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6 07:40:02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部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3实现“双师”到“三能”高层次人才转变

“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在中高职衔接中,校长的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

总之,中高职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师资培养是长期工程,需要多次实践提升;也是系统化工程,要有完善的制度支持、监管和推动。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教育评价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层面,开始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作为评价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2],更能够为医学院校今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指引。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核心指标之一,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更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医学生的总体质量。因此,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医学院校顺利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

1.1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与体系

学校落实“全程监控,注重评价,重在反馈,促进提高”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1)和运行机制(图2)。构建了在基础医学阶段学校、教学院部、教研室与临床医学阶段学校、附属医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控委员会和实践教学管理处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部门(质控委员会、教务处),统筹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各方教学信息,做出综合分析,并及时反馈和整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1.2教育评价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条例》《领导干部听课管理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学生信息员制度》、《实践教学管理规程》《关于进一步规范后期实践教学管理的意见》《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查房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编印了《教学规章制度汇编》(教学部分),要求全体教职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均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此外,根据教学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学校2007年、2009年集中对《教学规章制度汇编》进行了修订。近年来,又多次对《教学规章制度汇编》中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了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从制度上保证了课程计划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1.2.1教育计划的评价与检测

教育计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管理等[3]。近年来,学校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教育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及实际情况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大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力度,注重了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培养,构建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学校重视交流、借鉴和学习。临床学院多次赴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学习交流、考察调研,同时,广泛征求各层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及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育专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教学计划,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并报学院及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形成教育计划最终定稿,由教务处公布实施。

1.2.2教育过程的评价与检测

首先,学校坚持日常、集中与专项教学检查,校内专家检查与校外专家检查相结合,对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检查、评估、诊断和反馈。每学期重点开展三次常规教学检查。每学期初集中检查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表、课程表;组织校领导、督导组、处级干部进行教学巡视;教学院部根据学校的通知,结合自身实际对教师的备课情况、上课安排等进行自查。学期中,重点围绕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过程考核、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反映的突出教学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学期末重点围绕教学计划完成质量、考试命题、阅卷、试题分析和反馈等进行检查和总结。学校不定期接受省内外专家对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特色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精品课程、体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专项检查和评估。其次,学校聘任事业心强、治学严谨、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专家或教授担任校级教学督导员,围绕学校教学重点工作,开展督教、督管和督学工作。督导组根据工作计划,随机进入课堂、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教学场所开展评学评教,对教师教学评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行复核性听课,确保课堂教学评议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每学年督导听课500余人次。重点加强了中青年教师和临床理论课、见习实习、技能考核、实验教学等多个教学环节的监控与指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60%),同行(20%)、督导专家(20%)参与的“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教学院部督导专家和教师负责同行评议;校级督导组负责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复核性评议。校内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议基本做到对任课教师全覆盖。学生对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全部采用网上评教,由各教学院部负责组织实施,作为评优评先、教学名师推荐、职称晋升等工作的重要指标。教学院部聘任一定数量的专家教授组成教学院部督导专家组,对教学院部教师进行评价;教研室或相近学科教师组成同行对本教研室或相近学科教师开展同行评价,教学院部督导专家和教师同行重点开展教师教学反馈,举行评价座谈会,交流、探讨和研究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与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共同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再次,学校成立临床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临床教学专家委员会和临床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每年开展实习教学检查,由校领导带领检查组深入各附属医院,通过听取汇报、课堂听课、实地查看见习带教、教学查房、技能考核,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档案等方式,对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给予全面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与各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和临床教师会商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和规范临床教学各环节工作。各附属医院成立医院层面教学督导组和学科教学督导组,通过课堂听课、查看见习带教、教学查房、参加病例讨论、技能考核、出科考试等,对临床教学全过程进行评议和督导。最后,学校依据《山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非隶属附属医院认定测评标准》,对新增非隶属附属医院进行严格的预评审,符合条件达到标准后,向山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新增申请,经省专家组严格评审达标后,予以认定,同时,学校加大对新增非隶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检查和督导,不定期组织专家组对非隶属附属医院临床课堂教学、见习带教、实习全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对达不到学校临床教学基本标准的非隶属附属医院予以停止理论课教学、停派学生实习,直至撤销非隶属附属医院的处理。

1.2.3教育结果的评价与检测

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主要针对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临床实习结束后的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基础综合考试、临床技能考试、毕业实习考试和毕业生问卷、座谈等质量调查。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试中开展OSCE考核(共设12个考站,每考站设1~6个考试项目,每个项目由考生随机抽取考题应考,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等学科),通过采用标准化病人和模拟临床实景对医学生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体格检查、技能操作、辅助检查诊断等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其成绩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实习期间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的情况。学校各附属医院均建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向学生全面开放;学校定期举办实践教学示范课、技能考核培训、教学查房比赛等系列教学活动,成立校院两级临床教学督导组,完善了“教学—考核—评价—反馈”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同质化提供了保障。另外,学校采取学校调查与第三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追踪调研。学校通过自身和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开展毕业生调查,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校友返校座谈会、走访用人单位、就业招聘洽谈会、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途径,对毕业生职业道德、临床思维、临床知识、临床技能、沟通协作、社会适应等内容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学基地等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方式,反馈到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学校临床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教师与学生反馈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学校以院长办公会、质控委员会、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工作部为教学信息收集和分析的主要职能部门,会同相关教学院部,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为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2.1教学督导反馈

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收集教师、学生的意见。督导专家在督导教学全过程中,通过接触师生,收集师生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试考核、见习实习等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汇总、总结,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教学管理职能部门。

2.2同行反馈

各教研室以教研室主任为主导,组织本教研室及相关(相近)学科教师进行同行听课,一方面以同行反馈的形式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关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授课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在授课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2.3学生反馈

学校通过学生信息员,实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通过公共邮件、QQ群及时反馈给质控委员会,经认真梳理、分析、汇总形成《学生建议及整改措施一览表》,并将该表及时反馈到各相关部门,责成及时整改并提出解决方案。

2.4师生座谈会反馈

教务处、质控委员会、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各教学院部通过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对教学、管理、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加以整改。

2.5毕业生调查与反馈

学校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通过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调查、第三方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毕业生调查与反馈,收集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为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利益方参与

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必须有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学生的参与。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因此,学校重视教育评价工作,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等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此项工作。邀请校外专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邀请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工作表现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各方意见予以整改,并保持与各方的信息沟通。

3.1校内各利益方的参与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均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学校的教育评价:校领导通过教学检查、听课、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调研等方式实施教育评价;教师通过评学、学生通过评教,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工作会议等方式参与教育评价;每个班级设1名学生信息员,负责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学生每学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网上评教,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有师生代表,参与重要教学事项的讨论、审核和决议;同时调动其他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学生代表将意见和建议反馈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校的教学工作会议、人才培养修订会等均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的“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经师生酝酿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3.2校外各利益方的参与

3.2.1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厅评估检查、省市政府部门调研等,学校不定期接受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对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医院评审、临床教学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等方面进行的评估与指导。

3.2.2用人单位的参与

学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和实习医院,既是教学合作单位,也是用人单位,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一体化。学校与省内各医疗单位建立广泛联系,组织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就业等相关部门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我校学生在临床专业技能、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科研和专业外语等方面有待加强。学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如调整课程计划、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实验室开放等,加强对学生外语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3.2.3校友及学生家长的参与

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通过校友会、校友返校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校友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学校和家长联动机制,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招生宣传、新生家长见面会等各类活动;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单和学业预警通知单及时寄发学生家长,并通过电话、邮件与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动态和学生成长过程。

3.2.4第三方调查机构的参与

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公司)对学校2013届、2014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和教学满意度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显示:2013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88%,对教学满意度为90%;2014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对教学满意度为91%。学校注意搜集用人单位、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由学生工作部(处)、就业指导中心、校友会、学生辅导员等组织和人员,跟踪走访用人单位,广泛搜集意见和建议。学校定期向社会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接受社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毕业生质量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医学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4.1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调查与反馈制度,每年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调研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教学基地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提供参考依据。在毕业生离校前,组织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学计划调整进行研讨、座谈。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4.2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定期到用人单位、医疗行业、实践基地开展毕业生调查,同时,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毕业生调查,不断收集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2015年,对10所医院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领域评价均在4.3分以上(满分5分),我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5结语

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5]。在整个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医学院校只有认真学习《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切实领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及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才能够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进而为培养临床医学卓越人才提供有力保障[6-8]。

参考文献:

[1]谢阿娜,王媛媛,王景超,等.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1):13-17.

