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林怀民的行草

时间:2022-08-12 06:44:17

【摘要】林怀民一直都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表达形式的契合点。从古典名著、历史故事、社会现象到武术、太极、书法及其他民族的舞蹈,他都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符号成功的转化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行草》就是最好的代表。

【关键词】《行草》;书法;舞蹈

林怀民,台湾第一个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创办者,也被称为亚洲最重要的编舞家。他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表达形式的契合点,从古典名著、历史故事、社会现象到武术、太极、书法及其他民族的舞蹈,他都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符号成功的转化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行草》就是最好的代表。

有时我在想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这么多的字体种类,风格流派,林怀民为何只对行草这种字体情有独钟呢?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行草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它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而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我想这或许就是行草的魅力所在吧。

林怀民在2001年创作的《行草》灵感来自于王羲之的奉桔帖、坡的寒食帖、张旭的行草、怀素的狂草等古代大家的书法作品,这些灵感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于我们的生活。林怀民先生的毛笔字写的并不好,因此就对它特别关心,像在他的案头,床头甚至马桶旁边,都有字帖。平时翻一翻看一看,他就觉得很舒服。记得有个节目采访林怀民时问,是什么动机让你创作出了这样的作品。林怀民回答说;“创作是当你的生活涉猎很多东西,它沉淀下来,当它找到一个缘分,它碰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它会呼喊着要变成一个作品。”

很多人以为《行草》是用来表达和传扬书法的,而林怀民强调并非如此:“表现书法最好的方法还是拿起毛笔写字,只不过我们从书法当作一个跳板,吸取书法传承的美学,然后来丰富我们的舞蹈。”舞台上名家的字迹都是林怀民先生从北京博物馆借来,然后用电脑处理成黑白分明的,用投射的方式来呈现。银幕铺天盖地都是字,人走过去的时候,字好像跳了一下活了过来,所有的概念里面,他们是用直轴,横卷的方式,所以这个些观念都是从书法里面来的。这个东西既然是从书法的文化出来,那就把它带回到书法的原乡。

在被灯光渲染有如宣纸一般的白色舞台上,穿着黑色服装的舞者,犹如蘸满墨汁的毛笔,用身体动作自由书写,时而狂放、时而内敛、时而挥臂猛旋、时而优雅曼妙。在巨大的白色银幕上,王羲之、怀素、张旭等历代名家的书法,以惊人的巨大尺寸,恢宏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开始时舞台无声也无明灯,几位舞者轮流慢慢以气带出动作,舞台上呈现出一个“永”字。随之音乐起,一幅幅放得非常巨大的字帖,在灯光投射底下,飘然游动于舞台之上。一个身穿黑衣的女舞者,以两条黑色长袖忽急忽缓,翻卷流动,呈现出了泼墨般的舞台效果。音乐时而流动,时而停止,停止时与中国书法中的留白一样,回味隽永。《行草》不仅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还给予观众无限的回味与想象空间。

还有一处印象很深的是墨水挥毫与黑衣舞者的舞姿组合而成的“磐”字。这个字是林怀民请书法大家董阳孜女士写一个“磐”字,作为舞台布景的一部分融入整个舞蹈中去。“因为‘磐’的结构和字义所表达的就是一种非常稳健的态度,最能压场。”董阳孜的“磐”成了《行草》现场唯一一块非投影的实体道具。因为“磐”所表达的不但是《行草》这出舞蹈的精华,更是林怀民自己的艺术哲学。

为了让舞者更好的感受身体与行草的关系,自2000年起,林怀民聘请名师,让云门舞者每周定期练习书法,在横竖撇捺间感悟肢体运动的世界。你的笔有多少墨和用多大的力度,立刻就能在纸上看到墨的晕染状态。舞蹈和书法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同样需要凝神运气,讲究虚实。舞者的训练,静坐,拳术,太极导引,书法,这些应变成舞者的基因,由内而外散发。写书法时就是运气,意念对其进行螺旋式的运作,是缠丝,笔断意连,舞蹈动作断,气还在走。这种训练方法对东西方舞蹈传统的精神本质有更深刻地体会。以意导气,由内而外,使云门舞者完全掌握身体的自由度,再通过武术的刚柔并济,达成阴阳交融的境界。

《行草》的音乐是由瞿小松编创的,他的音乐和云门的舞蹈,两者都表现出了艺术的质朴和自然的空间感。瞿小松的音乐,有一股来自自然界的虚空感,音乐的进行虚无缥缈但却暗含着强烈的节奏感,正所谓是始于虚空,沉稳雍容,终至声若奔雷,隐纳万物,气韵仿佛仓吉造字。《行草》的配乐并非是中国传统乐器,而是大提琴,这个疑惑林怀民给出了巧妙地回答:“现代舞本来就不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但我们也融入了太极这样的中国元素。传统乐器无法像大提琴那样,表现出书法美学那种沉静、内敛的气质,何不选择更好的音乐衬托我们自己的艺术?这就像我们中国人去喝咖啡,西方人加糖,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加盐呢?”林怀民的这种思考方式,或许就是他为什么可以很好的找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舞蹈形式的契合点,和他的作品能在国际上获奖得到肯定的原因之一吧。

林怀民在2001年创作的《行草》,和 2003年创作的《行草2》,2005年创作的《狂草》,合称为行草三部曲。《行草》是用千百年的笔魂,跟21世纪年轻人的身体对话。林怀民坦承自己的书法很差,所以有自卑感,这也是《行草》过于规矩的原因――以一个致敬姿势做出来的舞蹈,因太多尊敬而显得保守。所以后面才有了《行草贰》、《狂草》,用更多的留白使作品轻盈。他的行草三部曲为即将公演的《屋漏痕》埋下了伏笔?,又是一次舞蹈与书法的碰撞之旅。

上一篇:关于格萨尔口传文化的探讨 下一篇:演讲中的控场技巧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