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引入文学与医学的探讨

时间:2022-08-12 07:25:12

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引入文学与医学的探讨

【摘要】 医学与文学密不可分。现代医学从全人的观点看待疾病,要求医生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还要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他人和自身,接受道德教育。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医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很多医学院校都开设了文学与医学的课程。但我国的医学院校还缺乏这方面的实践。为了了解学生对将文学与医学引入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看法,文章对本校各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与医学内容可以被学生接受,课程展开要逐渐推进,要做好前期准备,选择合适的作品。

【关键词】文学与医学; 大学英语; 课程; 调查,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文学与医学的关系

医学与文学都涉及人的身体、心理、苦难和死亡等问题。医学病历记录人身心的感受,帮人解除身心的痛苦。文学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震撼乃至塑造人的灵魂,甚至影响社会的发展。医学救人,文学救世。很多作家和医生认为两者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希腊神话,阿波罗既是艺术之神,也是医学之神;医生出身的契诃夫曾称医学是他“合法的妻子”,而文学是他的“情人”。不少杰出的医生本人就是作家,如英国热带病学家罗斯(1857-1932)因发现蚊子传播虐疾获医学诺贝尔奖,他的小说《奥莎雷的狂欢》,成为20世纪30年代英国十大流行小说。有些医生成了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或戏剧家,如哈勒、A.J.克罗宁等。医学和文学一样,都是人学,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对人性有充分的理解、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标志着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诞生,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诸多学科来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它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1],也改变了世界医学教育的模式。医学教育要将医学和人文融合,使医学生既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广泛社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2.文学对医学生的影响。

与只通过各种医疗检查获取数据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文学为人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E.L.Trudeau医师的墓志铭镌刻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用中文描述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的职责是呵护人的生命与健康,而人既是生物的,也是社会的,不是器官与系统的简单相加。医学是一门人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患者不仅希望医生治愈疾病,也希望得到医生的理解与关爱。因此医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要去关心、安慰病人,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安全,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学生的实践经验是有限的,文学作品则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场景。有关医患的文学作品由于作者的加工、提炼,更突出地展示了医生形象、医患心理、医患关系等方面。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培养医学生的想象力、沟通理解能力以及移情能力,增加对自身职业、对病人、对社会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学者认为,对于医学生来说,文学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因为它涉及到健康、疾病、痛苦、衰老、死亡和医生形象的题材,这对培养医学生深刻认识医学伦理学问题的复杂性是极有意义的[2]。文学作品可以用来进行道德教育。教条式的道德说教,是不会被学生接受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置身于文学作品语境中的道德困境、矛盾冲突,学生进行讨论、批判、反思,潜移默化地接受医德和为人的教育。

阅读文学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叙事学的训练。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叙事方式的探讨,学生学会理解和正确解读患者的对自身疾病的叙事,提高他们的倾听和理解能力。

3.国内外医学院校文学与医学课程的开设情况

文学与医学的关系以及文学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早已引起国外医学界的重视。文学进入美国医学课程体系已有30多年历史,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统计,2009年被调查的125所医学院校中,有106所开设了文学课程,至少59所将某种形式的文学或叙事医学作为必修课程[3]。密苏里大学有关治疗与关怀的写作课程就要求学生集中阅读并讨论诺贝尔奖得主、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并就患者及其家人的感受、医生的道德选择、社会在面对鼠疫这一灾难时的表现等进行写作。

197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学系设立了文学教授职位。1982年,《文学与医学》问世。随后《柳叶刀》、《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等主要医学期刊都开始刊登文学与医学文章。

将文学引入医学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介绍国外医学院校文学教育的情况以及文学之于医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的也提出了对文学教学的建议。马旭等人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校全日制学生的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偏少,渴望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与医学有关的英语文学作品,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医学内容能够提高对同健康与疾病有关经验和情绪的理解[4]。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设有大学语文、医患沟通等课程。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但大学语文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等基本能力。课程定位为教授学生语言沟通和文字书写方面的技能,更注重实用性[5],其重要职责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医患沟通课程则侧重的是沟通技巧的学习,基本与文学无关。通过笔者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校园网上课程开设的情况统计发现,复旦大学规定学分的选修课中的通识核心课程包括有文学。目前还没有学校单独开设文学与医学课程。

4.笔者对学生的访谈及调查问卷分析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和社会对毕业生要求的提高,原来的公共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亟待改革。有学者提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要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在性质上就是学术英语[6],这种观点得到我们的认同。笔者所在是一所二本医学院校,考虑到学生经过一年的英语和专业课学习,已经具备了所需要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学校提出在大二将文学与医学引入英语课程的设想。认为将文学与医学引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既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也能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要。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取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专业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文学与医学引入英语课程是否切合实际,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如果对学生了解不够充分,一厢情愿地开设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找出课程开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发起了学生阅读取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

在访谈了部分学生,初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笔者随机对大二护理、临床、麻醉、和制药四个专业的332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男生161人,女生171人,回收了326份有效问卷。问卷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1)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2)学生阅读的兴趣点。(3)对文学与医学关系的了解与态度。(4)对在大学英语中引入文学与医学内容的看法。笔者从四个方面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4.1. 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

