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音乐的魅力

时间:2022-08-12 08:35:43

感受音乐的魅力

摘要: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丰富多样的、魅力无穷的。究竟音乐的魅力在哪里呢?追根寻源,一首乐曲要想体现出音乐的无限魅力,就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音乐的结构、组织、素材以及音乐音响基本要素的审美特征、音乐音响基本组织形式的审美特征、音乐音响结构的基本审美原则及其心理依据、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在风格变化中的体现等内容。其中涉及到音高、音强、音色、音长的审美特征,以及节奏与节拍、旋律与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与配器、曲式结构的审美特征等。为了从以上诸多方面来体验音乐的魅力,笔者现以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为例,来讨论一下音乐与其表现对象的对应关系问题。

关键词:音响;对象;审美特征

引言

在西方音乐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许多不朽的音乐作品,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仍历久而弥新,焕发着璀璨的光辉,如火炬,如灯塔,照亮迷途者的方向;如重锤,如响雷,惊醒沉睡者的心灵;又如阳光,温暖阴暗的角落;如雨露,滋润干涸的生灵……它何以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让历代的音乐朝圣者为之顶礼膜拜、瞻仰不已?在这些音乐作品中,究竟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诠释音乐形象?其间的关系又如何?笔者以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为例,来观察、讨论、思索音乐与其表现对象的对应关系。

一、作曲家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①,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他在西方音乐历史的画卷中独领,由海顿、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了的维也纳古典音乐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的手里被极大的扩充和发展。他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汇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同在。

贝多芬生于波恩一个平民家庭②,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自幼学习音乐,约1781年开始从聂费学习作曲,创作出版了最早的钢琴曲。在贝多芬成长的道路上,莫扎特、海顿都曾对青年贝多芬的天才给予过充分肯定,但聂费对他的帮助和支持最大,这位宫廷管风琴师引导他将艺术视野扩展到德国文学与音乐的优秀传统中去。贝多芬的作品有:九部交响曲、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歌剧等作品。

二、作品简介

贝多芬的这首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的第一块里程碑,也是由贝多芬自己加了文字标题的第一部交响曲,还是贝多芬关于“英雄”创作的第一部划时代之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此乐曲时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

三、音乐分析与感受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以明确的内容构思③,准确的表现手法,多样的主题设计,广阔的材料发展,以及宏大而巧妙的结构设计,用音乐的方式表明了他心中的英雄形象,刻画了英雄的性格,记录了英雄的成长过程。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创作题材,贝多芬选择交响曲的体裁形式,是不难理解的。

第四乐章的结构可以看成是有奏鸣曲式特点的多主题变奏曲式(交响奏鸣曲的末乐章用变奏曲式,是贝多芬套曲结构的一个创造)。在这一乐章中有一个长度为12小节的序奏(见例1),它非常引人注意。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用变奏曲式写成的作品都是不使用序奏的(这可使主题有更加清晰的呈示效果),贝多芬作为古典音乐大师,一反常规地为这个变奏曲式的末乐章加了序奏,当然有其特别意义。

末乐章序奏:

例1

序奏的音响是急速而光辉灿烂的。它以强劲的力度、弦乐齐奏的音色、曲首冠音的旋法,再加上开始时大幅度上行跳跃的装饰音进行,使人想到普罗米修斯在暴风雨中高举着火炬,呐喊着,从高高的奥林匹斯山顶冲向大地的形象。

序奏的音长模式主要呈规整的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最后结束在二分音符上。节奏组合是等分性组合加顺分性组合加逆分性组合。其中,等分性组合是主要的节奏组合特点。等分性组合的功能是增强音乐的律动性,顺分性组合的功能是增强音乐的歌唱性,逆分性组合的功能是增强音乐的语言性。这几种节奏组合混合在一起,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末乐章的第一主题是个32小节的二段式(见例2),从形态上看,这个主题是“不全面”或“不完整”的,它的音型简单,发音稀疏,休止符较多,属于“点”状主题的类型。它的第一段先用弦乐器拨奏而出,后在高八度重复一次(密度有所加大);第二段在保持相同处理方式的同时,加入了那个“教导”动机,这种安排非常形象逼真地表明,第一主题所代表的是普罗米修斯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塑造的“生民”(即“人”)的形象,但此时是幼稚、雏形或不成熟的,他们正在普罗米修斯的示范和教导下,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地学步前行。

末乐章第一主题:

例2

第一主题的音长模式以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为主,节奏组合仍然是等分性组合、顺分性组合和逆分性组合相混合的组合模式。在第一主题中,以等分性组合为主要的节奏组合模式,这种节奏组合在表现音乐时律动感较强,可以恰如其分的象征第一主题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和其在成长过程中的步履蹒跚与探索之态。

其后的两个主题和十二次变奏,都是通过不同的旋律、音响、节奏、音强、音高、音色等音乐音响的基本组织形式及审美原则和特征,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地来展现作曲家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并逐步地使这一形象成长、壮大、完美。把贝多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坚强的意志和勇气、为理想信念而战的精神、自我牺牲的豪迈行为,表达得淋漓尽致、宏伟高大。

四、结语

由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为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音乐基本的组织形式、结构、要素及其音乐音响基本组织形式的审美特征,对于准确表现音乐的内容,恰当表达作曲家从音乐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对于听众通过具体的音响来感受音乐作品,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大部分音乐作品中,音乐不是凭空存在的,是为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表达的音乐情感服务的。音乐的强弱、高低,音色的丰富变化,旋律的进行,和声的走向等诸种基本音乐要素的组织形式,决定着音乐所要表达的形象以何种姿态、何种风格展现在听众面前。通过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就可以看出,音乐与其表现对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对立统一的、丝丝紧扣的。没有经过缜密组织和精心构思的音乐组织形式,是凌乱的、支离破碎的,既不符合逻辑和审美规范,不能给人以震撼和美感,其所表达的对象,也必定是模糊的、虚无的。当你感到音乐的美的时候,当你感到旋律优美、动听的时候,当你体察出音乐形象的生动、鲜明时,一定是作曲家运用音乐自身具有的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对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进行合理、合适的分配、谋划、布局,使之符合作曲家心目中的形象。当音乐中各种基本要素圆满的完成它自身的使命时,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也愈加饱满、圆润、鲜活,达成所愿。

注释:

①引自《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②引自《西方音乐史简编》沈旋 谷文娴 陶辛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③引自《音乐分析》彭志敏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且把旧貌换新颜 下一篇:昆曲遗产保护的剧目建设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