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一粒超级健康种子

时间:2022-08-12 05:23:32

袁隆平:一粒超级健康种子

2007年4月2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这是该院一百多年来授予的第18位外籍院士,举世瞩目。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一梦一生

袁隆平之所以选择“农”作为一生的奋斗方向,是缘于儿时的那次郊游。那是他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参观。一到园艺场,袁隆平看见那红红的桃子结在树上,青青的葡萄挂满枝头……那个时候正在上演电影《摩登世界》,一下子让他想起影片里那优美的田园风景……这一切,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心里悄悄埋下“做一个农民”的念头。

袁隆平的父亲是北京铁路系统的高级职员,母亲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英语教师,当袁隆平提出要报考农校时,他们都极力反对,袁隆平不顾阻挠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不久,他以农学院学生的身份参加,第一次住进农民家里,眼前的农村“苦累脏”,与他的梦想是天壤之别。年轻的袁隆平有些惊讶,但还是自我安慰:“正因为农民这么苦,我才更有雄心壮志和义务来帮助他们发展农业。”

大学毕业后,22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业学校,成为一名教师,一边教学,一边还担负着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课题任务。他用最先进的嫁接技术,育出一窝硕大的红薯,达27斤,轰动了方圆十里。

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席卷中国,袁隆平亲眼看见农民饿死田间,一位相熟的农民对他说,袁老师,你把红薯种得再大,也不能当饭吃啊。袁隆平意识到:只有稻谷才是真正的救命粮,我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吃上米饭。他愤然把关于红薯、西红柿的科技书丢到了角落,找到一些水稻栽培方面的书――他要研究水稻栽培,让百姓不再饥饿。

立下这个誓言的晚上,袁隆平做了一个梦,他满足地靠着一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的金黄色稻子上,风儿吹来阵阵清凉,沉甸甸的稻穗垂下,一根根比扫帚还长,上面结的稻谷比花生米还大,遥望远处稻浪翻滚,一派田园丰收的金秋美景……

十年一诺

林去阶是湖南安江的一位普通农民,今年70岁。他与袁隆平相识于40多年前。那时,袁隆平是安江农校的老师,酷爱研究农业科技,他常拿着放大镜,在林去阶的水稻田里琢磨。有一天,袁隆平在他的稻田里发现了一棵株型优异、穗大粒多的水稻,他兴奋地告诉林去阶,这可能是天然杂交稻,如果把田里所有稻子都换成此稻,咱们就不挨饿了。林去阶不知道什么是杂交稻,他只知道他家的稻子祖祖辈辈都是亩产两、三百斤,每到九、十月份家里就断粮了。

袁隆平决定用事实来说明杂交稻的优势。第二年,他用这株鹤立鸡群的稻子为母种,在林去阶的田里做试验,种了一分地。夏天收割的时候,乡亲们闻讯赶来观看,不禁抚肚大笑:这一分地的稻杆长得倒是又粗又壮,但结的谷粒又小又瘪,发育不良。有人嘲笑:“袁老师啊,可惜人吃的是米,不是草,要不你这杂交稻就大有前途了。”

林去阶也很失望,但袁隆平不服输:“给我点时间,我让你的田里长出一座米山。”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后,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只不过把稻子的优势遗传到了秆上,没有遗传到穗上。两者间只是技术上的差别。

这个“技术上的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它花去了袁隆平十年的时间,这是他人生中的黄金年代。1975年,袁隆平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代杂交稻,亩产达600公斤,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第二年,中国开始推广杂交稻,推广到哪里,哪里就摆脱了饥饿。

袁隆平当然没忘了林去阶,他在第一时间就在老林田里种上了杂交稻:“老林,你看着吧,你的田里马上要长出一座米山了,我的承诺要兑现了。”

站在丰收的田里,看着黄灿灿的稻谷堆成了山,林去阶无比激动:“袁老师,您真是我们的米菩萨啊。”

