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金代纸币流通

时间:2022-08-12 08:26:46

略论金代纸币流通

女真族进入我国中原地区后,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开发开垦大片土地,使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前后使用过四种货币:铜钱、铁钱、纸币、银币。到了金朝后期,铜钱被废除,纸币交钞成了商品流通领域中唯一使用的货币,使得金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遍使用纸币的国家。

一、金代产生交钞的历史背景

(一)使用辽宋旧钱

公元1115年初,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立国称帝后,广泛使用货币,改变了以前“买卖不用钱,唯以物相贸易”的落后局面。1132年,金朝在黄龙府设置了钱帛司,这是金朝最早管理钱帛的机构,它表明金朝已经开始使用货币。钱帛司这一机构只负管理、调配、收支等责,而无铸造发行货币之职。这时的金政府并不忙于铸造新币,而是在境内使用宋辽旧钱。金朝建立40余年,没有铸造发行本国货币,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金初从反抗辽朝统治到大肆征伐辽朝和宋朝,其战略重点放在了加强军事战备、扩张领土疆域上面;二是金朝由偏于一隅的部落式统治到建立其封建统治,客观上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和发展阶段。因此,金朝立国之初无暇制造和发行本国货币。

(二)铜币的发行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金朝境内铜资源十分匮乏,金代所用铜钱主要来源是辽、宋战争的掠夺,铜币铸造成本昂贵,数量很少。主要有海陵王的正隆通宝、正隆元宝;金世宗的大定通宝、大定元宝,及明昌通宝、泰和重宝;此外传世的还有崇庆、至宁、贞花、天兴等钱,为数更少。金朝先后在代州雁门关、五台山及天山以北地区采集铜矿,但采矿冶铜的成本太高,到了大定二十九年便停止了采矿。随着商品贸易的繁荣,市场对铜钱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金朝再次采取广泛收购民间铜器的做法,颁布诏令:“(铜)镜每个三百十四文,镀金御金花腰带十七贯六百七十一文。”但对政府的优惠政策,民间响应者寥寥无几,不但没有起到遏止储铜现象,反而更加促使民间销钱铸铜行为,这是因为用销熔铜钱后所得的铜料,来改铸成铜镜或铜腰带所得的利润远比铜钱本身的价值要高得多,所以民间屡禁不止;另一个方面官吏富豪们为了控制商品,操纵市场,长期占有社会财富,将大量的铜钱贮藏起来。至使金代铜币严重不足。

(三)宋代交子对交钞产生的影响

宋朝是最早产生纸币的朝代,宋在流通中钱钞并用,对金有较大影响。金历代君王“讲求财用之财,切切然以是为先矛”。把治理经济财政放在首位。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的需要,海陵王完颜亮,决意从本国实际出发,模仿北宋年间发行的“交子”,其形制、名称也均仿照“交子”,于贞元二年(公元1153年)直交钞库,被称作“交钞”的纸币上市。同时借鉴宋代纸币分界法规定以“七年为限,纳旧易新”。

二、发行的几种主要纸币

从金海陵王贞元二年发行“贞元交钞”,原定七年一界,到期更换新钞,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取消界期,无限期流通。到金哀宗天兴二年发行的“天兴宝会”,这八十多年中,金政府不断发行新钞,造成纸币贬值,物价高涨。这种情况从前后发行的十几种纸币可见一斑。

(一)贞元交钞

金海陵王贞元二年(公元1154 年)五月迁都燕京后,设立“交钞库”,发行纸币“贞元交钞”。“贞元交钞”面额分大钞、小钞两种。大钞分: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种;小钞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种。发行时交钞与辽宋铜钱为本位同时流通,最初以七年为限,到期兑换新钞。世宗大定二十九年(公元 1189年),取消交钞厘革之限,成为永久性通用纸币。

(二)贞交钞、贞宝券

金宣宗完颜荀贞有二年(公元 1214 年),发行“贞交钞”。“贞交钞”面额分:二十贯、五十贯、一百贯、二百贯、一千贯五种。流通三年后改交钞为“贞宝券”。金政府同时颁布“禁现钱令”,禁止铜钱流通,致使大多数铜钱流入宋境内,而市场上铜钱日少。最后“宝券”一贯仅值铜钱一枚。

(三)贞有通宝钞

金宣宗兴定元年(公元1217 年)二月,发行“贞通宝”钞。“贞通宝”钞一贯当“宝券”千贯,四贯当银一两。金后期被贬值到八百贯当银一两。

(四)兴定宝泉钞

金宣宗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二月,发行“兴定宝泉”钞。“兴定宝泉”钞一贯当“通宝”钞四百贯,二贯当银一两。但“行之未久,银价日贵,宝泉日贱,民但以银论价。”(《金史・食货三》)

(五)元光重宝钞

金宣宗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发行“元光重宝”钞。“元光重宝”钞一贯当“通宝”五十贯。发行二年后,原“宝泉”钞不再流通。