[2]朱汉袆,佟矿,文民刚,等.认证促改革改革促发展发展促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实践与认证体会[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171-175.

[3]罗怀青,黄春霞,刘佳,等.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探索基础医学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1):106-109.

[4]杨晨,路海,高立,等.医学院校教学理念转变及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204-208.

[5]郑葵阳,蔡红星,陆召军,等.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J].医学教育管理,2016,2(2):405-410.

[6]肖纯凌,李荣梅.以医学教育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23-24.

[7]程刚,李淑玲,白波.教育生态视角下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39(6):433-436.

[8]宋宇.从医学教育认证角度探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3.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师资培养;衔接

“3+2”高职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学生需在中专学习阶段参加“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入高等院校完成两年大专学习,发两年制大专文凭。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很多医学中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中采用了这一模式。本研究主要从师资培养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1师资培养衔接的重要性

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提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衔接。因此,在分段培养中,师资衔接是很重要的。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衔接必定要经历磨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但对中高职教师要求有差别。中职教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是一体化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培养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对高职教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由“双师”型教师转向“三能”型教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衔接的紧密型。中职如果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一般采用一体化模式,但目前缺少一体化教学教室,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再换地方进行操作训练,而且班容量大,学生动手机会少,需要增加教师。而高职院校“三能”型教师也明显不足,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

2中高职医学教育师资培养衔接方法

在继续实施并完成“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强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部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3实现“双师”到“三能”

高层次人才转变“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在中高职衔接中,校长的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总之,中高职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师资培养是长期工程,需要多次实践提升;也是系统化工程,要有完善的制度支持、监管和推动。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P键词:产学研合作;康复技术人才;康复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94-04

产学研合作是当今各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只有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从而为自身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探索康复技术人才更是当下研究的必然之势。

一、产学研提出的背景

从19世纪开始国外的很多高校就已经开始研究产学研合作的问题,并已有相关方面的法案对其进行规范,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宣传和发扬产学研合作教育、合作科技开发模式,并慢慢摸索出了“以合作产业”为特征的共同发展模式。美国在二战后不仅注重“合作教育”“合作科技开发”模式,更是积极地探索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向生产转移,加强高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逐步建立起产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此后,德国、日本、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相继加强与生产界的合作与联系,出现了许多产学研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加拿大的CBE,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等。我国从20世纪中期到今天,产学研合作经历了萌芽、转型和发展三个重要阶段。1958年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结合的教育指导思想,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拉开了国内各所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序幕。90年代末,高校扩招持续发酵,为了培养综合能力更强的实用型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由原来的松散联合向相对集中的长期合作方向发展,由半紧密型的契约式合作向紧密型的股权式合作发展。在一些城市还出现了“科学园区”,如南京工学院和南京浦口区合作建设的“科学工业园”,北京地区大学共建的“中关村科技教育新兴产业开发区”,中科院与深圳合办的“深圳科技工业园”等都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典型实例。

二、康复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提及产学研,往往是商业类、工科类等专业的专利,在人们的印象中有着深厚强大的产业背景。康复技术专业是应用型学科,在工作中面对的是病患,所以与其他的工科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践模式等方面。康复技术专业在医学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它涉及到神经康复、心功能康复、肺功能康复、骨折后康复、烧伤后康复、老年康复、残疾人职业康复等众多领域。目前,康复技术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应用技术学科,工作对象是需要救治的病患,工作重心是病患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障碍恢复,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病患彻底康复,以全新的身心姿态回归社会。医学康复技术正向着高理论、高科技和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改变单一的向临床提供康复数据方式,变换工作方式为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康复项目提供辅助帮助,全面参与病症的医治,所以要对康复人才的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康复技术是促进伤、病、残者身心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除理论教学外,还要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康复技术实践包含课堂和社会两部分,其中社会实践是重中之重。据了解,我国的康复技术专业教学主要还是传统的手工康复项目和方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和高新技术向医学领域的渗透,各种大型自动化康复仪器和信息化数据系统已经成为了医院康复科工作的主要力量。如今,传统的康复手工项目已经渐渐被取代,这就直接导致学校的康复技术教育与实际临床工作产生了脱离。而且,因为我国康复技术教育相比其他国家起步较晚,技术也比较落后,在人才培养方面较单一化,这严重束缚我国的康复技术专业的长远发展。

三、康复技术教育产学研发展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各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只有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才能够给国家提供重要性人才和技术上的服务,进而为自身获得生存和自由创造的空间。康复技术专业对现在社会的操作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能力的培养目标,从而决定了该专业必须具有与产业部门的相关联系,让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生产部门参与到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广泛地挖掘社会上的医疗资源,与行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把社会服务、教学和科研成果相结合。

(一)适应岗位需求,构建专业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必须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面向行业办学,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通过成立专业小组和举行专业研讨会的形式,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方面加强与医院等相关行业的合作。专业小组的设置为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专业小组始终参与教学研究,保证了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也保证了专业培养目标及方案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通过应用性学科、专业性基础学科以及人文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与临床康复技能训练等,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康复技术事业、具有对康复人群进行长期护理与治疗、能够胜任医疗机构康复工作的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康复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康复岗位,同时也能胜任各类康复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服务对象主要为病伤残者,工作重点是病伤残者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目标是使病伤残者得到全面康复,最终回归社会。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普通康复技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学习神经康复、心功能康复、肺功能康复、骨折后康复、烧伤后康复、老年康复、残疾人职业康复等相关课程并达到熟练运用水平。另外,每年定期举行康复技术专业研讨会,分析康复技术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康复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市场需求。通过讨论专业设置和方案,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通过讨论与实习计划,为学生协调实习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实习基地。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汇总和反馈来自各医疗机构、实习基地的最新消息,并在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中加以体现,使专业建设符合市场需要。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关系到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迅速的专业之一就是康复技术专业,快速除旧布新的临床康复技术,对康复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和训练提出更高的条件。学生除了熟知并能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还一定要拥有精通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全方位的综合表现力。因为这个,新型康复技术人才的教育和训练对象对康复技术导师在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及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比原先更高。但是,现在有一部分专业导师本身知识系统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并不能活学活用,对临床康复技术缺少有条理、透彻的理解,间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教育造成了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临床实践和课堂教学的深化贯串,培养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必须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首先,充分利用医疗单位的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定期安排专业导师从事专业实践或临床进修,熟悉临床康复发展趋势、项目流程、质量控制等相关技术,让越来越多的老师获得“双师”资格。其次,鼓励教师进一步学习,取得更高学历。把对教师的硕士、博士培养放在第一位,极力拓展教师进一步学习的途径,从而使骨干教师的素质进一步提升。为中、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开展学术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解燃眉之急。请相关专业老师去其他医学院校或者康复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同时邀请知名专家或教师来学校进行专业讲座和技术指导,并聘请其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最后,建设康复产学研示范基地,为中、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和实践场所,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证明,“双师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临床实例,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更好。

