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 整合资源 推进农村普法工作

时间:2022-08-12 01:37:41

创新方法 整合资源 推进农村普法工作

普法,顾名思义就是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达到全民知法懂法用法的目标。当代中国普法活动规模之巨,形式之繁多,内容之广泛,持续时间之长久,在中外法制史上都堪称创举。

1.农村普法存在的问题

农村普法工作历来是我国普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普法工作的逐步深入,新一轮农村普法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法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1.1农民文化素质基础薄弱 农民是普法的重点对象,由于农民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基础较低,致使在农民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从而给普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始终制约和影响着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

1.2农村普法活动难以开展 一是经济条件薄弱,导致了普法材料的缺乏。二是农村普法范围广,人员居住分散,对象难组织、活动难开展。三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中青年整天忙于生产或在外打工,早出晚归,未能正常参与。四是留在家里的农要多年老体弱,难以召集,在普法中难领会。

1.3普法队伍力量依然缺乏 通过长期普法工作的开展,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职普法和兼职普法队伍,但由于普法队伍专业培训少,对法律知识理解不深,一知半解,加之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普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1.4对普法的重视程度差 有的政府或单位(部门)、企业对普法的认识不够,造成普法制度不健全、经费不落实、活动不正常、措施不到位,导致了该地区、单位(部门)的普法工作开展得不理想,并出现了单打一的组织层面,致使法治建设、依法行政等工作推进困难。

2.做好普法工作的对策

普法工作要始终坚持国家的政策及法律法规,紧扣经济中心,紧扣社会发展,紧扣利民惠民,紧扣地方特色、特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展示优点,推动全面,做到范围的广泛性、内容的针对性、对象的可行性、农民的基础性、方法的灵活性、措施的有效性,真正将普法工作构建成农村农民维权的“护身符”。

2.1创新法制宣传方式方法 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由于其范围广、人员多,文化层次差异大、组织程度低,始终是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在新形势下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农民集体活动的时间和机会明显减少,而他们对经济活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的欲望却日益强烈。现在很多时候普法宣传工作人员还停留在“说”的阶段,一进入农村就是用大喇叭说法,或者在宣传墙上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说法,效果往往不近如人意。工作中可以适当编排“法制黑板报”,利用广播、网络、影视等广播影像设备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比赛、歌会、晚会等形式,通过地方剧种、歌舞、小品、相声等手段进行普法教育。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承载普法宣传,创造性地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农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村普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2.2发挥高校法律人才优势 高校法律人才是我国进行义务普法活动的中坚力量,应该充分发挥法律专业大学生的理论优势,开展暑假或者寒假“义务普法进社区”、“ 义务普法进乡村”、“义务普法进工厂”等活动。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有义务为国家法制的进步贡献力量,同时通过义务普法活动,使其更能体会到法治的重要及法律的神圣,从而激发其学法及投身法律职业的热情。另外也使他们获得了学以致用的机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有效地解决农村普法人才不足问题,同时也能促进城乡联动,获得“双赢”的效果。

2.3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在普法考核时,应坚持软硬指标兼顾,改变传统只重硬指标的观念和做法。同时还可在验收标准中可相应增加一些例外条款,改变以往一贯性所有单位统一检评的办法,比如:如果被验收单位连续三年获得普法质量检查优秀的,第四年可免检;在普法工作过程中获得老百姓一致性好评的单位或者获得上级业务部门当年执法质量检查优秀的,可免检;或者在普法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创新并得到一致认可的也可免检。这样的考核验收办法,既能在传统形式的延续,同时也保证了普法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在实施普法责任制度上,各普法单位在签订普法目标责任书后,应按照类似于目标管理的形式,将普法工作内容、要求等在组织内部进一步细化直至到具体的个人,同时各级签订责任书,将普法工作涉及到的相关调研、活动实施规划、稿件撰写和报送、照相、录像或制光盘建档记载等每项具体工作全部安排好。与此同时,为确保工作确实实施,每一项工作应尽量确定完成的具体时间,以便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完善责任制的同时还需建立健全干部考核和普法工作激励机制。要实现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普法工作必须与干部考核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各级干部主动学法的积极性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于此同时,还需改革普法工作激励机制,改变以往奖罚优劣不明显的情况,将奖励与普法工作的实际表现和工作效果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普法工作人员的务实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意识到普法工作的重要性。

2.4重视发挥民间力量作用 文化只有被广大民众参与创造和认可,才会拥有生长发展的丰沃土壤。当前法治的重要性之所以未被民众充分认识,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未能有意识地融入法治文化的建设创造中。在普法中,一要支持群众开展自发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形成社会法治化的良好环境和自我教育、与时俱进的法治氛围;二要科学构建工作机制,通过畅通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及时解决焦点集中、矛盾突出的事关民生的问题,以新的观念、作风推动法律的执行和法治文化的发展;三要鼓励群众关注公权力的运作,积极参与到基层民主活动、立法活动、司法活动、法律监督活动等法治实践活动中,提高人们对权力监督的主体意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法治文化的建设提供不竭的内驱动力;四要将普法活动融入民间的传统活动之中,一并宣传、一并规划,一并安排。

2.5积极整合普法宣传资源 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组织下,统一实施,要克服过去单一宣传,浪费资源的宣传模式,要将普法宣传打造成区域一体、城乡一体、社企一体、上下一体的普法特色,形成“大普法”的宣传格局。这样既能营造氛围,又能立见成效,更能节约资源。

2.6加大对普法人员的培训 普法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普法工作的开展,各级人民政府、单位(部门),一要建立健全普法队伍;二要充分运用各项形式加大对专(兼)职普法人员的定期培训,可根据不同层次普法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普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三要不断加大对普法经费的投入,建立良好的普法阵地。配备普法器材,并将普法宣传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四要积极编写有针对性的普法教材。

回顾历年普法之路,普法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始终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要结合社会发展新时代的新特点,在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形式,改进方法。我国的普法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随着法制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改变普法方法,中国普法活动的社会效果将不断的显现,公民的法律意识将不断增强。达到“将法律交给广大人民,使广大人民知法、守法、树立法律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同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作斗争,保障公民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摘自《法制网》

上一篇:小议我国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 下一篇:试析建筑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