他能够看到袁隆平的笑容,却看不到笑容的背后是怎样艰辛求索的漫漫十年――

十年,袁隆平顶着学术权威“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论断压力,每年都要辗转于湖南、海南、云南等地,候鸟一样追逐温暖的气候育种,行程八十万公里,做试验十几万次;十年,他在火车汽车轮船上浸种,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间,利用体温催芽,长此以往,落下了腰疾;十年,他视若宝贝的种苗曾被人一夜之间拔得精光,他找了几天几夜,在一个废弃的水井里找到六根幸存的秧苗,连忙移栽到花盆里,日夜守护,才没有让育种试验断档;十年,他数次遇险,有一次在云南碰上5.4级强震,幸亏他上厕所,才躲过了屋毁人亡的悲剧;十年,他只在家里过了三个春节,每年在家待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三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有守在妻子身边;十年,袁隆平从三十出头小伙成为四十出头的中年人,额头添了皱纹,鬓角有了白发……

陪你当农民的幸福

袁隆平在农校当老师的时候,论讲课水平,没人能超过他,但他有个坏习惯,每当讲得兴起时,就把手一缩,用衣服袖子把黑板一擦,时间久了,他的衬衣袖子泛黄,棉袄袖口裂了缝露出雪白的棉花。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不修边幅。人们送给他一个“油炸鬼”的绰号,这不是个褒义词,是说他生活能力差,不讲究仪表。“油炸鬼”年过三十,连个女朋友都没有。

一次,一位男教师给袁隆平介绍女朋友。可是一见面,女方被他黑黑瘦瘦的样子吓着了,反倒相中了衣着整洁的介绍人,不久他们就结为伉俪。此后,好心的同事一连给他介绍了好几位姑娘,可人家嫌他太不注重打扮了。对此,袁隆平有自己的想法:专门琢磨衣着的人,不值得相伴终身。

就在袁隆平专心研究杂交水稻的时候,他的执着感动了一位叫邓哲的贤惠姑娘。她是袁隆平的学生。1963年冬,邓哲到当地农业局学习,遇到了同学王业甫。王业甫是袁隆平的学生,读书时很崇拜老师,看到老师还光棍一条,王业甫暗中着急。见到邓哲,听说她也是单身,就主动撮合他俩。邓哲看到老师那么风趣、和蔼可亲,心中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情感。

一天傍晚,袁隆平孤独地站在校园树荫下,用小提琴拉着那首他最爱的《秋水伊人》,他忘情地演绎着,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歌声:“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倩影……”歌声清脆。袁隆平扭头一看,碰见邓哲明亮的眼睛正望着他,仿佛在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忧愁?袁隆平的心里突然一动。

没有太多的花前月下,没有置办什么结婚用品,两个大龄青年,仅用几斤喜糖就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这时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

邓哲是袁隆平事业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在探索杂交水稻的最初岁月,面对人们的质疑和嘲讽,邓哲始终相信自己的丈夫。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

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袁隆平决定在茫茫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新婚妻子邓哲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跟随丈夫一道踏上漫漫的寻找之路。

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稻田逐株逐株去寻觅。盛夏的稻田里骄阳似火,田间地头的气温通常高达40多摄氏度。夫妻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忍受着密密匝匝稻叶的切肌之痛与蚂蟥的叮咬,一头扎进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里“大海捞针”。中暑了,吃几粒仁丹丸吞几片消凉片,累了就靠在田埂上歇一歇。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这6株稻穗,可不一般,它们是后来风靡世界的杂交稻的祖先。

随后“”爆发,作为教师的袁隆平面临着被送进“牛棚”的危险,袁隆平为了不连累妻子,郑重地让她做好分手的准备。邓哲坚决地说:“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当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妻子的话是逆境中的袁隆平最大的安慰。

他们一生育有三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由邓哲亲自抚养长大,没让袁隆平操半点心。就连袁隆平的父亲去世,她也没有打扰在外地培育杂交稻的丈夫,含悲独自料理完后事。

袁隆平对妻子的贤惠心存感激,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铺垫了他事业的台阶。退居二线后,他只要有空,就带妻子出去旅游。

有记者问邓哲,袁隆平虽然是有名的科学家,但他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田间地头的路上,与一个普通农民并没啥区别。你跟着他生活,不觉得苦吗?

