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互换,给老师上堂课

时间:2022-08-12 03:51:03

角色互换,给老师上堂课

摘 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没有肩负压力而效率不高;如果能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参与教学,让学生担负起传授知识的重任,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主动性。本文从转化角色的视角,阐述了让学生充当一次老师,从而自主学习的好处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自主学习 检验

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的补缺,这是教学过程千古不变的定律。然而,作为教师,我们往往会发现,补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多时候,一个很简单的知识点,我们在苦口婆心地从头到尾细心讲解数遍后,学生仍然不能掌握。为什么呢?是学生笨吗?当然不可能!一个答不出细胞分裂有几个时期的学生,他的智商可能有120。那么是教师准备不充分吗?也不是。他可能为了这节课准备了数天,试讲了好几遍。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不断灌输的这些知识并没有真正进入学生心底。

那么我们如何能让学生在心底里牢记这些知识点呢?正如上面所说,一遍接一遍地讲并不一定能起到效果。而测验则是我们惯用的办法,“吃一堑,长一智”,在测验丢分的地方,学生才会牢记它,然而这种做法就像是亡羊补牢,我们要不断地填补缺口。如果补得好,在高考来临之前,我们还能拴住一些“羊”;如果补得不好,将失去所有的“羊”。与其这样修修补补,为什么不想办法在开始就筑起一道坚固的“牢”呢?就算还有缺口,在这道“牢”的基础上修补起来也要容易得多。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也许是筑起这道“牢”最有效的方法。

在这里我就要提一个问题:什么人学得最牢,为什么?答案当然是老师学得最牢,因为老师是有目的地在学,老师肩负着对数十个乃至上百个学生讲授这些知识的重任。如果老师不先学好这些知识,就更不可能指望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了。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也让学生来当一回老师呢?安排好时间、内容,让学生去主动地备一堂课,讲一堂课,也许能收到奇效。有些老师肯定会说,这样的方法行不通,学生没有经验,让学生去讲,这堂课很可能无法进行下去。让学生去讲,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次就博得满堂彩,我们在乎的是学生能体会这样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只要我们事先做好一定的安排,这就是一种十分值得尝试的手段。我认为这种做法有很多好处。

(一)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通过学生讲述,老师倾听,我们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哪些知识学生掌握了,哪些还没掌握;哪些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学生却只是一笔带过,哪些只应该简单了解学生却长篇赘叙。我们都能很清楚地了解,而这样的了解比我们通过提问和测验所了解的信息要准确得多,毕竟我们所提的问题和所出的试题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学生嘴里讲出来的内容则是他们掌握知识情况的真实反映。

(二)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给学生布置讲课的任务,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讲授这节课,学生能感受到几十个同学的期待,带着这种良性的压力,主动弄清楚这些知识点,不懂的地方则会主动查阅资料和向他人讨教。通过这样的角色转换,学生能以教师的心态主动地学习知识,而这种自主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正是学生最需要的。

(三)让学生体会教学过程,懂得珍惜他人劳动。

某一个知识点,之所以教师教授好几遍学生都无法掌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不能体会教师备一节课的辛苦,没有用心聆听。去当一回老师,去体会一下教学过程的辛苦,学生才能了解教师的不易,才能体会知识得来的不易,学会去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人格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的。

(四)增强师生间的沟通和思考。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一节课讲完之后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的疑问,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敢于去问问题。主要是出于两个顾虑:一是怕,怕问出来老师会说自己没认真听(当然这种顾虑并不应该有,因为没有老师会去责怪勇于问问题的学生的);二是观望,认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总会有其他的同学替自己去问的。如果让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讲这节课,那其他的学生就不会再有太多的顾虑,因为学生之间彼此是很熟悉的,有什么话也敢说。这样做既刺激了学生提出疑问的热情,又促使了讲课的同学努力去思考解答问题,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交流。当然,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帮助解答,也可以自己提出一些很重要又不至于难倒学生的问题,以鼓励学生,提高情绪。

(五)锻炼演讲能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高考既是对一个学生知识水平的检验,又是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检验。许多成绩优秀的同学,往往会由于考试时的过度紧张而栽在高考上。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太过于自我封闭,读死书,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如果我们平时能注意加强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训练,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因此让学生走上讲台,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演讲能力和语言、思想组织能力的机会。只要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就会明白,其实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是一件难事,不过如此而已。那么在面对高考试卷和考官的时候也一样不会紧张,更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六)教师的自我检验。

能否让学生上好这节课,既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一次检验,又是对教师自身水平的一次检验。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课堂上的协调能力都能体现出来,这对我们找出自身教学的不足同样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了,这样一堂课益处很多,但充足的准备却是必不可少的。

(一)课前的准备。

由于学生没有接受过教育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训练,贸然地让学生来讲一堂课,一是学生很难接受,二是很可能弄砸。所以在上这样一堂课之前,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1.对象的确定:首次尝试一定要慎重选择对象,否则第一次不成功,以后就很难再执行。在选择授课学生时,我们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比较活跃,敢于上讲台;二是要有一定的基础,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把握能力。教师还要事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努力作出尝试。

2.内容的选择:让学生讲课,不可选择过于难的知识点,比如减数分裂、水盐平衡。这样的内容教师在初次接触时要花一些时间来熟悉,让学生讲就更不可能。我们应该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的知识点,不必要求学生拓展开来,甚至可以是已经讲过的内容,比如细胞呼吸。

3.时间的安排:授课内容不可过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发挥。另外,学生讲完之后的讨论与总结也要有充足的时间。所以学生的授课内容应安排在教师20―25分钟能授完的这一范围内。还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准备这一节课,可以提前两到三周就让学生去准备,并随时与学生沟通,最好是教师能先听学生讲一两遍,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4.教学用具的准备:学生能参考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应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参和其他教学用具,方便学生备好这节课。

(二)课堂上的组织。

学生不像老师那么有威信,如果课堂上出现纪律问题,教师不协助维持的话,这节课也无法进行下去。而作为学生来讲,上这一堂课也不是很有把握的,甚至是有些心虚,因此如果课堂上有窃语有偷笑,那么这个学生也不可能上好这节课。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进行中做好组织工作。

1.维持课堂安静,学生讲课过程中不要提问,也不要让其他学生提问;记下有疑问的地方,待学生讲完之后再进行提问和讨论。

2.授课过程中,要注意不断与讲课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鼓励学生继续下去,用眼神、表情告诉他,他讲得很好。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才有继续下去的勇气和动力。

3.学生授完课的讨论,要调动起班级讨论的情绪,抛砖引玉式地提出几个简单、学生容易解答的问题,同时还要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三)课后的总结与改进。

上完一节课后,要及时总结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知识的不足与遗漏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完善。同时我们也要找出这堂课中反映出来的自己平时授课中的不足,加以改进;并对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让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虽然组织和进行这样一堂课要花费不少的精力,也会耗费学生一定的时间,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花费一些时间而让学生牢记所学的知识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何基生.试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其培养.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

[2]田莉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尝试.甘肃教育,2004.

[3]杨光岐.教学过程“新五段论”.教育研究,2006.

上一篇:真爱,前进的动力 下一篇:让高中学生生活得更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