏较复杂的乐曲。小班、中班可以2/4、3/4拍乐曲为主,大班幼儿在此基础上可选择4/4拍的乐曲。如《郊游》这首乐曲很适合中班幼儿作为打击乐的乐曲。这是一首2/4的乐曲,节奏特点非常明显,前八小节与后八小节旋律完全相同,中间八小节有所变化。在配器时可以根据乐曲中间八小节是高潮的特点,多选用一些乐器,同时节奏可与前后有所不同。前、后两段可以节奏相同,这样既便于幼儿掌握,同时也会使敲击出的效果悦耳、动听。另外,许多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如,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乐曲,节奏型都比较明显,易于幼儿理解把握,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情。

另外还可以结合孩子们所喜爱的乐曲。教师可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们平时爱唱的歌曲,从中选择适合打击配乐的乐曲。因为关注幼儿的兴趣,更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打击乐的积极性。

3.帮助积累生活经验

从婴幼儿开始,父母与幼儿生活中的交流就与节奏分不开,如父母会用儿歌、拍手等方式来吸引自己的孩子,当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过来后,会开心的露出笑脸,甚至跟着手舞足蹈,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往往对幼儿节奏掌握上有一定的作用。同样,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或游戏中,教师也会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变现出节奏,如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拍手歌"等。所以为了提高幼儿对节奏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游戏活动,利用拍手、拍肩、拍退等方式表现不同节奏,掌握一些在教学中会比较难把握的节奏型。如:当教师说:"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这句话时,可以不断变化说的节奏,象一些比较难得节奏型"XX XX|XX X |,OX OX|XXX X |"、"XXX XXX|XXX XX|"就可以在日常中进行练习。当幼儿积累了一定的节奏经验以后,在教学中碰到同样节奏的节奏谱时,通过简单的指点能很快的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也是很好的

二、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的积极性

1.运用图谱,符号提示法

许卓娅教授等对幼儿节奏乐教学中的符号化活动探索和研究,所谓的符号化活动是指人作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某种理由,将一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物的过程。因此该策略就是教师利用图谱、符号等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幼儿更快的掌握节奏。如大班《土耳其进行曲》,就是利用","表示碰铃,""圆舞板,""铃鼓,让幼儿根据图谱,进行演奏活动,同样,这些符号也可以用表示其他乐器,重要是掌握图谱在演奏中表示何种乐器这样一个规则。就这样,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种方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层层推进法

该策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动的层次性。如果一节活动没有挑战性,幼儿通过反复练习就很容易完成的话,那么幼儿的兴趣就会随即消失。一节有层次的活动,不同的内容能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也可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例如乐曲《春天》,要求采用四种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为了让幼儿能逐步掌握,就可以采用分开层教学的方法,先用肢体来表现,逐步有易到难,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节奏以后,再利用不同的乐器分组进行演奏,然后一个个乐器逐步加入,最后到集体演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但使幼儿兴趣在不断地提高,而且也加强了反复练习的机会,使幼儿有更出色的表现。

3.教师的退位法

新《纲要》的思想主张在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只教给幼儿方法,而不是反复带着幼儿学。当幼儿初步掌握本领之后,教师就要学会放手。但是师的退位也不是突然的,完全撒手不管,任由幼儿发挥的。退位要一步一步进行,对于幼儿的困难教师还要给予解决。在打击乐活动中最好的退位方法有两种,第一让幼儿自由创编演奏方式,这种方法是当幼儿有了一定的演奏经验以后,就可以让幼儿对已熟悉的曲子,根据自己的创编,利用图谱的方式来摆放节奏图,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幼儿创编的节奏图,进行简单的修正,并协助幼儿进行演奏。如:乐曲《森林狂想曲》教学中,当幼儿对音乐每小节欣赏有一定的理解后,教师就利用乐器图谱来让幼儿进行演奏,而配乐图主要由幼儿自己来完成,教师在其中起到一个重要的引导作用。第二自由选择演奏角色,这主要是当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能进行演奏后,教师可以旁观身份,让幼儿自由选择要演奏乐器或演奏指挥,按幼儿自己的意愿充当自己喜欢的角色。在这一系列退位中,教师不再是活动的主导者,而是观赏者和协助人员。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看到每一位幼儿的表现,而且也更好的了解了幼儿的掌握情况,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4.运用情境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如今的教育提倡教育游戏化,同样在打击乐活动中也可以将游戏渗入其中。例如乐曲《金蛇狂舞》活动中,便尝试在幼儿基本掌握乐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玩"赛龙舟"的游戏,将幼儿分为两条龙舟,在把握旋律的变化中,让两条龙舟以对赛演奏的方式进行活动,很好的激发了幼儿演奏的积极性。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创造能力

