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皮下扇形针刺法加艾条治疗带状疱疹

时间:2022-08-12 06:13:21

毫针皮下扇形针刺法加艾条治疗带状疱疹

【摘要】目的:观察毫针皮下扇形针刺法加艾条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方法:将6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毫针皮下扇形针刺法加艾条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为8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带状疱疹;毫针;皮下扇形针刺法;艾灸

【中图分类号】R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241-01

带状疱疹是我科门诊常见疾病,患者常先感觉局部灼热疼痛。很快出现红斑继而成簇集性丘疹、丘疱疹。迅即成水泡,疱壁紧张,疱周红晕,水泡簇集成群,沿一侧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一般不超过体表中线。

病位以肋间神经分布区最多,其次为三叉神经分布区、腰段、颈段。主要累及感觉神经及相应区。簇集性皮疹和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其皮疹常在2-3周消退(见①)。但治疗不当,患者可遗留数月至数年之久的顽固性神经痛,患者非常痛苦。笔者2010年4月至2012年9月运用毫针皮下扇形针刺法加艾条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诊断标准(见②),参照《现代皮肤病学》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制定。

1.1.1 皮疹出现前,常见有皮肤刺痛伴灼热感,可伴有周围轻度不适,发热。

1.1.2 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1.1.3 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神经痛者。

1.2 一般资料:共收治患者62例,均为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1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8-72岁,疗程3-6天。

对照组31例,男17例,病程2-5天。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采用毫针在皮损作皮下扇形针刺加艾灸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取卧位为主,疱疹部位朝上,便于针刺。将患处皮损区常规消毒,选用28号2寸长毫针,在成簇疱疹周围约0.5cm处,任选一点进针(以方便操作为准)到皮下。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从皮损的一侧开始在皮下做扇形运动,覆盖皮损区;有“斩草除根”之意。然后退针,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轻松易进,病人没酸麻胀痛感觉。再依次用上法将所有皮疹区刺遍,不留针。然后点燃两只艾条,在皮损处距皮肤约3cm处由中心向周围作广泛回旋灸法,局部熏灸。患者自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艾灸时间约30min-1h。每日一次,10d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2 对照组用静脉输液用5%葡萄糖250ml+阿昔洛韦250mg,2次/日,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按10d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 诊疗效果

2.2.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见③)

治愈:皮疹消失,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

好转:皮疹消退多于30%,疼痛明显减轻;

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2.2.2结果:治疗组31例,治愈29例,好转2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100%。

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性(P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疱疹性皮肤病。目前西医对疱疹的治疗,多用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等药物。首选阿昔洛韦。其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干扰病毒DNA聚合酶的合成,使DNA无法复制,抑制病毒的产生(见④),但多伴头痛、头晕、恶心、腹泻、胃肠不适、白细胞下降、蛋白尿及尿素氮升高等不良反应。单用药物对疱疹有一定的疗效,对神经痛的改善效果欠佳。

中医学认为其发病多因正气不足、外邪侵入、毒邪化火、湿热搏结、浸淫肌肤;或因七情内伤、肝郁化火生风、郁于肌肤;或因饮食失调、湿热内蕴、搏于肌肤经络而成。

治疗此病以早期为佳,此时皮损面积不大,湿热邪毒未深入经络,及时采用毫针皮下扇形针法加艾灸、依次将所有皮损区刺遍,“斩草除根”,刺激量大,可以疏通病变肌肤经脉气血,祛瘀排毒,达到通则不痛的良好镇痛效果。

加之艾叶气味芳香,容易燃烧,火力温和,作局部艾灸、宣散发越、引邪外出。正如明代《医学入门》云:“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艾灸局部产生热辐射,使燃烧产生的化学物质通过灸热渗入体内,对急性炎性反应造成的渗出和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加速疱疹吸收、结痂,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可以降低神经兴奋性,提高痛阈,具有较长的镇痛后效应(见⑤)。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艾灸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并且有扶正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见⑥)。

总之,通过临床观察对比,证实毫针皮下扇形针刺法加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尤其是早初期带状疱疹。治疗时间短、治愈率高,不易遗留后遗神经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1-62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44.

[4] 田海燕、胡佳、杨建葆,围刺合薄棉灸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1,31(3):299-222.

[5] 莫晓枫、徐勇刚,麦粒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报道[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43-44.

[6] 黄延玲,无痛针灸学[M],福州,福建科学出版社 1992:55.

上一篇:肠外肠内营养序贯治疗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的应... 下一篇:小儿秋季腹泻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