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历史透视与问题分析(2001―2014)

时间:2022-08-12 09:09:04

江苏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历史透视与问题分析(2001―2014)

[摘要]自主招生是我国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江苏省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江苏省自主招生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研究发现,江苏高校在自主招生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受高考制约、以成绩为关键指标、招生主体较为被动等问题。本文认为,只有社会各界达成对自主招生的共识、高校建立起完善的评价和培养体系,政府机关确保招生公平性,以及创造一个良性的文化土壤,才能切实提升自主招生的效度。

[关键词]自主招生;历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31-03

一、高校自主招生的背景

“高考不仅是一项教育制度,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高考是影响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教育政策”。长期以来,高考制度改革一直倍受关注。田建荣认为,“今后仍实行大一统的国家高考或纯粹让各高校实行自主招生考试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坚持在统一高考基础上走多元化大学入学之路,我国高考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与光明的前景”。为满足这一需求,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2003年,教育部开启了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的“破冰之旅”,首次批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该政策是区别统一高考之外的高校另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江苏省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实行自主招生改革的省份之一,2001年起即有三所高校在省内进行了自主招生试点。经过十多年发展,在江苏省进行自主招生的院校数量逐渐增加,已由2003年的22所扩大为2014年的79所;此外,还有11所省属高校在省内进行自主招生试点改革。与此相伴随的是,自主招生的规模也在逐年增长并趋于稳定,从最初的几百人扩展到近年来的3000人左右。

二、江苏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历史

(一)起步阶段(2001~2002年)

2001年,江苏省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等若干问题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三所重点高校宣布参加试点,正式拉开了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的帷幕。三所院校的试点规则基本一致,即在本一省控线上,对于奥赛获奖、单科特别优秀、有发明创造潜能、有体育艺术特长、一志愿高分落榜的考生,不受1:1.2调档比例的限制,试点高校可按照考生填报的院校志愿,自主提出调档比例,择优录取。2002年,参加试点的高校增至6所。

起步、探索阶段的试点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反响,为高校拓宽了选拔人才的渠道,促进中学进一步端正办学思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自主招生积累经验,对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扩展阶段(2003~2007年)

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首次在全国确定进行自主招生试点,并宣布了参与试点工作的22所高校名单。根据要求,人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与招生高校同批次考生同时投档,招生计划单独公布,单独录取。2004年,教育部将扩大了试点高校范围,从22所扩大至28所,并首次允许考生通过自荐报考院校。2005年,进一步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到42所。2006年,试点高校达到53所,同时,为减少生源流失,提高自主招生效率,江苏首次提出自主选拔入选考生在高考前填报自主选拔录取志愿的要求,规定每个考生只能填报一所试点院校志愿。高考结束后,对高考总分达到第一批省控线的考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在本一批次批量投档前,先行向有关高校投档,由高校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2007年,试点高校增至59所,同时部分高校在优惠幅度上有较大提高。

通过扩大试点院校范围,原本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国统一高校招生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并逐渐适应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地方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原则的基础上,为逐步探索建立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新型招生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已达76所。根据江苏省有关文件规定,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满三年、管理规范严格的高校,可申请在本一线下一定范围内破格录取少数特别优秀的考生。2009年,已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的高校,可对在创新实践或学科专业方面表现突出,或在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中综合排名位居前列的少数特别优秀的入选考生自行确定高考成绩的要求。2010、2011年,试点院校数量升至80所。从2012年起,根据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新增南京师范大学等省属高校在江苏省内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着力构建高校的综合评价体系,力求在特殊人才选拔机制上有所创新,在推荐录取和破格录取上有所突破,对特别优秀的少数考生,文化要求放宽到本科第二批省控线上,自主招生改革已发展到深水区。

三、江苏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伴随着自主招生的快速发展,其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自主招生过程中各种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使得这项改革呈现以下问题。

(一)高校选拔学生的自主性仍受高考制约

自主招生制度是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试运行”状态,虽然名曰“自主”,但实际上并不能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录取学生。近几年,江苏省自主招生制度规定,考生在参加试点高校组织的测试通过后,根据考生不同的测试成绩,分别给予相应的录取优惠;通过自主选拔测试的考生,还须参加高考,只有成绩达到试点学校的规定要求时才能录取,自主招生再度回归分数线的问题,说明高校仅有限制性的自。以2011年江苏省为例,在高考前被高校确定为自主招生对象的考生共有3415人,最终被所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高校录取的考生为2125人,其中,因未达试点学校规定的分数线而未被录取的考生有1290人,占所有自主招生对象的37.8%。这一数据显示,高校着意自主选拔培养的考生仍然存在流失的可能性,而造成这种可能性的,除了考生个人意愿之外,统一考试的形式是最大的羁绊。

