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研究与分析

时间:2022-08-12 05:26:58

高等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的研究与分析

摘 要 公共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渠道;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公共选修课发挥着显著作用。本文以师范高校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谈调查,了解公共选修课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师范大学课程优化与完善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 师范大学 办学特色 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Normal Colleg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LIU Jie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Abstract Elective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college system, is an effective channel for independent learning; in reflecting the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public electiv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paper, normal college undergraduates for the study,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ublic elective, analyze problems and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normal college cours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normal college; norm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study

公共选修课(即公选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平台,展现教学特色的主要阵地。其在课程体系中的特殊价值,历来为专家学者所关注。本文以师范高校在校学生为例,在对公选课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基础上,对师范学校公选课的课程建设进行探索。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为了解公选课的基本现状,此次采用自编公共选修课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在教学楼发放问卷,当场回收问卷并收集建议。与此同时对5名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各2名,大四学生1名)进行访谈调查,以进一步了解情况,对问卷进行补充。本次问卷的对象涉及文科、理科及管理专业学生。以学生的维度对选修课进行分析研究。

2 大学生公选课的基本情况与问题分析

2.1 影响学生公选课选择的因素

2.1.1 学生选课动因分析

图1 学生选课动因

在分析大学生公选课的基本情况时,首先从学生的选课动机问题入手。据以往的相关调查认为,大学生选课存在极大盲目性。认为选课中“重技能与实用,轻知识与学术”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此次调查,显示了不尽相同的调查结果,并由此分析学生课程选择的影响因素。

据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图1),以增加知识广度,提高自我修养为目的而选择课程的学生占50%,以培养发展兴趣为目的而选择课程的学生占20%,以培养实际技能为目的而选择课程的学生占15%,以拓展专业知识为目的而选择课程的学生占10%,而以获取实际就业指导为目的而选择课程的学生占5%。

综上所述,以增加知识、提高素质、培养兴趣为目标,而进行积极的自我完善在学生选课动机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访谈中,一位大三年级的学生谈及这个问题,这样描述道“我希望通过了解更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来丰富视野和提升自我修养,选修课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而具体的实用类知识可以慢慢积累,而且获取途径也很多。”

2.1.2 学生选课影响因素

图2 影响公共选修课选择的首要因素

图2显示了影响学生具体课程选择的因素,依据兴趣爱好选择的学生达50%,根据课程名称选择的学生达20%,其余根据学长推荐、根据课程名称、为增加专业知识而选择课程的学生各占10%。

笔者通过访问学校选课系统,发现大部分的公选课只有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开设课程的院系名称的简单信息,仅有少数几个课程有较具体的课程描述、任课教师简介。一位学生这样解释当时选课的情况“我是个文科生,很喜欢古代文化,本来我向师姐了解到民俗学这门课很有意义,打算选这门课的,没想到大家都要选它,名额有限我没抢到,就根据课程名称选了一个文科性质的课程。”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信息缺乏,学生了解课程的途径十分有限,在不清楚课程的目的意义的情况下,根据学长的导向和同学的推荐获得有关信息。在此情况下,同学盲目从众而选择课程,影响学生真正学习到所需知识,形成热门课程“一座难求”,冷门课程“门可罗雀”的尴尬处境。

2.1.3 学生选课的其他影响因素

在调查结果的反馈和整理中,性别差异与专业差异也对学生的课程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数据分析显示,70%的女生倾向于选择文学、历史、教育、营养保健和艺术类的课程,如西方文化史、营养与保健等;相比之下男生更乐于尝试不同课程,他们的兴趣分布更加广泛。这反映了男女生的个性差异对选课取向的影响,专业差异对公选课的影响,在理工科学生中体现更明显。与文科学生相比,理工科学生的公选课选择与本科课程有更高的相关度。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特定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需要一定知识基础为背景。如“生物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比较专业化,更适合生物专业学生或爱好生物科学的同学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文理科学生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的差异,文科学生在学习理科知识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因此造成文科生的畏难情绪,而在文史类科目中选择公选课,其限制并不明显,因而相关程度并不显著。

2.2 学生公选课的学习与课程评价

在选课结束后,学生与教师相会于课堂,是选课预期与课程实际相对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现实存在着一定矛盾有待解决。

2.2.1 学生的学习态度

由图3可知,50%的学生偶尔逃课,30%的学生经常逃课,另有20%的学生能做到全勤出席。究其原因,首先,热门课程听课学生众多,一座难求打击了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学生盲目选课而对课程缺乏兴趣,因而被动听课进而逃课;再次,因为选修课大都在周末开课,学生在周末有其他安排,逃课成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就像一位同学所说“虽然我很喜欢这门课,但是有时周末会有其它安排,偶尔难免一两次的逃课”。

图3 选修课出勤情况 图4 公选课有待改进因素

2.2.2 学生对公选课的课程评价

为进一步分析公选课现存问题,促进课程优化,图4是学生对公选课改进的观点。60%的同学希望在课程设置方面得到提高,30%的同学希望在课程管理方面有所改进,另有10%的同学希望教师教学方面有所变革。一位同学表示“希望学校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给我们进行选择,让我们领略大学和大师的魅力”,受访学生普遍表现了对优质课程的期望。

3 对公选课现存问题的改进对策与普通师范大学的公选课课程优化建议

3.1 针对公选课现状及现存问题的改进对策

3.1.1 课程设置与管理

首先,为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切实规范公选课的课程信息。完善有关课程的课程简介和教师简介,并对教学方式、考核要求、开课目的意义等具体信息进一步丰富。还可以在选课页面,增加学生评价交流的链接。一方面,客观的课程评价对选课学生的课程选择有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其次,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科建设。选修课应呈现出更多彩的课程内容,更新颖的教学方式等。比如可以邀请校外学者专家和科研人员为本科生开课;作为师范高校,可以就近邀请教学名师为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发展指点迷津。以学生发展为重,兼顾社会需求,切实打造优质公选课。

3.1.2 学生管理与考核

对学生的管理与考核,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大多数公选课采取在学期末上交论文或作品的方式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不利于学生保证日常出勤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综上所述,公选课的管理和考核应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并适度增加量化评价比重。改变传统分数扎堆的现象,使学生间期末成绩形成一定差异,以更好反映学生学习的差异,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高等师范大学公选课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式,历来是教育科学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课程的设置能体现和突出办学特色。高等师范大学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等教育愿景都需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来实现。

为凸显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目标,高等师范大学的公共选修课应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自我修养和培养教师综合素质方面投入更多力量。

具体而言,为弥补专业课偏重学术性知识的知识体系的缺陷,公选课应提高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一方面,开设培养师范技能的实验课,比如舞蹈课、钢琴课、绘画课等。并强化对师范生的“三笔一话(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普通话)”的培训,形成基本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应开设对学生教学实践方面的公选课,聘请教学名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广泛开展课程实习,将公选课发展为专业课理论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缩短毕业后的教师职业适应期。

通过建设适应学校办学特色的优质公共选修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实现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8.

[2] 徐龙.对升格后高等师范学校发展的初步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2).

[3] 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1(6).

[4] 刘筱.高校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10.

上一篇:试论独立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管理... 下一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