(三)依托行业合作办学

目前,国内康复机构拥有非常高端的设备仪器、成熟的康复项目、先进的管理体系,多项康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体现着当前临床检验的最高水准。随着医学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因此,学校应在不断投资改善教科研条件的同时,依托行业合作办学,创立康复技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多模式。校企双方应本着互利互惠、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造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学生创业基地和康复中心等技术平台,资源共享,密切双方联系,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进程,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首先,聘请康复专家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工作。学校可以与康复治疗机构合作,聘请康复技术专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要求他们协助学校开展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其次,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康突构等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康复技术专业及时作出调整。设置相关的课程结构,开发康复技术模块,并与康复中心达成联合培养的协议,根据专业需要,安排学生在校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时间以及到康复机构的实习时间。第三,开展以就业为指导的专业教育。医学院校应经常邀请康复技术专业的专家骨干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专家们将临床康复实践与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全体师生,既为康复技术专业的教学引进新技术、新理论和新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和兴趣度。最后,成立康复技术中心。医学院校应依托行业,引进其高端的仪器设备、先进技术等成立自己的康复技术中心。康复技术中心作为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参与临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检验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康复技术中心还可以开展一些特殊的康复项目,做出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

(四)依靠医企科研创新

以项目为依托,以科研项目成果为载体,把医院与企业联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社会需求,改进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首先,医学院应鼓励和支持教师与康复中心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如此密切了教师与医企专家的联系与合作,把教师技术优势和医企的资源互补作用利用起来。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提出研究目标和方向,教师制定研究内容和计划,企业提供资金,医学院校通过自身科研实力或者借助兄弟院校科研实力,争取达成多项合作科研开发项目,推动医学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创新。第二,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有康复技术的科研活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要贯穿在学生参加项目的整体过程中,从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可行性分析,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等。学生参与科研研究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另外,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科研意识,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篇文章或文献综述,每年有数篇专业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最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康复技术专业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学校应大力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做到有计划的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到康复机构或社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应每年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月,以操作技能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理念和竞争意识。

(五)以产学研为载体开展技术服务

康复技术专业应以服务为宗旨,以产学研为载体开展技术服务,努力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首先,充分发挥康复技术专业的优势,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技术培训,并开展康复技术的咨询和服务。康复技术专业拥有一批教学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的专业教师,再加上学校自己拥有的康复中心,教师可利用专业知识承担各种培训任务,并为患者服务。其次,教师应经常带领康复技术专业的学生到社区、企业、乡下为体弱多病的人员做康复治疗。在社区,教师应带领学生调查社区居民的身体情况,定期举办康复知识讲座和社区义诊,配合街道、居委会做康复宣传、咨询及康复服务等,满足社区居民的康复治疗需求;在企业,教师应带领学生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推广技术成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对接科研项目,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在乡下,教师应带领学生对乡镇卫生所开展最新康复技术讲座,同时向村民传授简单的康复技术,帮助其康复治疗。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最后,康复技术专业教师应为全校师生举办培训班。通过讲解、收看视频、实际操作等形式,加强康复知识的宣传,改善大家的亚健康状态,从而提高全校师生的康复保健意识。

(六)要以就业为目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各大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成功找到工作的概率已经成为权衡老师教学质量的内容之一。如今,我国医学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顺利找到工作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医学院校要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重点工作来解决,要将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康复技术专业为例,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的训练基地和康复医疗机构合作,让学生有更充足的实习时间。同时,在学生实习的这段时间里学校要利用各种方法让医院安排骨干分子、学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引导,以此强化学生的实践水平并且使其能够很快地了解有关康复治疗知识。这样一来,医学院校的实习毕业生就有机会得到康复医疗机构的聘用,学生在康复医疗机构实习的这段时间也使双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为学生将来的双向就业铺垫了基石。与此同时,学校在学生毕业前的这段时间可以与用人医疗单位进行沟通和协商,针对教学不足之处进行有效的调整,并商讨好学生毕业后的实践工作计划。“产学研合作”的教学方法既让康复医疗机构岗位培训得到了所需要的人才,同时还让医学院校的教学方法能够顺利实施,所以,学校、医疗机构和学生就要做到最密切的有效合作。

三、产学研合作在康复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是培养临床、教学、研究、经营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的基地,主要是面向医院、科研机构、医疗企业等。医学院校要扩大办学规模,实现跨越发展,就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但可以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康复技术精英,而且科研又拓宽到各大医学院校,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同时也是拓宽经费开支、改进办学条件的重要途径。

(一)促进了康复技术教育与康复医疗卫生实践的有机结合

康复医学探讨和医学方面的经验归结于康复医学专业知识,更加稳固了康复医学文化,它肯定与不断进步的康复医疗卫生实施还有一定的距离,甚至还有可能在平时康复医学出现的问题上适得其反。产学研合作的建议在其康复技术教育领域的运用,在康复技术教育与康复医疗卫生实践之间搭起一道桥梁,使它们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康复技术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了解康复医疗卫生事业,为实用型康复技术人才的培育提供最好的实践例子,康复理论知识通过在实际接触应用中得以验证,从而培育出康复界所期望的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康复技术精英。康复医疗卫生事业的突破与发展靠的是创新型人才,康复技术教育是康复医学创新人才的起始地,康复医疗卫生事业也需要通过产学研的结合,积极主动地将应用型康复精英的需求意向反映给康复技术教育。

(二)实现了“教育、技术、科研”相互转换的办学目标

医学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将“教育、技术、科研”三者结合起来,产学研合作实现了这一目标。康复技术教育传统上对开展基础及应用型研究,研究周期较长、投资较大。尽管学校也有研究康复技术的队伍,可是这对于康复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力量还是比较薄弱,医学院校可以和康复单位一起使用人力、物力是得益于产学研的相互结合,这也推动了康复技术专业的研究动力。另外康复技术教育远离市场,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进行转化和运用。产学研的结合使康复技术教育有针对性地去进行研究,老师和学生在这个环境中也得到了提升。研究出来的成果一方面成为了老师教学的资源,让康复技术专业学生增长了更多的见识,科研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为康复医疗资源,能够直接为改善和提高康复医疗技术发挥积极作用。

(三)促进了康复技术人才培训工程的发展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各种疾病已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人们的身体也逐渐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进行康复治疗,随之而来的各种培训工程也接踵而至。康复技术专业应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提高开放办学程度,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加大对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投资力度,争取使得全民能够自我康复,自我保健。同时产学研合作也促进了乡镇卫生医务人员的培训工程的发展。医学院校组织康复技术专业的师生深入到乡下进行宣传培训,一方面提高了乡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也对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另外,产学研合作使得各医学院校非常注重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成立培训小组,专门去富余劳动力多的地区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了解简单的康复知识及康复技术。正是由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断推广,才使得医学院校提高了对医疗培训的重视,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康复技术人才培训工程的发展。

四、结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是我国医学院校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t学院校创新康复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它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离不开各医疗机构及各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康复技术专业始终坚持摸索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通过以产学研为合作衬托。同时,以就业为引导,增加“双师型”的建设发展,实现了“教育、技术、科研”相互转换的办学目标,推动了康复技术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的教育目标。所以,继续寻求产学研合作培训方式,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应用型康复技术精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德华,侯永生.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探索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外医疗,2009,(12).

[2]莫虎,王文玲.构建中职学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2015,(1).

[3]宋园亮,阮绪芝,李蓓,柳陈坚.地方医学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以湖北医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0).

