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0:53:17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1)关于为何选择就读生物技术专业的问题,大二学生中20.0%为自主选择(高考第一志愿),75.0%为从本校医学专业或药学专业调剂而来(个别学生所报的六个平行专业志愿中含有生物技术专业,但排在医学和药学专业后面)。大三学生中16.7%为自主选择,61.7%为专业调剂生。大四学生中10.0%为自主选择,77.5%为专业调剂生。(2)关于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三个年级中选择“喜欢”和“不喜欢”的比例几乎都为1:1左右,个别同学选择了“不清楚”这一选项。(3)对于“如果有转专业的机会,你是否想转其它专业”这一问题(目前本校无在校生可调换专业的制度),三个年级中选择“想”的比例基本都在50%左右,这一结果与(2)中50%左右同学选择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吻合。(4)对于“如果你可以转专业,你会选择哪个专业”,约95%的同学选择了医学专业,个别同学选择了药学专业。(5)45.0%的大二学生认为本专业和本校医学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没有差别,20.0%认为本专业学生比医学生综合能力差;大三学生35.0%认为二者没有差别,26.7%认为比医学生综合能力差;大四学生22.5%认为二者没有差别,37.5%认为比医学生综合能力差。(6)认为专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前景较好的学生分别为:大二40.0%,大三35.7%,大四22.5%。(7)想跨专业考研或换专业就业的同学分别为大二10.0%、大三13.3%、大四35%。(8)认为自己经过了在校1-3年的学习后对专业的认可度有了提高的学生分别为大二95.0%、大三75.0%、大四65.0%。(9)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设置持“非常赞同”和“赞同”态度的学生分别为大二35.5%、大三25.0%、大四17.5%,持“基本赞同”态度的同学分别为大二45.0%、大三58.3%、大四72.5%。(10)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教学质量和效果持“非常满意”和“满意”态度的学生分别为大二70.0%、大三58.3%、大四47.5%,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同学分别为大二25.0%、大三36.7%、大四52.0%。

2讨论

专业认同感是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接受和认可,专业认同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行为[2]。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低,对专业的兴趣就弱,学习主动性差,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因此,有必要探索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与对策。张东军等[3]调研发现在医学院校中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医学专业学生。本调研结果与张东军等类似,发现在以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医学院校中,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比较低,近50%的同学不喜爱自己的专业,有不少同学希望有机会能换专业学习和就业。在希望调换专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同学希望转到医学专业学习。这一结果可能与很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身是由于高考分数线没有达到本校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而从医学专业调剂而来有关,也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医学是医学院校的优势学科有关。仅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生物技术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尽管如此,绝大部分同学仍然希望在专业相关方向就业或考研深造,这可能与学生对专业的情感有关,也可能与学生在专业相关方向就业时竞争力比较大有关。一个令人欣喜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己经过了1-3年的专业学习后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认同感提高了,对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持赞同和满意态度。这些调研结果反映了同学们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四、大三、大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依次升高,分析原因,可能和大三和大二本科生中有较多学生是自主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有关。相反,大四学生中仅有10%是自主选择了该专业,绝大多数都是从医学专业调剂而来。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可能也与本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关。潍坊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于2005年设立并开始招生,学校一直非常注重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立、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培养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经过8年的发展和建设,本校生物技术专业于2013年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专业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所以在校低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高也不足为奇。

3结语

总之,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这一状况的存在必将会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医学院校应在重视医学专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非医学专业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以保障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99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等院校设立生物技术专业,并于199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范了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学制。专业课程包括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主要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学工程,涵盖了生命科学和生命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以此构成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医学院校是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临床医学也是医学生物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医学生物技术与临床医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满足医药领域的科研及创新要求。这就提示我们,在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有着迫切需要和实际意义。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自招生之初就开设了临床医学课程。生物技术专业有了临床医学的指引,人才培养基础更加扎实,方向更加明确。同时,具有一定临床医学知识的生物医学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身优势辐射到传统医学专业上,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新视野,开拓新思路,注入新的活力。医学生物技术已经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如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单抗导向药物、人工血液代用品等已广泛应用于癌症、传染性疾病和一些遗传性疾病治疗。同时,许多临床新问题、老难题,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相关疾病的基因定位、组织工程、干细胞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显然,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既是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2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该紧贴生物技术专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将内科、外科、专科教学内容按照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毫无取舍地灌输给学生,呈现教师教学无特色、无重点、无思路,学生学习无方向、无兴趣的状态。这与学科设置初衷和社会人才需求脱节,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2课程目标不明确,考核要求不严格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临床医学对该专业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临床思维,了解临床医学前沿和需要,并能在医学发展和临床需求中找到生物技术的落脚点、发力点,运用所掌握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最终为医学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提供新方法。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对于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目标认识比较模糊,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考核过程较为敷衍,甚至没有考核,使临床医学课程开设存在“鸡肋化”的危险。

