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培养提高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8-12 01:41:41

校企联合培养提高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就是为改变这一现象而被提出来。校企联合培养具有多种模式,上海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针对生物化工类研究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从两段式培养、双导师制培养、校企一、校企联合培养的背景

自1999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至201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录取人数达49万之多,相比1995年,增长了近11倍。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科研经费等问题随之凸显出来[1]。与此同时,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主要采用“一对一”师徒制模式培养学术型的人才。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渐多样化。这就必然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做出多样化的调整,不仅要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且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人才[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提出, 要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这是突破培养资源瓶颈的有效举措[3]。校企联合培养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校各方面的压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这个高效的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校企合作历来被视为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外已有多种模式。德国的“双元制”[4]、美国的“合作教育”[5]、英国的“工读交替” [6]、日本的“产学合作”[7]和澳大利亚TAFE等模式[6]为世人所称道。这些模式在各自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且随着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使得广大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每年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人才,这无形中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合理利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仅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所以说校企联合培养是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上海各高校对于校企联合培养的贯彻实施

上海市大力推进上海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努力推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不断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力求使学术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共同提高。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上海市教委提出高校与一流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为以工科院校为主的高校开辟了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004年6月在上海市引逼工程的驱动下,上海交通大学与宝钢集团率先把学、研和产业发展全面对接,建立了一个校企产学研联盟平台,即上海交大-宝钢集团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实施校企战略联盟计划。

以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创新性卓越汽车工程师为目的,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与上海大众、联合汽车电子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拓展了教学组织模式。

在与上海申通集团的合作平台基础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完善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培养新型双师型导师、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环节,着力创建了“理论学习+知识实践+技术应用”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

三、校企联合培养生物化工类研究生的探讨

生物化工硕士学位应具有系统的生物化工的理论基础、实验知识,了解本学科及化学、生物学和化学工程等相关学科某些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生物化工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它单位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从对生物化工类研究生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生物化工类研究生不仅要求具备理论性的知识面和深度,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和设计能力,应是融合了专业知识、工艺研究和工厂设计等多方面能力的人才。但是目前对于生物化工类研究生的培养还是停留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忽略实践水平发展的阶段,这将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进而难以适应企业工作。因而,发展校企联合培养,对于生物化工类研究生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设有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具有良好的研究生培养基础。学院与上海绿晟实业有限公司、上海清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上海莱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公司、山东阜丰集团、青岛啤酒集团等上海市乃至全国著名企业已经或正在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或产学研基地。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校企联合培养生物化工研究生的模式已基本成型,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开展相关工作。

1.两段式培养。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教学活动制定时,综合考虑高校自身的情况和生物化工本身,同时协调企业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为今后的论文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企业里,学生需要完成论文的书写,同时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种模式的优势就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与此同时研究生可以提前接受企业的相关文化,缩短适应时间,促进人才的发展。

2.双导师制模式。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不仅配备学校的专业导师,指点其在学术问题的研究,而且由企业指派一名企业导师,指导其在企业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两名导师共同对研究生进行培养。生物化工专业2012和2013级的166名硕士研究生中,30%的研究生由校内导师和来自企业、研究单位的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3.校企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以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进行论文的撰写。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研究生在校的课程设置,经过与高校导师协商,确定理论深度与使用价值并重的课题。2010年以来,校企合作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明专利授权3项,研究生均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研究。

4.确定研究生培养制度。联合培养是涉及高校和企业两方面的事情,因此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研究制定规范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在制定研究生相关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等活动时要注重双方的共同参与,力求培养模式符合双方的共同进步。

5.确定成果应用制度,强化成果应用。研究生学位论文紧密结合企业科技需求,以其热点、难点问题为主攻方向,力争在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同时在导师组的审查下,依据各项规定和协议合理处置成果所有权。

校企联合培养生物化工类研究生,使得资源能够最大的被利用,实现双赢。在企业方面,促进技术进步,减少人才培养所需的成本;在研究生本人方面,增加了实践的机会,使理论指导实践变成可能,促进思维模式的多维转换,有利于学术创新;对高校而言,有效降低研究生的培养成本,减少课程设置等问题的压力。

四、校企联合培养展望

校企联合培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对各方面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推动了高校科研水平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创新型产品的出现,减少了毕业生在高校和企业对接的时间。但是它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企业导师本身的能力高低,校企联合培养的连续性,导师之间的沟通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也直接影响了校企联合培养的质量,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妥善处理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其发挥更广阔的作用,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波,李郴良,张敏.关于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67-68.

[2]吴照金.对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01:103 - 104.

[3]张红日,于胜文,阳凡林,李英,刘尚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5):95-98.

[4]何文涓.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8,2:83-84.

[5]王英立,乌力吉图.美国大学合作教育项目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2,3:74-79.

[6]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2:81-84.

[7]刘彦.日本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制度研究[J].科学技术管理,2007,2:36-42.

上一篇:追溯缺失,让学生在探究与交流 下一篇:数学练习设计应体现“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