[4]郁建生.产学研结合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5]黄睿彦.论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科学推进产学研结合[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Training

LIU Meng

(Health School of Puyang City,Henan Province,Puyang,Henan 457000,China)

Abstract:Cooperation is a new education mode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rehabilitation of technical personnel,i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ype teachers,industry cooperation on enhancing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to research to carry out technical services a variety of development models,explore 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echnical personnel under the cooperation,finally clear the importance of cooperation in the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OSCE 临床技能考核 教学创新 以考促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44-02

如何全面评价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是国内外医学教育界不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在美国,60%的院校将OSCE 考试应用于学生临床能力的考核。[1]我国第二军医大学[2]及海南医学院等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客观结构标准化考核(OSCE),取得了很好成效。[3]OSCE即临床多站式考评,又称客观结构性标准化考试,最早由英国Dundee 大学的Dr. R. M. Harden于1975 年提出[4]。

吉首大学是地处湘西的综合性大学,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办学理念。本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秉持着学校和学院的办学宗旨,努力搭建专业技能训练平台,不断探索全面、真实、客观评价学生临床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多站式考核方法,逐步规范和完善具有本中心特色的OSCE,取得了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的满意结果。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学习的特殊和关键时期,完善的实习阶段考核对医学生的学习起着质的飞跃促进。

1 实习阶段OSCE时间板块

1.1 预备阶段

见习OSCE、临床技能强化训练OSCE、实习前OSCE。

学生通过见习首次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首次进入全真临床学习环境,是使学生能逐渐熟悉并胜任实习工作的初级阶段。无考核式见习易使学生停留于形式化,OSCE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见习成效。

临床技能强化训练是实习必修课,是提高临床医学生专业自信的基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是一名合格医生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强化训练以OSCE结束,不仅能在训练初期给参训学生施压以保证训练成效,学生还能通过考核查漏补缺,以考促学。

通过临床技能学习、见习和强化训练,学生开始准备正式进入实习阶段。考核是检验学习成效和促进学习的有效方式。实习前OSCE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薄弱面,便于学生在正式进入实习岗位前进行针对性专业技能强化,提高实习自信,有助于更好适应实习角色。

1.2 实习阶段

实习出科OSCE、实阶段OSCE、毕业考OSCE。

学生正式进入实习阶段,完全以一名准医生的角色参加临床工作。一年度的实习历程,在临床各部门各科室快速轮转,每天都将接受大量综合专业知识的灌输,临床思维被快速挖掘和发散。科室考核在学生实习生涯中起着关键的量化标杆,出科OSCE有利于培养学生预习实践小结复习考核总结的有效学习模式,有利于促使临床知识及时巩固和强化。 完善的实习阶段教学管理模式,能使临床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性提高。

如同中考,在一年的实习中期阶段对所有实习生进行OSCE考核。 临床实践始于理论而有别于理论,归根于教学而有异于教学。此阶段OSCE,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临床与教学相互协助,学生学于临床而不乱于临床,不仅有利于促进实习成效,还有助于正化实习风气,扼杀松懈和惰性。

毕业阶段,学生基本将重心转向考研和找工作,浮躁之风很容易传染和放大,重理论轻技能现象突出。OSCE同以上各阶段,是良好的促学措施,更有助毕业生顺利通过研究生复试及招聘考试。

2 各时间段OCSE实施流程

制订见习OSCE计划各学科负责人分别组织课程参与教师及医院见习带教老师统一制订OSCE评分细则见习末期,由见习学科教师及医院见习带教老师共同对学生见习进行考核将成绩按比例计入该学科期末考试总成绩。

临床技能中心将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及实习前OSCE制订入学期计划技能中心制订OSCE评分细则并按计划严格执行考核将成绩单列入学生成绩系统(实习前OSCE合格,才能进入实习岗位,未达标者需继续留校学习直至合格)。

实习科室将OSCE制订入带教计划出科前,由负责教学的科主任组织科室老师开展考核将考核成绩列入学生出科意见合格者才能轮转下一科室,未达标者需延长实习时间,直至符合条件。

实习办将OSCE制订入年度实习工作计划实习中期,由实习办组织专业课老师及实习医院各科室教学老师开展考核任务将成绩单列入学生成绩系统考核合格者才能按时返校,未达标者需延长实习时间,直至符合条件。

教务办将OSCE制订入毕业考核计划出科前,由负责教学的科主任组织科室老师开展考核将考核成绩列入学生出科意见合格者才能轮转下一科室,未达标者需延长实习时间,直至符合条件。

3 OCSE项目设置

见习阶段: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人文技能、医院规章制度及各专科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等。

临床技能强化训练: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阅片、心肺复苏、换药、缝合、包扎、无菌术、人文技能等临床基本技能。

实习前技能考核:穿刺术、穿脱隔离衣、吸氧、吸痰、插胃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阅片、导尿术、助产术、心肺复苏、换药、缝合、包扎、无菌术、人文技能等临床技能。

实习出科考核: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体格检查、人文技能、相关专科辅助检查、科室工作流程等。

毕业考:病史采集、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心电图、阅片、心肺复苏、换药、缝合、包扎、无菌术、导尿术、助产术、穿刺术、穿脱隔离衣、吸氧、吸痰、插胃管、人文技能等临床技能。

OSCE项目设置,跟随不同专业学科及不同阶段而变化,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等临床基本技能贯穿始终,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是熟练专业技能。

4 SP标准化病人在OSCE中的运用

SP标准化病人能有效提高考核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我中心每学年从实习生中选拔出一批优秀志愿者进行“SP专业培训”,通过指导训练、板书演习、脱稿扮演、角色互换、验收考核等,再精选出优秀代表参加OSCE。实践中心老师负责督促SP的规范性,保障有效运行。OSCE前,由中心再次针对不同项目及不同考题给相关SP进行一对一培训,发放统一评分标准。OSCE过程中,由SP直接参与考核和评分,指导老师进行监督和审核。SP主要运用的项目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包扎等。

根据美国医学院校的课程安排,96%的院校运用不同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形式评价临床技能。[5]我校地处湘西,在有限的教学资源里,如何创造出有效SP并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一直是个难题。从高年级学生中挑选优秀志愿者进行专业化SP培训,是有效的举措,我中心近几年实施并取得了好的成效。

SP的运用增强了OSCE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促进教学的同时,大大节省了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双向效应,不仅有效促学参考成员,还大大提升了SP作为高年级学者的自身。

5 综合性考题设置及综合性考核方式在OSCE中的运用

5.1 灵活设置考题

生硬的考题如同简单的命令,能指示考生进行相关技能考核,但促学成效不大。口令式命题易使学生套进应试的牢笼,如同教科书脱离实践,意义不大。尽量避免直接明了的考题,以病例形式呈现各项目题干,引导考生思考问题和发散临床思维,提高考题的综合性和临床高仿真性。

5.2 笔试与SP的灵活转换

全国执业医师技能考核,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均为笔试部分。在网络大爆炸时代,历年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考官手持本满天飞,一成不变的笔试过于死板,绝大多数学生容易进入应试状态,一头扎进万能模版,不利于临床思维培养,不利于知识的全面掌握。

同一项目,以不同形式变换考核方式,笔试与SP交错,有效打击学生猜题的应试心态。让模版引导临床思维、服务于专业学习,而不是局限和固死。

5.3计算机和模型的运用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题海和便捷功能,运用于心电图、阅片等项目,提高OSCE的信度和效度。充分利用高科技模型,为OSCE提供高仿临床环境。

应试教育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方式,OSCE的运用能大大提高以考促学的教学目的。临床多站式考试弥补了传统考试的不足,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对临床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情况。[6]在我国规范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推行“5+3”模式的医学教育背景下,本项目将OSCE贯穿于整个临床医学生实习阶段,从时间段安排、流程方案实施、项目设置、SP运用、综合题型和考核方式改革等多方面不断探讨,总结利弊,改善不足,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具有本中心特色的OSCE,促进了实践教学评价的有效改革和创新。因地域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一些细节仍需进一步探讨,特别是与临床管理与教学的配合,有待继续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安仲明摘译.评定法国医学生的临床科学知识:美国全国医学考试委员会(NBME) 和法国医学院校联合会之间的合作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4(2):96.

[2] 栗景峰,龚海峰,等.临床多站式考评(OSCE)在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07-709.

[3] 周小强,赵小玲,等.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在医学生技能实践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718-720.

[4] Lasya G,Susan S. Evaluation competence in medical students[J].AMA,2004,291(17):2143-2151.