3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强调基本素质共性的基础上,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类型和专业方向。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尊重学生多样性选择。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符合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不能完全考虑到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3.1紧贴实际,重点突出

临床医学是医学生物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整体介绍临床医学概况外,重点是要筛选出能够体现生物技术学科发展价值以及与生物技术知识有交集的内容,体现出医学生物技术特色和资源优势,如临床诊断的新方法,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在肿瘤及其他疾病中的应用等;而疾病的临床表现、物理诊断及常规治疗方法等内容应该淡化。这样才会贴近生物技术专业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浪费学生有限的精力。

3.2以临床问题为向导,以临床难点为突破

医学生物技术发展动力就是临床问题。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开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已有很多成熟的、新兴的生物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应将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难点贯穿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

3.3着眼前沿,广泛涉猎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医学的最前沿往往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把临床医学中最新的焦点和热点引入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医学生物技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临床医学不断进展的案例也是很好的教学事例,让学生了解前辈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推动医学科学向前发展的。但也要照顾到医学发展的冷门分支,给学生拾遗补缺的机会,在大家忽视的老问题上做出新文章。

4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应该有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要更加突出多样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选修和必修相结合

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将教学主战场放在课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增加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将来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有重点和有取舍的,这个选择权不应掌握在教师手中,而应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献查阅、学术会议、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4.2大师进讲堂,将导师范围扩展至临床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关键。目前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师资结构中,中级职称教师比例偏高,真正的大师偏少。应该把临床医学的“大腕”请进讲堂,因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导师往往更重视具体的新技术、新方法,而对临床医学前沿需求知之甚少,缺少宏观思路和顶层设计。这些可由临床导师很好地补充,他们扎根临床数十年,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的难点要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临床导师的科研课题及科技创新活动中,使其不仅对原有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更清晰的认识,还锻炼了临床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现代医学发展的脉搏,找到自己感兴趣、能钻研、有出路的研究方向,对未来职业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3启发为主,传授为辅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研工作,应该是临床医生的益友良师。其临床医学教学不应以传授方式为主,而应采取引导、启发的方式,加入讨论及案例教学,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用专业特长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过程的“四结合”:密切结合科研,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

4.4考核评价与教学目的相统一

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长期以来,各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临床医学课程多采用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体现该专业注重分析、注重实践和注重创新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生物技术专业而言,临床医学课程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如讨论、综述撰写、案例分析、参加和完成导师科研课题等,考核内容应重思维、轻内容,重分析、轻解决。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总之,医学科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生物技术专业开设临床医学课程,是在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架起了互相沟通的桥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教学必将推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两者有机结合,将有利于培养接地气、思路清晰、视野开阔、能力出众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9] 余旭亚,陈朝银,林连兵,等.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探讨[M]//新世纪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研究-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发酵工程,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生命科学与医学有机融合是生命科学当前发展的趋势和主流。生物技术专业是医学院校为适应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要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1]。发酵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较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

我校于2002年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于2005年3月进入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至今已经连续开设7年。我们从开设发酵工程课程之日起,就不断发展并使之完善,追踪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手段,注意结合相关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的知识及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形成符合我校医学背景下具有较强办学特色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个人体会。

1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有300多所,其中有28所高校属于医学院校。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毕业论文上,很少有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经查阅,仅有安徽医科大学胡若磊[2]、滨州医学院焦飞[3]分别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课程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而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无人涉及。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仅有1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各医学院校既无可参照的教学计划,又缺乏教学经验,如果完全套用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够满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顺应了时展潮流,对明确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一定借鉴意义。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题组参照相关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新的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新内容,删减过时、重叠内容,避免一本书教到底的传统教法。课程体系编排上坚持生物学和工程学两个基础并重,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发酵过程生物学现象,另一方面应用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基本原理理解发酵过程动力学和放大优化的基本思想,最终掌握发酵工业生产过程动力学和过程放大中的量化与优化基本方法。