1.集体教学形式

这也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一般以教师教学主,幼儿模仿为主。幼儿在集体模仿教师的演示和讲述中后,通过集体不断地练习,逐步掌握活动的要求,达到幼儿集体演奏的效果。这种教学形式一般用于小班打击乐教学比较适宜,小班幼儿年龄小,对各种乐器的掌握和节奏的掌握一般会比较单一,最关键的是让他们会合作演奏变化不大,教师在指导中就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形式,教师教,幼儿模仿,然后逐步掌握相应的节奏,主动参与到打击乐活动中来。

2.分组教学形式

为了因材施教,有时也采用分组教学作为辅助形式,主要是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和互相协助,发挥一定的创造能力,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进行节奏创编中,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让幼儿分组进行。一般这种教学形式要求幼儿已有一定的演奏经验,所以比较适宜中、大班的幼儿,特别大班的打击乐活动中就可以都采用一下这种教育形式,分组教学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而且对幼儿间合作能力也达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孩子懂得团结协作的力量之强大。

3.开放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强调尊重幼儿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强调幼儿的自然发展,不拘传统教学的结构。这种教学形式更适宜年龄比较大的大班幼儿,对大班幼儿的打击乐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打击乐教学中,采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的积极心和自信心,幼儿在活动中可以自由的选择喜欢的乐器,或想合作的伙伴,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活动。同样,开放式教学形式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对老师、同伴提意见和要求,很好的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提升了自信心。

4.协作教学形式

协助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协助,幼儿间的相互协助。在进行打击乐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总有强有弱,对乐器演奏能力掌握比较好的,能很快演奏节奏型的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会比较高,而对于一些四肢协调能力差,乐感不强的幼儿,往往会对一个打击乐活动的接收比较慢,这就需要别人对他的协助。教师可以用关注个别的方式,来关注这些能力弱的幼儿,但往往还会忽视个别幼儿,这就可以采用幼儿间互相协助的方式,让幼儿互帮互助。这种方式让幼儿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了更好的提高,也很好的发挥了合作能力。而这种教育形式对于各年龄段的幼儿都比较适宜,教师在打击乐活动中可以更多的采用这种教育形式,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四、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提升幼儿对打击乐活动的乐趣

1.针对活动中的问题评价

一个活动下来,总会有一些问题,而这种方法就是将幼儿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拿出来进行评价。如:对幼儿演奏的方法,节奏的掌握,进行演奏时的情绪,幼儿在活动中的规则等发现的一些小细节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给予幼儿正确的方法,使幼儿能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同样也为下次的活动提供了改进的机会。

2.游戏结束的评价方法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对幼儿的吸引力也比较大。对于一些活动,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游戏,特别是打击乐活动中,幼儿往往专注于乐器的演奏,时间长了会有些审美疲劳,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结束活动会特别的开心和愉悦。而通过游戏评价的方法教师也可以利用游戏来检验幼儿对活动掌握的情况,同样加强幼儿对打击乐活动的兴趣,对下一次的活动也有了特别的期待。

3.欣赏的评价策略

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评价,从情感,方法各方面进行,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欣赏一段音乐,通过感知为下次活动做好铺垫,也给了幼儿休息的机会,做到动静交替。

幼儿打击乐教学活动,不但要激发幼儿对演奏乐器的兴趣,传授打击乐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注意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以上的相关策略,将活动寓教于乐,不仅发展了幼儿对事物整体的把握能力和对多种符号的综合使用能力,而且提高了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表达、与他人协作合作的能力,深受幼儿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08)

[2] 许卓娅.打击乐器演奏活动[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3] 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 倪敏.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10)

[5] 长沙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幼儿园打击乐教育活动选材及教师指导策略的思考和探索.

上一篇:浅谈课堂有效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下一篇:巧用远教资源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