邓哲笑着说,如果他没有研究出杂交水稻,我陪他当一辈子农民也是幸福的。

大科学家的吝啬与慷慨

随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声传遍世界,一系列荣誉和光环也将他笼罩:1995年,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5月31日,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2001年,他获中国国家科技奖;2004年,在以色列获得沃尔夫奖,在泰国获泰国国王金镰奖,还获得世界粮农组织颁发的世界粮食奖……据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2006年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袁隆平”这三个字的无形资产已经达到1008.2亿元人民币。

袁隆平俨然是“中国首富”了,但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一日一餐,不饿肚子,就很好。有一次他在商场看到打折的10元钱一件的衬衫,一下就买了10件,不知多高兴:“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着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他穿过最高档的衣服是一套800元的西服,是去人民大会堂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时,老伴逼着给他买的。

对于他人,袁隆平显得极其慷慨,他的助手至今仍记得一件感人的小事。有一次,他动了个小手术,因为手上的活儿多,只休息几天就上班了。第二天,他在办公桌上看到了袁隆平压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你刚动完手术,应该在家里好好休息,送上500元,聊表一点心意,买些营养品,补补身子。”助手看到这张纸条和钱,眼眶里噙满了泪花。

袁隆平有一位来自贫穷山区的学生,家里出了点急事,几天后,学生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有人寄了2000元钱,问题解决了。事情过了半年,学生才弄清楚原来是袁老师把那月的工资全寄给他家了……

这位“国宝”级身价的科学大家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其慷慨。他先后将所获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国家科技奖500万元人民币以及数不胜数的奖金,悉数捐赠给了科技奖励基金会、教育基金和慈善事业。

实事求是的学者与耍赖的老头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奖,载誉回到长沙,在黄花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欢迎仪式快结束时,一位领导才匆匆赶来,领导的随同人员向袁隆平提议:让电视台补拍一个袁和该领导从机场内一同走出的镜头。袁隆平一摆手:“这不行,违反了真实性!”让那位领导颇为尴尬。袁隆平的求实态度也让许多记者折服。他数次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强调:科学的报道不要组织,不要“摆拍”,不要弄虚作假,一定要像我们搞科学的人一样实事求是。

名满天下了,袁隆平仍专注于田畴。77岁的他依然率领他的团队奔波在杂交稻试验的第一线,他的梦想是在2010年研制出亩产9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造福全世界。他的作息时间一点没变,上午九点半,下午三点半,是他下试验田的时间,不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

袁隆平在湖南省农科院有个外号叫“老顽童”,是说他童心未泯。迄今为止,湖南省农科院的百米游泳比赛的记录还是他保持的,有些小伙子不服气,向他挑战,纷纷败北。他还组织了一个排球队,每天黄昏的时候组织一帮老爷子老太太比一场,他是老爷子队的主攻手,扣杀起来威力十足。

与学生们下象棋也是他的最爱,不过他水平不高,输了后常会耍赖:“刚才那一步棋重新来,不能这么下,不能这么下!”每当这时学生们就“头疼”。

袁隆平学方言的能力特别强,经常用四川、武汉、南京等地的话在家中逗小孙女,袁隆平点着两岁的小孙女:“你个小淘气!”

小孙女像鹦鹉学舌一样:“你也是个小淘气!”

袁隆平哈哈大笑,自己吐出烟圈,小孙女在一旁蹦着抓――袁隆平的两个小孙女,名字分别叫“有晴”和“有清”,按袁隆平的解释,有晴就是有太阳,有清是雨水,阳光雨露才能促进万物生长。

美国科学院是公认的最权威学术机构,2007年4月29日,袁隆平在这里接受了该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在评选中袁隆平是惟一获全票通过的。在现场他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颇具分量的颁奖词,出自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之口。

美国媒体采访了袁隆平,这位一辈子与种子打交道的科学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人格不健全,对周围人的影响就像是毒素。”

上一篇:掰开了你的手 下一篇:奥地利情郎,万里赴华谱写爱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