2.2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发酵工程涉及生物工业的许多领域,如抗生素工业、有机酸工业、酶制剂工业、氨基酸工业,还有新能源的开发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在这些生物工业领域中,各种具体的生产工艺,从原材料到菌种、生物反应器、产物的分离与提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其基本生产模式相同、理论基础相同。要调整该课程体系,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讲解。结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医学背景及专业特色,适当增加医药相关内容的讲授学时,如重点讲解抗生素、氨基酸、核酸类药物的生产工艺过程。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3.1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策略”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系统讲授法、讲授和自学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和科研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3.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注重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为了吸引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实例法讲授。例如,在讲授《发酵机理》一章时,以啤酒、酸奶、抗生素的发酵为实例,通过讲授其制作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发酵机理的认识。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一些常见现象,积极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3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充实教学手段发酵工程课程已经成为泰山医学院优秀网络课

程,许多教学资料已经上传到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件、相关网站的链接、习题库,拓展学习等内容并保持动态更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设了BBS互动论坛、课程快讯、答疑解惑、习题交流、课程建议等板块增加了互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随时从课程网站下载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3.4朋友班导师制和课外科研活动小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我们实行了发酵工程任课教师与授课班级结对共建朋友班活动,担任整个授课班级的导师。除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外,重点加强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采用课间指导、课后答疑、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组成课外科研活动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发酵工程所学知识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

3.5实验教学的改革

(1)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加大发酵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加与医药相关实验的比重。以往的发酵工程实验课为12学时。由于课时少。只能开出几个基本的实验,且是孤立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于2010年修订了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计划。将学时数提高到24学时。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实验,如增加抗生素发酵菌株的分离、筛选、发酵和效价测定的综合性实验,既巩固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又使学生掌握了发酵工程菌种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又如我们设计了“蛹虫草菌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的自主设计性实验,由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多糖产量为指标,对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方法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尽量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到抗生素、氨基酸等生产企业参观和实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并且将他们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知识进行总结积累,用于教学与实践。

4改革和完善发酵工程课程考核制度

发酵工程课程成绩考核一般为平时成绩考核(10%)、实验考核成绩(20%)和期末考核成绩(70%)。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考核内容的项目。加大平时成绩占整个课程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增加到20%,增加学生学科发展动向报告、课程设计等作业分值,如在学期中间,给学生布置“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的作业,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自己上讲台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打分。通过这种方式的考核,既增强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考核模式,能够比较公平、准确地反映一名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在发酵工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素质显著提高,备课充分,讲课生动,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实际生产的实例讲解工艺技术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例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时精神状态饱满、精力集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新.关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2):21-26.

[2]胡若磊,汪渊.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酶工程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6):147.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医药学专门人才

近年来,作为肩负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医学院校,桂林医学院以国家高等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办学定位,着眼于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特色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优化专业结构,强化特色建设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与载体,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结合的桥梁与纽带,专业调整与专业建设是社会、政府普遍关注并聚焦的话题[1]。在国家正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上,以国家特别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医改需求,努力服务社会和国家战略,准确把握定位的同时凸显学校特色。

作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地方教学型医学院校,近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培养应用型医药学专门人才。根据学校“以医学学科为主,积极发展医学相关学科,实现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以及“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服务面向定位和“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校就专业设置进行调研和梳理,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围绕医药领域积极增设医学类相关专业,及时调整部分招生专业以优化专业结构。在充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注意加快发展医药学类相关专业。2000年以来,我校陆续增设了护理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药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药学(临床药学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康复治疗学等本科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同时,立足以特色创优势,狠抓专业特色建设。2003年临床医学专业获自治区级重点专业,2007年及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和药学专业分别成为第二批和第六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始终遵循“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生命线”的方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大会,并根据不同时期工作重点提出不同会议主题。近年分别围绕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专业认证、专业特色建设、课程考试改革等主题进行探索与实践,力求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同时还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每两年召开一次临床医学、生物技术、药学实践教学研讨会,搭建各实习单位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学生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从而提高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5个本科专业均已成为广西高校重点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点。

二、努力探索以能力提高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综合素质养成

我校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能力提高为核心,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标杆,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凸显专业特色。