[5] 安淑媛,张阳,等.OSCE 在临床技能评价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251-252.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的工作过程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初步形成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素质,是学生毕业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

1 当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办学时间不长的信管(医学)专业不具备传统专业雄厚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信管专业(医学)本身涉及知识面广(涵盖医学、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更新快等等原因,造成毕业设计普遍质量不高,质量下滑严重,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管专业师资薄弱,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地方医学院校信管(医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师资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比较薄弱。地方医学院校信管专业教师不但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而且承担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教师精力难以保障。除此之外,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集中,教师同时指导多人精力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核定比较单一固定,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位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也不高。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此时考研复试和就业招聘也恰逢其会。毕业设计工作常常只能为找工作考研复试让步,无法保证精力投入,勉强凑合应付。另一方面部分已经就业的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设计成绩的优良与否,对毕业分配无影响,从而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3)办学条件不够充分。

医学信管专业办学条件在医学院校其他专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教学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相对滞后。图书馆藏书中计算机专业书籍严重匮乏和落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书可参阅。期刊网资料仅购买医学和教育门类,计算机和管理类的论文期刊无法下载查阅,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多从百度文库等获取;信管专业讲座资金投入匮乏,专业认知度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学生毕业设计基本上闭门造车,这也是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客观原因之一。

(4)过程管理和监控工作不到位.

学校虽然建立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本管理流程,但在院系执行过程中不严格、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其具体表现为:

①开题检查滞后,选题随意更改。学生对开题工作不重视,常常在论文撰写完毕后再完成开题报告。而开题报告中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案的撰写过程,恰恰是学生对选题能否把握的认识过程。开题工作准备不足,后期选题的变更,不仅缩短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指导,最终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②毕业设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实习学生远在异地鞭长莫及,考研学生闭门苦读无暇顾及。指导教师凭自己主观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更无检查,最终造成学生放任自流,毕业设计进度缓慢从而抄袭应付。

③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

尽管学校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但在过程管理中,在具体指标体系上还很模糊。在制度执行上,只能凭主观意志进行评定各个环节执行情况。院系针对毕业设计要求很严格,但实际执行时,由于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再加上专业背景不同,对指导教师上报的一些检查,仅仅是资料收集工作,而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并不关注。院系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沟通、论文审阅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论文结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组织的实践,就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

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成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院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 吸引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或外聘校外企业项目工程师,改善师资队伍,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还要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或项目实践,增加实际项目经验,提出高质量的选题,更要合理的量化教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如优秀毕业生工作量提高系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

信管考研学生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考研复习,而社会求职学生主要在大四下学期忙于招聘会。针对此种情况,大三上学期末(1月份),学院统计学生考研意向,针对两种学生进行统计进而区别对待。对于考研需求的学生,本学期前完成导师选择,其选题难度适当降低,适当缩短其毕业实习的时间。而对于社会求职考生,毕业实习环节不能减少。考研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具体安排如下表: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答辩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和环节的管理和监控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①选题管理和监控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是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工作。首先,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该紧密结合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涵盖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力求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选题同时要注意与科研、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教师提出选题后,教研室应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审核,排除难度大、陈旧和无实际意义的课题。选题向学生开放后,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课题类型选择学生

②开题监控和管理

开题是学生根据选题在查阅相关文献后,设计技术路线,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准备毕业设计研究的阶段。通常学生对于开题报告的管理和监控基本重视不足,常常在毕业生写论文后,事后“造”开题报告。实际研究发现,开题报告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而且学生还能够认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以及是否有能力完成毕业课题,进而修订或者更换课题。开题报告提交后,学院应组织专业教师对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统一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重新完善开题报告。良好的开题,不仅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良好开局,而且大大减轻了后期指导教师的指导难度。

③中期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中,部分同学由于找工作或者实习并不在学校。指导教师很难对其毕业设计的进度实施监控,从而放任自流,这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最重要的原因。针对此种情况,学院应规定学生每1周或2周利用网络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心得或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对此进行答疑指导。学院指定专人收集毕业生的每次答疑记录,并将其纳入毕业生答辩资格和成绩的考核中。为把握设计进度,鞭策后进,学院应设计中期答辩环节。对投入精力不足进度落后的学生黄牌警告以及答辩资格环节重点考察,对毕业设计进度理想的学生进行表扬。中期答辩的成绩应公布在班级QQ群中对落后学生进行警示和鞭策,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扎实开展。

④答辩资格的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的答辩资格审查主要是审查学生完成课题,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否有记录、中期答辩是否合格、毕业论文是否规范、内容是否涉及抄袭。学院委托教研室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重点考核,考核不通过的,延期答辩。指导教师对论文初审后,学院组织学生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检测比对重复率达到30%的学生将给予延期答辩处理。严格的答辩资格的监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引起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⑤成绩评定的管理和监控。

客观评价和严格答辩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此环节工作的优劣不仅仅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成绩,还会直接影响到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毕业设计最终成绩不仅仅包括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还应包括中期管理中的辅导考勤情况、以及中期答辩的成绩。合理科学的设置好成绩比例,才能公正客观的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3 结论

毕业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重要的综合教学环节。尽管信管毕业设计质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问题,但学院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加强对各自环节上的认识,精心管理,全面监控,就一定能将毕业设计这一长期的工作完善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04:61-62.

[3]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89-90.

[4]黄灿.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卢景.医学类独立学院信管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个案研究[D].云南大学,2012.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临床课程;教研室;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62-03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1]。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内部实行的是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教研室是处于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高等教育学指出,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诸方面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学工作、教学法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师资培养、进修教师和研究生培养、学生自学指导、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验室与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等等。因此,教研室是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执行者,也是学科课程的载体,在教学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能否提高。几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现代高等医学院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许多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系与附属医院、附属教学医院合并成立临床学院,承担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此,教研室的组织、管理形式也发生很大变化,致使高等学校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管理出现部分缺失,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结合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在教学建设中实施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医学课程的特点

临床课程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这个阶段要求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转化为临床综合技能。通过理论授课、实验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四种方式实施。教学周期从大三到大五,跨度长,内容多,课程间内容相互关联,授课进度相互衔接要求高,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着更高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这对教研室、教师、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实施这样的要求又存在一些困难,从教师工作性质上,他们既是医生又是教师,同时肩负医、教、研三重工作任务,且医疗工作任务繁重,科研工作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学精力受到很大影响。从学生学习方面来讲,学习的是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诊治绝对不允许出现差错、事故,学生面对各不相同的患者个体,千变万化的病情,既需要掌握医学知识,又需要运用医学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还要严格执行卫生法规、医疗制度,防范医疗纠纷,较其他类别课程学习难度加大。如果在制度和工作安排上没有科学的设置,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实现,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系和附属教学医院合并成立临床学院,进而教研室和医院专业科室合并。这在扩大教学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等方面有利于教研室的建设。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随着医院现代化发展进程,临床分科越来越多,临床医生专业分工也越来精细,教师和本科全面医学教育及专业课程相对应的离散度越来越大,这导致承担一门临床课程的临床业务科室和专业课教师数量增加,教研室建立在多个临床专业科室的基础上,增加了教研室的管理难度,教研室的职权、工作机制、教学任务统筹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还存在学校的教学编制和医院的临床编制之分,在人事管理、培养目标、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绩效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同。由此导致现在部分教研室不能全面开展工作,只完成教研室职能中部分任务,致使出现教学的自由化倾向,导致教学质量降低。这种现象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觉。重温教研室的性质与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对照教研室性质与任务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成立院(系)教学督导组织,检查指导教研室的工作,统一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

三、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标准化教研室就是在教学组织和科学研究管理与质量保证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使教研室工作趋于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劳动效率,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推动学校的教学发展。加强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要本着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师资水平为目标,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增强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带动学科、课程、专业建设的全面进步[3]。以期达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教学计划、教学任务,又要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进,致力于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教书育人,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

