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4例体会

时间:2022-08-12 05:08:09

中药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4例体会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常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另外它还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因此应早期发现并给予有效治疗。我院采用积极控制血糖、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4例中,男6例,女18例;发病年龄22~76岁,平均58岁;病程5~20年,其中1型糖尿病2例,2型22例。患者中残余尿50~100ml 18例,100~150ml 12例,>150ml 4例;膀胱最大容量1000~1500ml 20例,>1500ml 4例。其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实验室检查:糖化血红蛋白6.5%~10% 10例,>10% 14例;空腹血糖7.0~11.1mmol/L餐后血糖7.8~13.8mmol/L 14例;空腹血糖>1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8mmol/L 10例。

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主诉排尿时间延长、尿流细、尿量增多、排尿不净感与费力、尿滴沥、尿失禁,排尿后小腹部仍有包块、叩诊呈浊音;排除其他原因如中枢神经性及尿路梗阻因素所至者,并经B超证实:膀胱残余尿>50ml,和/或膀胱最大容量>1000ml。

一般治疗:全部病例均使血糖控制在空腹<7.0mmlo/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左右。对有尿路感染者,根据清洁中段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静滴或口服。膀胱有尿液潴留者均给予小腹部热敷,每次20~30分钟,2次/日。定时排尿训练:白天每3~4小时排尿1次,并于排尿时用手压迫小腹部,使尿液尽量排净。保持尿道外口清洁,有泌尿系统感染者每日用温开水清洗2次,有严重泌尿系统感染及残余尿>150ml或/和膀胱最大容量>1500ml者可短期留置导尿,每天用1‰~2‰呋喃西林冲洗膀胱2次,并进行定时膀胱排尿训练。

中药治疗:用自拟益气温阳利尿饮。1剂/日,分2次口服。药物组成:黄芪50g,太子参30g,白术20g,熟地15g,山药15g,桂枝15g,天花粉30g,茯苓20g,益母草30g,丹参15g,王不留行10g,牛膝10g,枳壳10g。加减:气虚明显者加人参;脾虚湿邪较重者加薏米仁、砂仁,伴下肢浮肿较重者金钱草、石苇等,肾阳虚较重加肉苁蓉、补骨脂等。

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恢复自觉排尿功能,膀胱残余尿<30ml,膀胱最大容量<1000ml;②有效:自觉症状好转,膀胱残余尿量减少50%以上,排尿时间缩短,尿后无滴沥现象,或滴沥现象明显好转,膀胱最大容量减少200ml以上。③无效: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膀胱残余尿减少<50%及膀胱最大容量减少不足200ml以上。

结 果

20天后评定疗效。显效12例(50%),其中3例严重泌尿系统感染合并尿潴留,5天后有2例拔除导尿管后恢复自主排尿。有效10例(41.6%)。无效2例(8.4%),但经B超检查膀胱残余尿及膀胱最大容量均减少。

讨 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尤其是秋冬、患者着凉及阴雨天气,说明糖尿病患者多存在阳气不足。本病病属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因此,膀胱病症,主要表现在小便是否通利。膀胱气虚,不能固摄则遗尿。癃闭或遗尿虽然不全是膀胱之病,而与肾、肺、三焦也有关,但临床脾肾阳虚者多见,方中黄芪、桂枝温通阳气,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利湿,熟地、山药补肾阳,益母草、丹参、王不留行活血化瘀,牛膝引药下行,枳壳行气、天花粉清热生津,防热伤阴津。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天花粉、益母草具有促进子宫收缩作用,笔者认为亦可能有促进膀胱收缩作用,试用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收到良好治疗效果。此处主要用其收缩膀胱作用。当然用此二药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此二药方可收到满意疗效。本方寓补脾益气、补肾温阳、行气活血利尿于一体,共同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未妥善控制,能量代谢失常,糖等未能充分氧化利用,以至神经细胞、轴突、鞘膜等代谢失常,及高糖状态致使血液循环障碍有关,因此应很好地控制血糖。另外小腹部热敷与膀胱功能训练不可忽视,腹部热敷能有效促进膀胱血液循环及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膀胱功能训练可以避免膀胱的高张力状态,并促进自主功能的恢复;补气温肾活血还可以促进支配膀胱神经的营养供给,使其功能恢复正常。因此我们主张综合治疗该病,才会收到满意效果。

上一篇:金黄膏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地奥司明片联合痔炎消片\金玄痔科熏洗散治疗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