1.拓宽专业口径。临床医学按“大专业招生、后期分流培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PBL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增加实验室开放,开展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全科医学方向)班试行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课程整合以及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与临床部分课程整合,逐步实施“卓越全科医师教育培养计划”。

2.积极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考试改革。在考试形式上加大形成性考核的评价力度,采用小论文、读书笔记、口试、课后讨论式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平时考核,并重视临床实践技能多阶段考核。对终结性考试的试题类型进行改革,加大主观题型比例,减少死记硬背的填空题以及猜测几率较大的判断题、单选题,增加分析应用、病例分析等论述题比例,以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内容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实施基础综合考试、临床综合考试以及毕业综合考试。理论考核分以客观题为主的试卷一和以主观题(简答题、病例分析题)为主的试卷二;临床实践技能实行多站式考核等,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的人文属性更加凸显,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在教学计划中注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出一些特色课程。如:护理、临床医学专业加强沟通、礼仪、心理、法律等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德教育;生物技术与药学专业在加强沟通艺术、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市场营销策略等知识的传授;生物技术专业引导学生选修医、药学课程以突显医药特色,药学专业则注意适当增加临床医学课程,发挥医学院校办药学优势。另外,通过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改革引领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培养社会责任心。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培养社会责任心。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及预防医学等专业,普遍开展导医、护理、养老院义工、社区卫生宣讲等社会活动,还利用暑期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单位开展见习和课外实践活动。药学、生物技术等理学专业,则鼓励学生早期参与科研活动和到相关企业见习。

三、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用人市场需求,我校充分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知识再积累和知识更新的基础环节,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学校可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环节[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考虑工程硕士的特殊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在进行生物医学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期间,我们通过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并对调查及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实用设备类课程的讲解,针对工程硕士要求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加设了与医疗相关的设备维修理论及实践课程和相关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类课程。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了优化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张鑫,曾碧新,黄敏,陈付毅(温州医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结合医学院校特点,探讨了以医学院校为背景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优化,以不断完善和规范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调整,主要表现为:

1.在讲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如电子病历等热门话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探讨;

2.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在某一领域已经有一些独到见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一些学生讲座,让学生针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与班级学生进行讲解与互动,从而扩大工程硕士在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

3.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尝试邀请相关医院及厂家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可以增加解决某一专业问题的针对性。

二、优化学位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与工学硕士不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选题应来源于医院及相关部门的实际需要或具有明确的生物医学工程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应用价值。因此,在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可以实施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医、校双方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指导。为制定更具实用性的论文指导与评价体系,我们调研了省内10余家附属医院和部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科室,了解附属医院及相关科室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相关部门及临床医生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制订及相关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工程硕士论文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并在多家培养单位中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构建适合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模式

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是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由多学科的渗透与综合作用于传统医学领域而形成的一门新型的交叉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具有跨学科、交叉的学科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方面会出现偏重于工科或医科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出医学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那么如何更好地将理、工、医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更加完善,这已成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构建适于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4]: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

2.重视实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课程讨论会,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

3.师生共同参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由侧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探究能力,由片面增加学生认知成长转向兼顾学生情感发展,课程内容由静态的稳定划一走向动态的开放灵活,课程不再仅仅作为面向过去知识的载体,而更多地呈现为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课程设计趋向更大的弹性,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的数量,多方位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置与发展,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需要,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设置与修改,而不仅仅是由学校单独制定,课程的组织不再限于学科界限而是面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1.由学校教师和医院临床医生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真正实现理、工、医的有机结合。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真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针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现有仪器设备的看法和改进意见以及病人的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3.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四、结语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现代生命科学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涵盖多门分支学科,其科学原理与相关技术对于现代医药学的学习与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广大医学院校开设基础生命科学类课程的目的所在。我们教研室负责全校各医药相关专业的生命科学类课程理论及实验教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等。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近年来医学院校基础生命科学类课程门类的增加、课程内容与结构的不断变化,我校各医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生命科学类课程时,诸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与手段单一、所学原理不能灵活运用等多种问题也逐渐显现。这显然与当前沿用的传统“授受式”教学范式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范式进行现状分析,发掘问题所在,依据这类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专业特色,建设合适的教学范式,提高教学有效性,以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对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