四、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措施

我们结合教研室任务和职责制定教研室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在此基础上,推进教研室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研室人才梯队建设:教研室建设在二级学科,设教研室主任一名,教研室副主任根据三级学科情况设若干名,保证每个三级学科有一名教研室副主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组织。院(系)掌握教研室成员的基本构成情况,包括人员的年龄及结构状况,职称情况及比例,工作经历和特长,做出量化分析,并结合未来教研室工作任务作出近期和远期人员结构预测,使教研室基本构成处于一种动态趋势下,临床编制中级以上人员经过教师培训、科室推荐、院(系)考核、学校聘任,充实到教研室工作中,有利于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

2.教研室全面掌握人员本学期开课情况:教研室要对开出的课程门类、数量、学时数、所使用的教材做出详尽的记录,对所遵循的教学要求、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分析和不断地修改,以保证开出的课程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已开出课程在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及时地进行小结,以便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教研室学期工作计划:教研室要组织全体成员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使教学工作经常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新的教育思想支配下进行。每学期做出学习计划,及时地总结教学经验,检讨教学工作的失误,促使教学工作经常性地在高度的责任感支配下展开,在不断探索和进取中进行。

4.新教师培养与试讲: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研室承担的不可推卸的任务(青年教师的培养应是教研室永恒的工作主题),青年教师有计划地补充,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关系到教研室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长远性规划),而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主要应由教研室承担。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以自学为主,在自学中补充自己最需要或最缺乏的学科知识。观摩老教师教学活动,并适当地参与这些教学活动,其中首要的是要掌握本教研室所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其次,要逐步为青年教师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开展一系列活动。注意培养青年教师掌握教育科学、教育规律,青年教师走上讲台之前必须经过试讲过程,组织教学专家听取试讲课程,对年轻教师的授课水平做出评价,对存在的不足进行传、帮、带并加以修正,合格后才能上岗。

5.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每个学期各教研室都要进行课程备课、单元备课,有必要的进行章节备课。作为二级学科的教研室进行课程备课,将各单元分配到三级学科的专业科室,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计划进度作出要求。三级学科进行单元备课,将本科室负责的教学内容组织授课、见习带教、实习带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使理论课、见习课、临床实习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有机的结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整体。

6.下达精品课程建设任务:教研室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对照各精品课程建设要素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资料,并不断更新。组织撰写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论文,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促使教研室全体成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了解掌握国内外最新教学与科技动态,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迎接各级对本课程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发现不足、据此进行改进,及时提高要素水平,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师资水平提高。

7.教研室、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教学工作是教研室主任的首要工作,教研室主任是教学效果的第一责任人。教研室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最重要、最直接的环节,教研室应定期对本教研室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此基础上辅以(1)校、院(系)领导听课;(2)教学督导委员听课;(3)教研室之间、教研室主任和同行互相听课;(4)学生信息员教学质量反馈;(5)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活动,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8.教学工作完成情况的奖惩措施:院(系)和教研室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以量化为主、评论为辅的奖励办法,每学年进行一次评定,以促进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进取,向更高更新的目标不断前进。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出现教学差错、教学事故时通过教学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明确的处理措施,也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绩效工资挂钩。

五、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成效

我们经过长期的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教研室工作有章可循,教学建设取得成效,教学效果较为突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获得华东赛区比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总决赛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大赛全面检验了我院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

[3]李敬孝.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刍议[J].中医药高教研究,2006,(1):9.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0.058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实习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化,医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医学生自身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对实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拥有了更多的自。笔者所在医院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承担着来自多所院校、不同专业实习生的教学任务,各医学院校进院实习的时间不同、带教要求也有一定的差异,为了便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以来,已经成立了四届“实习生联合会”。该组织是为实习生开展活动的服务性组织,代表实习生根本利益,能够丰富医院及实习生文化生活,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所在医院“实习生联合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实习生联合会”模式如何促进医院教学管理工作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追寻更符合医院实际的实习生教学管理模式。

1“实习生联合会”对实习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实习生联合会”是在医院党总支、院领导指导下,在科教科、护理部及团总支领导下,为实习同学开展活动的服务性组织,是由共同实习、共同爱好和共同追求的医学生组成,进行学术交流或者是娱乐活动的团体。

1.1“联合会”管理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加强实习生自我管理[1-2]可以使医学生从思想上更明确实习、见习的目的。刚刚进入医院这个“小社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遐想,因而能积极主动地去自我表现,从而感受自我价值,在每一次自我表现中,都能以积极态度去应对,以逐渐自我完善,通过无数次的表现和进步,最终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自我管理遵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信条,有利于高校医学生全面发展,实习生的自我管理,正好是锻炼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媒介,不但巩固了医学生的课堂知识,而且还通过实践扩大了医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2“联合会”模式的管理是人性化、层级化的管理医学生来到医院后通过向科教科、护理部投递个人简历,通过PPT演讲,并采取民主投票选举的形式参与到实习生联合会的干部竞选当中。医院每年将评选出优秀“实习生联合会”干部若干名并颁发证书、推荐就业等。为今后就业提供条件、创造机会。医院教学管理部门每年组织各种学生文体活动,如临床技能操作竞赛、新春联欢会、实习生运动会、歌咏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实习生原本单调的生活不再单调、陶冶了情操、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师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另外,“实习生联合会”下设主席1名和副主席3名,下设学习部、宣传部、纪律部、科技部、文体部和生活部。各部门分工明确实行层级管理,各部门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格按照组织程序的一种管理方法,彰显层级管理的优势。

1.3“联合会”为学生的技能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医学生加入“联合会”,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临床技能得到锤炼,并在不断向他人展示的同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加强自身的自信心。尤其是对于医学生,因为对具体临床实践操作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同学希望在“联合会”中通过各类的临床技能操作竞赛学到更多的技能,这些一技之长不仅可以促进专业的学习,更对学生走向社会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4“联合会”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联合会”实际包括了许多种形态各异的具体小类,充分体现了高校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充分的想像力。结合医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加入“联合会”的医学生来自多个不同的专业,当他们加入到“联合会”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会感受到不同专业同学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这种交叉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联合会”的学生从中受益。

1.5“联合会”中表现优秀的会员可推荐留院工作由于现代社会高度的分工和高度的综合,在工作中组织协调和科学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学生干部在“联合会”中得到了锻炼,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这样的毕业生适应力强、工作上手快,而“实习生联合会”为学生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复合型的人才无疑会给医院以良好的印象,更容易得到医院的青睐[3],从而为实习生的求职竞争赢得优势,更好地向医院推荐自己。

2“实习生联合会”在教学管理中的功能

近年来,“实习生联合会”已经成为了笔者所在医院教学管理中的一个亮点,不仅为医院教学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医学实际、综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2.1为具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施展的空间,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4],医疗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的实习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医学生实习期间除了日常的学习,对于自身各方面的发展也是当代大学生们所具有的迫切希望,他们希望自己的特长能够得到展现,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肯定。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是实用型医院人才步入职业战场的第一个战区, 越来越多的准战士聚集在一起,在医院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群体。“实习生联合会”的产生,在发展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创造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说,“联合会”为医学实习生提供了自我娱乐和创造的重要平台。

2.2消除医学生对前途的盲目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习生联合会”无学校、专业、学历的限制,每个层次的学生都集中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使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消除各自的不适应,找到未来几年内的发展方向与规划,消除医学生实习期间的盲目感、不被认同感。同时,在“联合会”的发展过程中,要涉及到人员、经费以及活动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医学生要面临各种人和事,锻炼了社交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为他们进入医疗行业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5]。

2.3“联合会”丰富了医院文化,是和谐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实习生社团活动与营造医院文化、医院特色相结合,重点是提高实习生会员的专业技能,而“实习生联合会”是推行医院特色,营造医院文化的重要辅助手段,对于创建和谐医院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每个实习生都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如果将实习生框在死的规章制度当中,冷漠地将他们只作为消极的管理对象,会压抑正处在思维极其活跃的年龄阶段的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会催生医学生不良心理,从而使医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成为一大难题。推行特色医院与学生社团相结合,让更多的实习生有一个平台学习到书本中无法涉及到的内容,且学生社团活动具有更多的趣味性,提高了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实习生在自我管理中体验各种规章制度所表现的积极性、有效性,在自我管理中感受医院教学管理的民主、科学,能使实习生自觉维护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谐医院的雏形将从学生内心滋生。另外,“实习生联合会”活动也是医院文化生活的有力补充。

