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一体化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

时间:2022-08-12 10:17:24

基于教学一体化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

摘要:“双师型”教师培养关系到高职学院的生存及发展,但目前“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从而很难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高职学院从根本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本文以高职院校为例,详细阐述基于教学一体化为导向的 “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关键词:教学一体化 “双师型”教师 培养机制

0 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一体化,对教学环节进行整理和融合,将有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一个整体,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为实现整体的目标,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全面贯彻落实教学一体化。通常情况下,教师是实施教学一体化的基础和保证。所以,本文从培养适合高职学院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的角度进行阐述,同时围绕高职院校基于教学一体化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进而为建设高职类院校的师资队伍提供参考依据。

1 传统教学模式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现状

1.1 经费无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难发展。目前国家没有对培养“双师型”教师设立专项经费,由于受资金条件的限制,在福利待遇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相对较低,另外受院校管理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职院校在吸引校外专业技术人员方面缺乏优势,又无力对现有的教师承担知识更新的任务,更无法满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教师知识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质量不高,极大的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2 培训渠道相对单一,教师自身的素质难以提高。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需要进行深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相对比较繁重,导致任课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些教师能够参加培训,但是受到培训技能和培训时间的影响,往往都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拘泥于形式上的培训,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彼此脱钩。

1.3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进而制约了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发展。不少高职学院基础性学科力量相对较强,分配的学时较多,教师数量较充足;而实践性学科力量相对较弱,分配的学时也较少,再加之教师规模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院校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实践教学即使开展,也敷衍了事,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样对于教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也是不利的,“双师型”教师的潜能没有充分的发挥。

1.4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普遍存在,进而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在“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问题上,基于不同目的的驱动,导致高职院校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偏差。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教师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淡化了培养、应用和考核教师的职业能力。导致高职院校的价值观念产生偏差的根源是外界的压力,如某些院校为了满足评估的需要,短期内弥补大量的“双师型”教师,而这种做法就是在“临时抱佛脚”,虽然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提高了,但是却忽视了 “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水平,进而为建设学院的师资队伍埋下了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

1.5 职称评定的不合理,限制了“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大部分职业院校在评定教师职称方面依然是考核论文的数量、重视研究,轻教学和应用。“双师型”教师们在现行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规则下,一方面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花费大量的精力完成所谓的论文、著作等硬性指标,花在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方面的精力少之又少。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只能“纸上谈兵”的重要原因。

2 教学一体化模式下“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策

2.1 整合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一体化模式要求事先把专业课程的理论内容、实习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有机的组合和统筹安排,根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学生够用、适度为原则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删改、编排,做到学生用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增加实践课程,做到理实一体,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双师型”教师需要根据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和模式,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来准备相应的课程,完善课程体系,修改教学目标,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与实践能力。

2.2 建立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

以学院的名义和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采取优化配置,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和实训基地参加技能培训、岗位挂职培训学习,让教师了解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同时也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笔者建议学院应充分考虑教师实践的持续性和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将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解脱开,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最好能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负责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这样才能对教师有一定的提高,培训才有真正的意义。

2.3 以培训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

①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依托教育部国家级示范(骨干)校、高职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等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项目。通过培训,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②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可以有计划选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外进行一定时期的访问交流与培训。同时,在校期间对中青年教师采取聘请知名学者、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互评听课、上公开课或观摩课、课件评比、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比、优质课竞赛活动等多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③鼓励教师学历或职业资格的提高。学院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从资金和政策上多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参加博士、硕士课程进修,提高学识水平。应该鼓励教师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的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

上一篇:梅州市曾宪梓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 下一篇:探析设计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