2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实践

结合生命科学类课程的特点与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建立新型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范式:第一,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课外学习平台和资源角度出发,对当前教学范式现状进行分析;第二,通过深入的文献研究及兄弟院校实地考察交流,对国内外教学范式进行比较研究;第三,基于调研结果,进行多方面教学改革:①依据不同专业对不同分支课程的具体需求,修改生命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大纲;②改变教学理念,深入转变教学方法。要变知识传授为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建立探究式课堂;③改变评价体系,变终结性为过程性;④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轻松自由的课外辅导和答疑制度。以我校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我们一是针对学生专业背景,修改了原来较为笼统的教学大纲,删减其中艰深的纯理论部分,以普及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突出其在医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为目的;二是课堂理论教学中不仅靠老师讲授,也以提问、学生试讲部分课程内容、结合自身专业背景自选主题分组做PPT并各组互相提问评分、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三是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除了保留期末考核外,也与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应,将课堂专注度与活跃度、试讲表现、PPT制作水平、小论文、实验积极度和动手能力等作为平时和期中考核纳入评价体系,多方位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四是做好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完成了分子生物学教学信息化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最后,我们还通过微信、QQ、E-mail等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经过这些改革探索,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有了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以往,最后的综合成绩评定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公允度和学生的认可度也有所进步。

3结语

在新时代知识观转变的大环境下,广大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范式也面临转变与重建。为更好反映课程特点和学校、专业特色,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型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范式。我们通过对本校生命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范式现状进行分析,依据这类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专业特色,探索建设了新教学范式,提高了教学有效性。但是,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涉及多个专业和多门课程,相关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新范式模型,并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对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发酵工程PBL改革人类对于发酵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发展到今天,发酵工程已然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并称为生物技术的五大工程。也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其研究内容与物理、数学、化学、微生物、设备等多有交叉,且更注重实践应用。医学生物技术是生物医药产业必备的核心技术,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同时掌握生物技术、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能力,面对医学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在传统的发酵工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师讲、学生听的填塞式教学模式还没有被完全打破,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积极性激发不够。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开设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培养目标

教育部2012年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强调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发酵工程专业课程也应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专门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发酵工程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发酵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我们综合了科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和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部教学内容涉及发酵工程上游的菌种选育、发酵机制、发酵动力学、工业培养基及原料处理、灭菌与空气除菌,中游的发酵设备及放大、发酵过程优化及控制,及下游的产物回收与精制、发酵产品工艺和应用。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我们还设立了发酵罐使用、基因工程菌种选育、高密度发酵、高通量筛选、乳酸发酵等多种实验课程。课程最后还带领同学到合作的生物制药或是诊断试剂等发酵生产企业参观,进一步将学校学习和实际生产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医学院校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PBL教学,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即以学生为主题,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程亦将PLB教学引入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针对某些实际发酵过程的难题、知识点等问题,每组集体学习,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设,并讨论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在PBL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学习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拓展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再出现考试结束记忆全无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及视听享受,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即精力制作了大量精美、内容充实的多媒体课件,并伴有大量的动画演示,比如,发酵罐、灭菌过程、发酵过程和培养基配置过程。突触重点和难点,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尽快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发酵工程教学评价上,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总体教学效果。教师组织实施情况和学生主观感受三个方面评价。总体教学效果分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五、考核方式改革

我们将课程的成绩考核分为3部分,即平时成绩(10%,包括出勤率和PBL课程)、实验成绩(30%,包括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考试和实验报告)和期末成绩(60%)。企业发酵工程参观后,还会让学生完成一份对发酵生产过程的体会论文,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发酵工程的乐趣。

六、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

发酵工程在本校生物技术专业开展以来,教学成果显著,但是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经验和现有教学条件不足,难免不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设备的欠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视频教学,图书馆数据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缺少有PBL教学能力和经验的老师,这些也限制了本校发酵工程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七、总结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发酵工程的教学模式,并积攒了很多教学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培养的学生也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将教学和就业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完美统一。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未来医学院校发酵工程课程也会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梦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标准.高校教育管理,2013,(02):63-9.

[2]甄德山,白益民.有关教师素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教育改革,1994,(01):16-8.

[3]张磊,王会岩,姜勇,李艳.基因工程课程多媒体教学的体会.课程教育研究,2015,(25):201.