(六)元光珍货绫钞

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 年),发行用绫印制的“元光珍货”绫钞。绫钞与银并用,后逐渐被废止。

(七)天兴宝会银钞

金衰宗天兴二年(公元1223年) 年)十月,发行“天兴宝会”钞。“天兴宝会”钞是中国开创最早的以银为本位计算的银钞。银钞的面额分为:一钱、二钱、三钱、四钱四种,与银同时流通。“天兴宝会”银钞的流通,并不意味着金朝的社会经济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而是金朝政府把财政危机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的一种手段。

三、“限钱重钞”为通货膨胀埋下隐患

(一)金后期铜钱与交钞的兑换关系不能正常维系,钞法出现“随出随坏”的现象

交钞是以铜钱的“贯”“百文”为单位,可与铜钱以1:1比例进行兑换。

在金朝的货币体系之中,铜钱和交钞的兑换关系是维系货币体系存在的纽带。但是这个纽带非常脆弱,其支撑条件是金朝朝廷掌握的铜钱的数量,当金朝朝廷没有承兑能力时,这个体系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滥发纸币,最终市场上流通货币量超过市场需求的货币量,且朝廷没有足够的铜钱回收超出货币需求量的交钞。

二是政府财政长期赤字,政府手中铜钱大量流失,无力兑换巨额交钞。这两种情况互为因果,一旦出现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可遏止。

金朝后期钞法“随出随坏”正因于此。但以钞换钱每贯要交纳15文工墨钱,而以钱换钞则没有记载,可以想见,以钱换钞是不需要交纳工墨钱的,实质上是由交钞持有者承担1.5%的贴现损失,在理想条件下,这种纸币在流通中是不可能保持其价值和面值相符的,但是海陵、世宗两朝的交钞“币值稳定,信用甚高,商旅‘乐于以钱买(即换)钞’,而且流通的地区也越来越广,终于跨过黄河,连远处东北的上京、咸平等府也都使用交钞。” 这种局面并不是纸币制度本身优越性的体现,而是金朝纸币政策运作的结果,制度上的缺陷由国家政策予以弥补,才保证了交钞的存在和延续。

(二)交钞的无限期流通,也为金代的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

交钞自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以七年为一界,期满兑现或换新钞。从章宗即位时(1189年)取消七年为界,成为长期流通纸币,于是开始通货膨胀。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发交钞,通货膨胀日趋严重。政府用种种办法限制铜币,强使纸币流通,结果铜币被纸币排斥,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金朝最后二十年,经济凋敝,军费开支浩大,各种纸币轮番登场,通货膨胀更为严重。交钞发行时最高面额为10贯,贞二年(1214年)发行20贯至100贯大钞,不久又发行200贯、1000贯大钞。结果每贯交钞值不到一文钱,民间交易多用现钱。贞三年,改交钞为“贞宝券”,这时军费开支庞大,钞值猛跌,政府实行限价,造成商人罢市。贞五年,发行“贞通宝”,一贯当“贞宝券”一千贯,政府公认币值下跌至1/1000。 元光元年(1222年),发行“兴定宝泉”, 一贯折贞通宝400贯。翌年,改发绫印制的“元光珍货”和“元光重宝”。行之未久,银价日贵,民间多以银论价。政府规定买卖在银三两以下只许用钞,不准用银;三两以上,1/3用银,其余用纸币。此令一下,“市肆昼闭金后期,商旅不行”,“以万贯唯易一饼”,交钞发行过多,导致币值下跌,“民间钞滞,尽以一贯以下交钞易钱用之”。民间用钞换钱现象日趋严重。为了限制民间抛钞贮钱,宣宗后期,屡换新钞,这一点从上文中可窥见一斑。众所周知,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那么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纸币的流通是有它特定规律的,而金代后期的通货膨胀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最终使经济走向崩溃,加速了金代的灭亡。

总之,金代纸币的流通,为中国金融发展史做出突出贡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削去厘革之限,在全国普遍流通纸币的王朝之一。从贞元二年发行纸币开始,直到金朝灭亡,共流行80年,此间,金朝政府主要依靠发行纸币来维持国家的行政和军事开支,缓解商品市场上的货币量,调节和促进商品流通,对金代的商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金代交钞的盛行,基本上是适应当时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度集权的金朝统治者运用政治、行政手段强令推行的结果。由于受没有准备基金的制约,备受统治阶级的控制和防范,成为金中期政务监管的中心内容。因此,金代交钞的发展,是随着金政权的发展而发展,灭亡而灭亡的。今天我们探讨金代交钞的发生、发展、衰亡的原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史・食货志[M].

[2]李世龙.试析金代币制特征[J].黑龙江民

族丛刊,1999,(3).

[3]黄澄.金代前期货币制度研究[J].黑龙江

上一篇:试论如何搞好基层财务管理 下一篇:对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