3“联合会”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3.1经费、场地、资源不足当今社团活动越来越强调独立性和个性,特别是医学专业应更重视社团自主性,这时联合会应该是兼顾其二,有所侧重。但在实践中不好处理,社团联合会往往处境尴尬。医院的相关部门掌握着包括经费、场地使用权等各种资源。一方面,“联合会”的运作缺乏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联合会”活动场地、设施不够健全,导致无法展现其特色。

3.2“联合会”活动暂未能完全与医院文化建设结合“联合会”部分活动未能完全地将社团活动与医院文化建设、实习生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仅仅热衷于一些社会气息较浓的流行性活动,而缺乏体现独特医院文化内涵的标志性活动。长此以往,往往导致有时“联合会”仅仅停留于娱乐层面,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学习,没有宗旨和目标,也就不能发挥“联合会”应有的作用。

3.3“联合会”内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实习生联合会”及各个部门成立以后,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部门打交道,作为医院教学管理部门指导下的学生组织,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联合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联合会”在成立后,各部门职能会有部分重叠,这种状况有时会影响部门之间的合作,因此明确分工和加强相互理解尤为重要。

3.4联合会内部管理制度还有待健全医院“实习生联合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每次新组建的“联合会”具有较强的自发性、随机性,联合会成员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这就引起“联合会”内部管理不够严密,结构松散、制度不够健全等情况。

4完善“实习生联合会”社团的几点思考

4.1多渠道加大对“实习生联合会”的投入(1)医院投入:经费是学生社团运转的“剂”,没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就无法将联合会的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定期的资金援助对于实习生联合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应定期对“联合会”投入固定资金,以保证“联合会”正常举办各种活动;(2)老会员支持:“联合会”应建立完善的会员档案,争取已经毕业的会员支持。要从本社团走出去的会员建立纵向的联系,定期邀请这些会员回来谈一谈社团管理的心得,提供资金支持;(3)会员费:会员费可作为“联合会”活动经费筹集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成立之初向会员收取每人每年10~20元的费用,以保证社团活动正常开展;(4)社会赞助:医院应积极为联合会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协作与交流,并鼓励实习生走向社会。“联合会”成员大多来自临床医学、护理、医技等专业,可与药厂、药品、医疗器械公司建立联系,为商家制作医药营销方案,进行营销策划。这样,一方面社团有了充足的活动经费,另一方面,成员们通过实践,也检验了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谓一举两得。

4.2规范“联合会”制度、营造医院教学管理文化开展实习生社团活动与营造医院文化、医院特色相结合,重点提高实习生会员的专业技能。医院可通过本院的学生社团让更多的实习生有一个平台学习到书本中无法涉及到的内容,而且学生社团活动具有更多的趣味性,增强了医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医院教学管理文化氛围也会更好。

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联合会”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经过逐渐摸索,在院领导的领导下,医院科教科和护理部的指导下,“联合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并严格执行联合会章程,对“联合会”成立的宗旨意义、干部的产生、经费的筹措、工作计划和活动总结等做出明确规定,逐步建立起例会制度、民主选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档案制度等,提高会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保证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另外,通过聘请指导老师或带教秘书的途径,使联合会的管理水平整体得到提高,对指导老师和带教秘书的岗位以及职责要求要明确,确保指导老师和带教秘书能够认真、负责地对联合会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来自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也要求学生联合会要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进行完善,才能真正的将实习生联合会的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将实习生联合会管理的这种模式引入到医院教学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既提高了医院的实习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了医院医疗工作的良性运转,扩大了医院的声誉,确实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笔者所在医院的“实习生联合会”已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喜君.浅谈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J].科教导刊,2011,1(上):208-222.

[2] 冉茂成,屈驱,窦忠.略论医学实习生的自我管理[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6):609-611.

[3] 唐雪莲,倪大为.谈学生社团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J].铜陵学院学报,2011(2):111-112.

[4] 李淑芳.完善医院临床护理实习生的带教和管理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10):1327-1328.

[5] 王烨.浅谈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探索研究,2011,30(1):18.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转化医学教育;实习医生;临床实践

0引言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来医学研究中出现的新概念,指快速有效地将基础理论成果转向临床应用,同时把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再反馈给医学院校,以此完善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过程[1]。在此基础上,我们予以创新将转化医学教育应用于实习医生的培养当中。其核心是打破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屏障,使校园理论成果能及时为临床应用,而临床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能及时反馈给基础教育者,最终使患者受益[2]。转化医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外科临床的进程,在普外科领域,诸如无菌操作、简单的病例分析及医学影像技术等的应用,都极大地推动了普外科临床教学的发展。在转化医学教育时代,如何更好地对实习医生进行培养,使其更加适应未来的医学模式,需要对校园教育和教学医院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对如何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转化医学教育对临床实习医生培养进行了探讨,现介绍如下。

1转化医学的认识

早在1996年《Lancet》杂志就有论文提出转化医学的概念[3],又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是指从校园文化教育到临床和从临床到校园的双向研究体系,将理论学习的结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实践反馈与理论。而在随后进一步明确了概念,美国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模式[4-6]。我们根据这个转化医学模式制定了自己的教学经验,我院与徐州医科大学联合教学,建立实习医生教学基地。加快了人才培养,努力打造符合新时代的临床医生,以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2转化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转化医学教育从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实施,只是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教育为转化医学教育,把这种行为单纯的叫做实习带教,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太多的成果可言。临床实习医生很多情况下存在不知所以然,举个简单的例子,急性阑尾炎是很常见的普外科急诊病种,带教老师可能会根据课本知识,提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如临床表现,术后并发症等。但在我们的转化医学教育中,不仅要问这些常规问题,更重要的是参加术前的病史采集,参加手术,参与术后管理。然后回顾整个病例的发病、治疗、预后以及随访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案例,然后将思维发散,把病理学、诊断学、影像学都参与进来,融会贯通。这样的临床教学具有深刻的印象,转化医学教育促进了临床实践的提高,同时临床实践践行了医学教育的成果。

3转化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转化医学教育是向临床实践过度的唯一路径,是达到临床、体现临床的唯一运作方式。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发展的曲折性,让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理解转化教育的必然性,可能要走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因为转化医学教育的实施,任务繁重,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没有转化医学教育的兴起,很难有临床实践快速的发展。为了这个过程的加速发展,实行转化医学教育势在必行。3.1实习医生是未来教育的主要承担着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育的主体能够快速成长,也就是我们的实习医生能够快速融入临床实践。实习医生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所有教育成果的载体。他们的成功与否不能简单的评价为教育失败与否,因为他们将是保障全体国民生命安全的守护神。如果培养不好,直接影响全体国民身心健康,到那时在回过头来数落教育的失败,势必亡羊补牢,已经晚也。这个历史进程是单向发展的,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对他们负责就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他们不单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整个转化医学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3.2整合医疗平台,建立可持续性教育资源所有的医疗教育都有一个教育的平台,搭建这样的平台,需要多方的协商合作。医院-临床医生-实习医生-医学院校,是多方互动的。现在的电子信息化系统比较健全[7],投入适当的教育费用,将这个电子系统循环利用,在转化教育中起到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可以随时调阅每个实习医生的学习进展,并将全部信息录入。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四方是可以相互两两沟通(见图1),实行的是动态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的临床实践当中,目前还是一个初级阶段,需要以后进一步完善电子系统、总结经验,加以推广。3.3提高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其实提高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仅是医疗设备,以及可触及的医疗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的,包括现有的临床医生、病患的基本资料以及实习医生本身。在临床教学中要发挥每一处教学点的资源放大作用,一个病患的基本病情,可联系到很多的临床案例,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充分调动实习医生的临床积极性,将他们的理论转化到临床实践当中,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很多情况下,大型医院教学中,往往流于教学形式,走过场,只重视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认为他们才是进入临床中培训的第一步,其实是错误的,在一个医学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培养的第一步。