[4]韩立敏.“发酵工程”教学的研究与思考.生物学杂志,2010,(02):105-7.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范式 医学院校 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1 教学范式研究概况

“范式”概念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于《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体现了科学共同体对研究特定领域或学科内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理论的本质所持的共同信念、看法或观点。此后,范式概念得到广泛流传,对社会科学产生很大影响。在教学领域,教育研究者也不断引入这一概念,旨在形成对本领域理论研究的共识。教学范式反映着教育研究者在教学领域所持的信念或观点等,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本质上,教学范式的建立或转变是由知识观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因为知识观是科学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由传统的客观主义知识观所决定的“知识授受式”教学范式,强调教学的作用是将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应从所传递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然而,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知识观念和知识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历从传统客观主义知识观向当代建构主义知识观的重大转型。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诸多新生论,认为理解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因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此,这种知识观的转型必然要求科学教学范式的转变与重建。

西方教育家们基于一定的教学范式,通过反复的实验与研究,获得了有关课堂教学过程的多类系统理论和模式。在我国,范式概念也受到关注,教育研究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教学范式研究,如研究性教学范式、课程范式的转型、教育技术的范式转换等等。然而目前,关于教学范式的研究大多较为笼统,甚少能见到反映某一类课程特点的教学范式研究,尤其是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范式的相关探讨与改革。

2 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现状

现代生命科学从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涵盖多门分支学科,其科学原理与相关技术对于现代医药学的学习与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广大医学院校开设基础生命科学类课程的目的所在。我们教研室负责全校各医药相关专业的生命科学类课程理论及实验教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等。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近年来医学院校基础生命科学类课程门类的增加、课程内容与结构的不断变化,我校各医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生命科学类课程时,诸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兴趣、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与手段单一、所学原理不能灵活运用等多种问题也逐渐显现。这显然与当前沿用的传统“授受式”教学范式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范式进行现状分析,发掘问题所在,依据这类课程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专业特色,建设合适的教学范式,提高教学有效性,以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对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

3 医学院校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实践

结合生命科学类课程的特点与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建立新型建构主义科学教学范式:

第一,从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以及课外学习平台和资源角度出发,对当前教学范式现状进行分析;第二,通过深入的文献研究及兄弟院校实地考察交流,对国内外教学范式进行比较研究;第三,基于调研结果,进行多方面教学改革:①依据不同专业对不同分支课程的具体需求,修改生命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大纲;②改变教学理念,深入转变教学方法。要变知识传授为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建立探究式课堂;③改变评价体系,变终结性为过程性;④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轻松自由的课外辅导和答疑制度。

以我校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为例:我们一是针对学生专业背景,修改了原来较为笼统的教学大纲,删减其中艰深的纯理论部分,以普及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突出其在医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为目的;二是课堂理论教学中不仅靠老师讲授,也以提问、学生试讲部分课程内容、结合自身专业背景自选主题分组做PPT并各组互相提问评分、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三是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除了保留期末考核外,也与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应,将课堂专注度与活跃度、试讲表现、PPT制作水平、小论文、实验积极度和动手能力等作为平时和期中考核纳入评价体系,多方位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四是做好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完成了分子生物学教学信息化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课外资源;最后,我们还通过微信、QQ、E-mail等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经过这些改革探索,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有了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显著优于以往,最后的综合成绩评定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公允度和学生的认可度也有所进步。

4 结语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蛋白质工程 教材 科研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 1().3969/j.issn.1672-8181.2015.03.040

蛋白质工程是指通过对蛋白质进行修饰,改造和拼接以生产出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新型蛋白质的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内容。而《蛋白质工程》课程,已成为高校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重组技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蛋白质化学、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也是一种是综合性生物工程。这决定了《蛋白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对基础知识要求高,且内容繁杂,并不断发展的课程,教学难度较大。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地方医学院校在理工类课程,尤其在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软件等课程方面的教学力量比较薄弱,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这些给《蛋白质工程》的教学,带来了难题。

桂林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已开设《蛋白质工程》课程,为适应医学院校特点,扬长避短,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的出发,探讨《蛋白质工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1 教学内容

参考国内《蛋白质工程》主要教材和生物技术专业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除绪论外,《蛋白质工程》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①蛋白质分子基础;②蛋白质物理化学性质;③蛋白质分子设计、化学修饰及表达;④生物信息学和蛋白质组学;⑤蛋白质工程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⑥蛋白质工程相关的现代生物技术。