(二)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

由于高校在制定自主招生政策时受政府影响,加上“以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巨大习惯,许多高校在人才选拔方面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个别高校即使对自身特色和人才需求有明确定位,但在面临大量个性特别的学生时,若无硬性的高考成绩作为指标,仍然面临怎样制定和把握软性指标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将学校的自身定位,落实到每一个考生的考核方式和录取标准中,在时间仓促和经验匮乏的当下,是始终牵制自主招生制度发展的大难题。

因此,大多数高校对自主招生对象的资格要求和选拔标准都是“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而且测评设计的内容和程序也基本一致,甚至与统一考试无甚差别,“唯成绩论”的趋势十分明显。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名噪一时的“北大实名推荐制”实际上也形同虚设,因为在方方面面的强大压力下,校长只能推荐学校最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力也能够考入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只是免去一道笔试程序而已,而所谓真正有潜质却没有高分数的学生,依然只能望洋兴叹。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也认为:“高校的自主招生本质上是高校按照自身培养人才的要求选拔学生,这与学校是否自主举办考试没有关系。把自主招生等同于自主考试,力图通过考试体现招生的自主性以及学校的个性,这是部分国内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严重误区。”正是这种“把自主招生等同于自主考试”的做法,使得“考试”成为“招生”唯一且必须的标准,考试成绩始终是最重要的考评因素。

(三)高校缺乏一定的招生自主性

自主招生受高考制约严重,加上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具有院校特色的与特殊人才相适应的选拔、培养机制,选拔考试已经成为变相的“提前高考”。部分高校无力承担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的巨大成本,参加自主招生有时是形势所逼。高校的“不自主”除了体现在参与动机之外,参与的过程也处处透露出被动的挣扎。“在高校办学自问题(尤其是自主招生)上,政府与高校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在博弈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由于政府处于强势地位,拥有决策权和决定权,高校相对弱势,只好遵照执行。在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过程中,虽然高校可以自行组织考试择优预录取部分考生,但高校的招生政策、招生计划都是受政府控制,高度统一

除了政府干预之下的“不自主”,自主招生各高校之间的生源战也很激烈,许多高校提前进入中学进行宣传等活动,以至于教育部在最新的自主招生改革中,不得不明令各高校自主招生活动须延至高考后举行。目前,高校自主招生的掐尖行为已经从个别高校蔓延至“三大同盟”,并异化为类似“北约”、“华约”、“卓越”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的抗衡战,纯属恶性竞争。这种自主招生“集团化”作战,与其说是高校的自主行为,不如说是各高校在形势所迫之下的“随大流”、“跟风”之举,高校的无奈较为显著。

四、切实提高自主招生效果的对策

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改善自主招生面临的问题:

首先,社会各界应达成关于“自主”的共识。自主招生制度推行以来,考生、家长、学校和政府各个行为主体对“自主”的含义存在着理解性的偏差,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自主”究竟体现在哪里?“自主招生”和“自主考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自主”的权限如何划定?怎样实施“自主”?这些问题有的被不断追问,有的已被错误地付诸实践,造成自主招生无法实现初衷。社会各界要进行充分讨论,一方面明确自主招生是弥补统一高考缺陷的重要手段,同时要理解自主招生是高校自在操作层面上的科学实现。

第二,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培养体系。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进和完善,开拓了多元评价人才的新格局,但自主招生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直未受重视。事实上,自主招生制度是一项包括考核、选拔、录取、培养等各环节在内的综合性工作。尽管选拔机制不断完善,自主招生“后劲不足”的缺陷还是愈加清晰地暴露出来,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往往将自主招生考生与统考录取考生编排在一起培养,忽视了对自主招生考生的跟踪观察和后期培养。如果高校能够积极构建特殊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一条从“考试”到“培养”的道路,不仅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高校品牌的建设,推动自主招生走向成熟。

第三,政府要解决自主选才的公平性问题。自主招生作为高考的补充,若不能确保选才公平,就无法实现入学机会公平和教育公平,其可行性将会受到极大质疑。要提高自主招生选才的公平性,首要的是要形成公平的而又多样化的考核方案和评价标准。如何解决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不公平?如何面对城市与农村因知识结构差异造成的自主招生机会不均?如何减少家庭环境、阶级身份的高下带给考生的应试能力差异?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高校在设计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时尽量全面精心考虑,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科学制定政策。

第四,创造一个适合自主招生发展的良性文化。经过多年实践,自主招生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度。但对部分学生和家长来说,自主招生仍然是教育考试界的“神秘事物”。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并热衷于参与自主招生,但却对自主招生的过程显露出担心,这成为自主招生改革的顺利推进的巨大障碍。因此,加强正面宣传,建构良好的舆论环境,揭开自主招生的“神秘面纱”,就成为现阶段极为必要的工作。政府、高校和中学要齐心协力,将自主招生政策和相关报名、考试、录取办法及时向社会公开,让“阳光”成为“防腐剂”,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媒体积极介入自主招生报道,提高社会对自主招生的接受度,帮助社会树立正确的考试和人才培养观念。总之,良好的文化环境,是自主招生改革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上一篇: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的研究 下一篇: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