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审查批捕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12 01:36:28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审查批捕中的应用

[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应用

宽严相济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确立的、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应当坚持的刑事司法政策,也是检察工作的基础原则之一。而在审查批捕过程中,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把惩罚与教育的刑法目的贯彻到司法实践中,实现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可能推动司法文明,增进社会和谐。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了要严格把握“有逮捕必要”的逮捕条件,慎重适用逮捕措施。审查批捕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在把握事实证据条件、可能判处刑罚条件的同时,注重对“有逮捕必要”条件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具体可以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主体是否属于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学生、老年人、严重疾病患者、盲聋哑人、初犯、从犯或者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法定刑是否属于较轻的刑罚;情节是否具有中止、未遂、自首、立功等情形;主观方面是否具有过失、受骗、被胁迫;犯罪后是否具有认罪、悔罪表现,是否具有重新危害社会或者串供、毁证、妨碍作证等妨害诉讼进行的可能;犯罪嫌疑人是否属于流窜作案、有无固定住址及帮教、管教条件;案件基本证据是否已经收集固定、是否有翻供翻证的可能等。对于罪行严重、主观恶性较大、人身危险性大或者有串供、毁证、妨碍作证等妨害诉讼顺利进行可能,符合逮捕条件的,应当批准逮捕。对于不采取强制措施或者采取其他强制措施不致于妨害诉讼顺利进行的,应当不予批捕。

一、“宽、轻”在审查批捕中的应用

在审查批捕过程中,为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实现所办理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对简单、轻微刑事案件应当积极倡导非犯罪化、非监禁化。对可作为犯罪可不作为犯罪的不作为犯罪,可监禁可不监禁的不监禁。

1.非犯罪化。如在审查犯罪嫌疑人刘某某涉嫌合同诈骗一案中,侦查机关认定犯罪嫌疑人刘某某将自家的承包地先后以不同的价格转包给其他农户,涉嫌合同诈骗。审查批捕中发现刘某某确实将自家承包地先后转包给本地以及外地的两个农户,但因后来包地的价格比较高,他又提出向先承包的农户退钱。这类案件应属于合同纠纷,故对其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2.非监禁化。对于那些实施了轻微的犯罪行为,人身危险性较小的初犯、偶犯、未成年犯等,不适用逮捕措施亦可以防止其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不适用逮捕措施。在审查犯罪嫌疑人苏某涉嫌盗窃一案中,苏某刚满17岁,系高二学生,我院通过审查后认为,嫌疑人苏某的行为虽涉嫌盗窃罪,但考虑其初犯,又系在校学生,主观恶性不深,又有悔罪表现,其监护人又具备良好的监护条件。对此,我们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导原则出发,本着对未成年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目的,对犯罪嫌疑人苏某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

3.推进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指犯罪发生之后,受害人与加害人商谈,对刑事责任问题达成的协议,加害方尽可能对受害方进行物质性赔偿,受害方表示不追究加害方的刑事责任。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制度上的引入,不仅给冲突双方解决矛盾提供了机会,有效地减少、钝化矛盾,而且尽可能地减少法院判决后的消极因素,有助于增进社会和谐。

二、“严、重”在审查批捕中的应用

重,即重行为重处理,“严、重”是指严密、严厉。首先对于涉嫌严重犯罪的分子要做到法网严密,使刑罚成为其不可避免的结果。其次,在处罚上要做到严厉,即指在罪刑均衡原则指导下,适用较重的强制措施。但 “重”也要在宽严之间保持一定的协调关系, 既不宽大无边或严厉过苛, 也不时宽时严,只有宽严适度才能实现政通人和的效果。

掌握“严”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的对象。一是从行为角度看,“严”的适用对象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犯罪,主要包括:严重危及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聚众性犯罪、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有组织犯罪、组织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这些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日益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二是从行为人角度看,“严”的适用对象是严重危及社会稳定的犯罪人,主要包括利用职务便利进行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和累犯。职务犯罪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其行为侵犯社会关系的多重性及对职务的违背性等,表现出更广泛、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职务犯罪对社会的不良示范作用较之其他犯罪人更大,因此,要“从严治吏”。 而累犯,我国历来将其作为惩治的重点,现行刑法也对累犯专门作了修订,体现了我国对累犯从严惩治的决心。

2.适用的方式。一是实体上“依法从重”。所谓“依法从重”是指依法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犯罪和严重危及社会稳定的犯罪人员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予以从重惩处。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刑事政策导向的“从重”。根据社会治安的实际需要,对适用对象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给予超出一般犯罪或犯罪人的否定评价;另一方面是实际处罚意义上的“从重”,即在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的范围内适用较重的刑种或较长的刑期。二是程序上“依法从快”,在法定的程序下和期限以内,对适用对象及时审查、及时批捕,以达到有效地追究犯罪、惩治犯罪、打击犯罪的效果。

3.适用的原则。一是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二是遵循罪刑均衡原则。侦查监督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刑法规定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做到罪刑均衡,尤其是要正确适用“从重”情节,三是遵循正当程序原则。要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办案,不能为了“从快”而人为地缩短甚至取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行使期限,宽严相济也要依法诉讼。

总之,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最终体现立法宗旨、实现司法价值的客观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环节。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应当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于严重刑事犯罪,该从重的坚决从重,对于具有法定或酌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情节的罪犯,要依法予以从宽处理。只有审时度势,坚持宽严相济,才能产生积极的、正面的社会效果,才能最终实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的有机统一。(编辑/丹桔)

上一篇:浅析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下一篇:监所检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