经统计我们发现,学生获取文学作品的途径最主要的是从图书馆借阅和通过手机阅读,分别占63%和60.3%。可见图书馆藏书的质和量对学生阅读影响重大。访谈过程中学生反映图书馆的书籍有限,很多书籍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总体来讲学生对我校图书馆的评价不高,只有3.8%的学生对学校图书馆感到非常满意,33%的学生感到满意,即对学校图书馆感到满意的学生只有36.8%。

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喜好”是影响选择文学作品的主要因素,仅12%的人选择了“老师推荐”。访谈时我们也发现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推荐文学作品,更没有老师推荐文学与医学作品。这表明老师们在推荐学生阅读方面做的工作还是不够的。

4.2. 学生阅读的兴趣点

经统计发现被调查的学生普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喜欢和非常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占57.1%。学生阅读兴趣广泛,喜欢小说的人最多,占64%,其次是喜欢时尚杂志的人多。“课外读过一些与医学有关的作品”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43.8%,29.7%的学生没看过;看过,但兴趣不大的占25.48%。学生认为与医学有关的文学作品可能会很枯燥乏味。在“请列举出你所读过或知道的与医学或医生、疾病等相关的文学作品”这一需要学生自己写出答案的题目中,不少学生列出了《红处方》、《血玲珑》、《拯救》等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学生填了《本草纲目》、《千金方》等古代医学专著。说明学生还是很愿意在课外阅读有关医学的文学作品。但是这种阅读的欲望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指点,兴趣没有得到强化,慢慢就消退了。

4.3. 对医学与文学关系的了解与态度

表1对医学与文学关系的看法(%)

从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学对医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的关系,大多数都持肯定的态度。超过80%的学生都认为文学对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化修养有重要的影响,并认为文学修养对一名优秀的医生来说是重要的;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是重要的。这种态度为把文学与医学引入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4.4.对在大学英语中引入医学与文学教学的看法

表2对开设医学与文学课程的看法(%)

从表2看出,对学校开设医学与文学课程和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开设医学与文学课程,赞成和非常赞成的人合计各占到68.04%和67.92%。这表明,首先,大部分学生赞成开设医学与文学课程,进而对把医学与文学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是肯定的。这说明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有文学方面的期望。但这同时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不太赞成,甚至反对。这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学生在中学阶段一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所学的内容都是要考试的,比起大学英语的词汇与阅读,文学与医学听起来很高深。学生所关心的是,这个要考吗?考试会很难吗?第二,学生必须参加四六级考试,考研要考英语,但考的是公共英语,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科技方面的内容。不少学生就问,这种改革对考四六级有影响吗?这能有助于考研吗?

5.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与医学内容可以被学生接受,是可行的。但是对课程展开的进程还是要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要逐渐推进,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好前期准备,让学生逐渐适应。选择教材文本时,既要考虑到其代表性、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水平。

5.1. 前期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好硬软件设施的准备,如购进医学与文学书籍,安装配套的电子版和影音资料。

2.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在大一阶段,教师给学生列出相应的书目,引导学生开展文学与医学的阅读,了解文学与医学作品。举办文学与医学的讲座或论坛,向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

3.引导和指导至关重要。老师们需要对学生的阅读方式和过程加以指导,通过作品选择、作品欣赏、解读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水平,使学生的阅读沿着引导的方向发展。

4.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要控制课程的难度,改变教学和评价方式。英语教学要改变课程的叙事方式,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把阅读欣赏、剖析与解读、批判与评价作品作为课堂的主要活动。着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背景、人物心理、叙事方式和技巧的等方面的解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一直保持阅读的兴趣, 从而保证课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5.2.作品的选择

考虑到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听说的训练,在选择作品时要尽量选一些有影音资料的。比如一些已经拍成电影的作品《阿罗史密斯》、《飞跃疯人院》等。

从公共英语过渡到文学与医学的内容,学生需要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在起始阶段,可以选一些文字简炼易懂的作品,如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在学生适应之后,再逐渐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比较艰深的作品,如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等。

选择作品时可以按作品的主题、时代、医生的形象、疾病的隐喻意义、疾病种类等进行分类。Richard Selzer的《给年轻医生的信》是医学生爱看的书。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阿罗史密斯》(Arrowsmith, 1925)鼓舞了当时众多的年轻人投身医学事业,是医学生励志教育的好教材。肯・凯西的、契诃夫的《第六病房》、爱弥尔・ 左拉的《娜娜》、阿尔贝特・ 加缪的《鼠疫》, 托马斯・ 曼的《魔山》体现了疾病不同的社会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选时下热门的作品如Patricia Cornwell的法医探案小说《首席女法医》等。

参考文献

[1]赵锦华.论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64-266.

[2]Jones,AH. Literature and medicine:an evolving canon [J].The Lancet,1996,348:1360- 1362.

[3 ]杨晓霖.美国叙事医学课程对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1(4):219-226

[4]马旭,郭莉萍.医学生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调查报告[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04-1006

[5]黄义玲,廖丹.军队医学院校文学课程的困境及反思[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49-51

[6] 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 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55-58

上一篇:迎采迎掘掘进工作面两顺槽煤柱留设的研究与实... 下一篇:岩巷高速高效掘进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