4具体实施过程

“有法可依”,才能运行顺畅。我们所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流程。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临床医生在流程中起到引导和授课的任务,实现转化医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的临床思维方法,要指导实习医生融入到临床管理中。首先带教医生应及时掌握发展迅速的新技术、新理论,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力[8]。再次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要能讲课、会讲课[9]。我们这么多的医生中不是每一个都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带教医生的培训,也很重要,你的知识上限,往往决定了你所教出学生的知识水平上限[10]。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面对的不单是患者,还有一批批带着浓厚校园气息的实习医生,转换自己的角色很重要。带教医生是教育中的中坚力量,而上层领导更要有把握运行方向的能力,上下共同调节,才能建设好一支教育强军。4.2双向互动教学教与学是相互的过程[11],如何能更好的教,以及又能充分的学,是我们的目标。第一,将书本中生硬的理论简化成临床常见的个案病例。例如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有很多点,有时候实习医生根本记不住,或者记不全。带教医生可以现场教学查房,病房中阑尾炎的患者随时可见,让实习生亲自上台手术。手术中的每一个操作都有其目的性:结扎血管,是防止出血;残端0.5厘米结扎,防止残株炎;做荷包包埋,防止肠瘘;纱布沾尽渗液,防止残余脓肿;网膜覆盖,防止肠粘连。最后切口冲洗,防止切口感染。这样一个过程下来,教的工作展现的淋漓尽致。下面就是学的问题了,带着术中的图像,在看课本,术后一直观察这个患者,直至出院,完成该患者的出院记录。这样就能完整的了解该患者的发病、治疗、出院等情况,然后我们在进行简短的认识总结,这样的教学结果,会更加记忆深刻。

5结语

转化医学教育是医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关注点、研究点,作为一种新理念,转化医学教育在校园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12]。在新形式发展下对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这些未来的医学人才在工作中能更好地理解并积极践行转化医学教育,从而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WehlingM.Translationalmedicine:scienceorwishfulthinking?[J].JTranslMed,2008,6:31.

[2]洪琪.转化医学:新世纪医学发展新动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9,03(8).

[3]GeraghtyJ.Adenomatouspolyposiscoliandtranslationalmedicine[J].Lancet,1996,348(9025):422.

[4]ZerhouniE.Medicine.TheNIHRoadmap[J].Science,2003,302(5642):63-72.

[5]WadmanM.Harvardturnstomatchmakingtospeedtranslationalresearch[J].NatMed,2008,14(7):697.

[6]AblinRJ,MarincolaFM,NataliPG.The“ExcellenceinTranslationalMedicine”and“Bedside-to-Bench”Awards2007-08[J].JTranslMed,2009,7:57.

[7]孟立锋.基于翻转课堂的”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在本科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教育,2017,01(36).

[8]祁祯楠.全科医学研究生轮转儿科期间胜任力导向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刊,2017,01(52).

[9]McParlandM,NobleLM,LivingstonG.Theeffectivenessofproblem-basedlearningcomparedtotraditionalteachinginundergraduatepsychiatry[J].MedEduc,2004,38(8):859-867.

[10]裴静.PBL与传统教学结合在留学生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4,12.

[11]袁国莲.教学医院科研平台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02(30).

[12]隋承军.转化医学在肝胆外科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16(34).

医学院校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集体备课;非直管附属医院;理论课教学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07-01

当前,非直属附属医院的理论课教学质量普遍低于高等医学院校直属附属医院[1]。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医疗任务繁重,存在重临床轻教学的观念,教学热情不高,被动地接受教学任务,不按时上下课,使临床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2],还有多数教师初次进行理论课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目的不够明确,使用教材参差不齐,对重点解析不够深入,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有的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仍采用灌注式教学方法,不知道如何调动课堂气氛,表达能力也欠缺[3],这将影响教学质量。要提高非直属附属医院的理论课教学质量,单靠骨干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加强集体备课,使全体教师拧成一股劲,化个体智慧为集体力量,全面优化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达到整体提升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效果。我院是一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在多年的临床教学工作中,通过派教师到多家直属附属医院及教学基地反复观摩学习、邀请专家到我院进行集体备课讲座及指导工作,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并加强制度的实施,督导,使理论课教学质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体集体备课的实施,体会如下:

1 集体备课的意义

1.1 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推广好的教学经验,纠正不良的教学习惯,形成严谨治学的良好教风。

1.2 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全体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取长补短,齐心协力,有利于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4]。

1.3 通过集体备课,学目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规范化、标准化。

1.4 开展集体备课,可以推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有力结合,有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为有效保证并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1.5 开展集体备课,有助于青年教师的培养:能督促教师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推进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传、帮、带[5]。

1.6 通过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学改革,可以进行教学创新、探索,丰富教学内容[6]。

2 集体备课的要求

2.1 集体备课的具体安排应纳入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并上报医院教学主管部门备案。

2.2 集体备课以教研室或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由教研室主任或教研组长负责主持。

2.3 集体备课必须每月安排一次以上,提前一周通知主备课老师及参加人员作好准备工作,查阅教材和参考书,收集资料。主备课老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了解学生的基础、写出教案及讲稿。教案的格式必须统一、规范、科学。

2.4 集体备课工作的开展,具体由医院教学主管部门负责督导和落实。

2.5 集体备课的全过程应有记录人,记录各位教师意见和主持人的总结及改进要求。

3 集体备课的程序

3.1 首先主备课老师介绍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要点(重点、难点)、教学进程(步骤)、教学方法、参考资料、作业。

3.2 然后主备课老师展示课件,进行该课的全程讲授。

3.3 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听课后积极展开讨论,讨论内容有制定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版次);确定讲课的学时;明确讲课目的及要求: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掌握内容、熟悉内容、了解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统一讲课的进程(学时分配),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对于“临床表现”可采用讲授法,“病因病机”可采用提问式或启发式教学方法[7],“治疗”可采用结合临床病例的教学方法等,着重讲述重点和难点并适当展开,结合临床工作举例增加教学生动性,强调需要掌握的内容,课堂互动促进知识点的理解记忆;落实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设备(教学模型、仪器、标本、挂图、多媒体等)、典型病例等;讨论讲课章节需要增加的最新研究动态、方向、前沿知识及应删除的陈旧内容,确保讲课内容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先进性;讨论课外作业的内容,课外作业不易安排太多;统一考核范围、考试方式;对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规范教师的语言、仪表等。

3.4 最后,主持人根据集体讨论意见进行总结,反馈教学效果,并对主备课老师提出要求,改进意见。

4 集体备课的记录

集体备课记录内容有:时间、地点、备课科目、主持人、主备课老师、记录人、备课内容,还应该有参加人员的签名。集体备课记录作为教学档案存档。

5 集体备课的督导与管理

集体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医院教学主管部门必须制定有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措施,应加强日常检查、督促,作为临床教师评优、晋升的条件之一。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学院长应亲自带领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主任及骨干教师对授课教师进行试讲、听课督导,同时组织实习生对每位授课教师进行评教,从而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宏,李红,刘文红.高等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5-46.

[2] 李永昌,刘玉秀,郑均.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西南国防医药,2011,2:206-207.

[3] 李国坚.医科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培养探讨.改革与战略,2008,2:155-157.

[4] 赵劲松,周书林,汪安云,等.我校开展集体备课的初步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2,1:120-121.

[5] 王锦,黄瑞萍.通过集体备课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建设.卫生职业教育,2010,18:41-42.

[6] 张栩,马丽娜,刘晓彦,等.集体备课在传染病教学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13,4:76-77.

上一篇:学院团学工作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学院学科科研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