以下就教学内容做具体说明。

1.1 蛋白质分子基础

在复习和巩固《生物化学》课程“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提升“蛋白质分子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的理解,熟悉蛋白质结构测定的方法,并了解蛋白质结构的预测。这部分内容虽然和《生物化学》内容有部分重叠,但不可轻视,它是这门课程的基础。具兄弟院校相关教师反映,不少学生对这部分基础内容的掌握确实不够扎实,从氨基酸的英文缩写,氨基酸和多肽在溶液中的带电性质,到二十种氨基酸对二级结构的贡献等,都需要强化记忆。这部分内容中,蛋白质结构测定的方法和蛋白质结构的预测是重点,尤其是前者,需详细讲解。其它部分,老师讲解为辅,学生复习和巩固为主。

1.2 蛋白质物理化学性质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而这可能是学生们的薄弱环节,应该在复习巩固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上,以蛋白质折叠为核心,展开教学内容。

1.3 蛋白质分子设计、化学修饰及表达

这部分是本课程最主要的内容,也最能体现蛋白质工程的特色。通过讲授和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蛋白质分子设计的原理,熟悉蛋白质分子设计和白质化学修饰的内容与方法,并熟悉蛋白质基因工程改造及重组蛋白表达,这些均需要详细讲授。

1.4 生物信息学和蛋白质组学

生物信息学和组学,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究开发的“利器”,因此,本课程为生物信息学和蛋白质组学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这部分内容,要求熟悉生物信息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基本方法及应用,了解生物信息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关系,熟悉蛋白质数据库并了解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的应用。

1.5 蛋白质工程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学生自主授课,由老师拟定大概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围绕组织工程、蛋白质芯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制药等内容展开,也可不拘泥于这些内容。

1.6 蛋白质工程相关的现代生物技术

主要讲授近年来兴起的现代生物技术,例如蛋白表面展示技术、蛋白分子印迹技术、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等,可根据生物技术发展和更新做出调整。

2 教学策略

2.1 教材的选择

蛋白质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并且发展速度很快,与其他科目相比,存在可选择范围小,更新速度不够快等问题。在现有的教材中,单独选择一本是不够现实的。我们选用汪世华教授主编的《蛋白质工程》(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参考教材,该教材知识面广、难度适中,内容也较新。另外选择李维平主编的《蛋白质工程》(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和梅乐和主编的《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工程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为参考资料。如果条件成熟,我们将自行组织编写更适合医学院校的教材。

2.2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着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课堂内讲授和课堂外辅导相结合,增加师生沟通交流,积极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自我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要积极应对学生的反馈,必要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法。

在课堂讲授中,尽可能地介绍最新进展,并鼓励同学通过主动学习,了解自己感兴趣或老师布置的关于蛋白质工程的新内容、新技术、新进展。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自行选择题目,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让学生组织开展课堂讨论,由教师进行讲评和总结。另外,通过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专题论文的撰写,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3 将科研工作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其他老师的科研成果,引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通过自己的科研经历,讲述通过蛋白质工程和蛋白质化学相关技术,去解决科研问题,并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过程。笔者承担过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和改性、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制备过小肠粘膜下层支架材料、胶原蛋白膜等生物材料,开展过蛋白二维电泳、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实验。通过这些科研材料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到利用蛋白质技术,可开展生物村料和蛋白组学等应用和基础研究,从而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认识,激发科研和开发兴趣。

2.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蛋白质工程的实践性很强,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安排实验课的学时和理论课的学时之比为1:1,安排了蛋白质分离纯化和活性鉴定、蛋白质改性和修饰、蛋白质的固定化和标记等实验内容,均为综合性实验,需要学生自主设计。这些实验课程,引导学生独立开展实验,利用所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另外,我们安排学生到桂林的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和实验室参观见学,有条件的可进行产品研发和科研实习,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并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笔者初步探讨了《蛋白质工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希望这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同时也将教学中的这些尝试和其他师生一起探讨和分享,互相学习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汪世华.蛋白质工程【M】.科学出版社,2008.

【2】李维平.蛋白质工程【M】.科学出版社,2013.

【3】梅乐和.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工程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尤晓颜,韩静.浅谈《蛋白质工程》教学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39-140.

【6】胡敏,曲丽娜,张奕婷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蛋白质及酶工程课程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9):10420-10421.

上一篇:生物技术应用范文 下一篇:检测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