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易地采访活动的思考

时间:2022-08-12 06:11:07

对易地采访活动的思考

近年来,地方媒体的易地采访报道活动非常活跃。2009年,我们作为湖州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道骨干记者,受总台指派,三次赴湖州对口支援的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开展易地采访活动,报道对口援建情况。为期50天的三次易地采访活动,让我们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现我就结合赴川易地采访活动,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易地采访,顾名思义,就是记者离开本地到外地进行采访,跨越地界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采访任务。如何突破时间的有限性和空间的陌生性,最大限度地完成好采访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问题。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易地采访的受限性?我们的体会如下。

一、细化选题,精心策划

新的形势,对新闻宣传提出了更高要求。凝聚集体智慧,加强新闻报道策划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易地采访,首先需要先期对拟定的采访对象和事件作较为详细的了解。为全面掌握援建情况,策划组多次与湖州援川指挥部主动对接,详细了解援建进展、援建亮点,细化选题和报道内容,精心策划,制定报道方案。策划案不仅确定了实物援建项目、产业援建情况、两地人民的真挚情谊与爱心援助的动人故事等四个方面、二十多个报道选题,而且拟出了大致的标题,并做好了相对完备的基础材料,且通过互联网等寻找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进一步掌握被采访地区的情况,为每一个采访任务做好文案准备。细致、充分的前期工作为后期赴川采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我们记者于5月3日出发前就制定了5月4日至5月15日的采访内容,确定了5月4日的报道主题为青川受灾全貌。在随后的采访期间里,我们分别撷取青川受灾的各界群众、学生的灾后日常生活及学习片段,以独特的视角,客观、冷静地播发了26篇关于青川灾后的现状,以及湖州在援建青川县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报道由点及面,串联成片,且稿件内在关联度强,效果较好。尤其是5月9日母亲节这天,我们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节日,制作了一档母亲节特别报道,我们记录了湖州爱心妈妈通过视频连线,看到了自己结对的灾区孩子,并鼓励他们振奋精神、重建信心和希望的感人场面。这组报道播出后,许多观众纷纷致电,认为报道细腻可信,真情涌动,感人至深。

从实践来看,提前周密部署安排,加强与对方的联系和沟通,精心准备,精心策划,减小了易地采访时间紧、任务重,人地生疏而产生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使策划更有操作性,采访过程更顺利,采访成效更明显,在有限时间里达到了采访的预期目的。

为使“情系青川”系列报道达到良好的收视效果,策划案还对报道播出阶段进行了科学安排,将“情系青川”系列报道细分为推出宣传片、征集报道线索,出发前预热报道,做好前期宣传铺垫和进川报道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关联,始终贯穿“情系青川”这一主线。在播发青川报道时,将报道合理归类,使每天的报道主题相对集中,同时注重报道间语言的过渡和连贯,以形成一定的整体感。从效果播出来看,由于报道表现方式多样,稿件间衔接顺畅,达到了良好的收视效果。比如,我们在采写最后一组报道时,一改往日客观记载的常见手法,用援川日记的形式,配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播发了自己在青川采访的点滴体会,用非常感性的手法对这段青川采访作了最后的总结和陈述。由于这篇报道和以往报道风格异,表现形式与众不同,取得了意料之外的热烈反响。

二、灵活应对,精心采访

有了好的策划案,后有效地执行就是成功的关键。如何有效地执行好前期确定的采访任务,突破现实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我的体会如下。

1.灵活应对,适当调整。

做好正式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作好时间上的统筹安排,根据采访点的远近、采访任务的难易程度等作出合理安排,列出每一天的采访路线和采访内容,合理分配先期采访和正式拍摄的时间比例。特别是电视采访,带去的设备有限,不可能有闻必录,这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了采访任务,才能围绕报道的意图进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采访内容。如《青川印象:地震痕迹犹在援建热火朝天》,就是我们将在青川几天采访后的切身感受和总体印象以见闻的形式作了一篇概述,放在青川播发稿件的第一篇,让观众对震后的青川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在众多稿件中,我们都涉及了湖州、青川两地人民的真情厚谊的相关内容,为避免雷同,我们最终放弃了策划案中的《湖州、青川一家亲》,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播发了最新的实地见闻,更加突出了“两地人民一家亲”的主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灵活调整策划文案的过程中也要把握主题,使之不致偏离报道主线。我们策划团队意识到,每一次易地采访的宣传方向都有定位,尽早确立主题思想,作为整个采访活动的指南,是节省时间、少走冤枉路的一个好方法。例如我们把赴青川的报道定名为“情系青川”,在报道时就始终围绕这个主题,突出一个“情”字。不仅带着感情去采访,而且要将两地的情谊体现在文稿中、镜头里。

在易地采访活动中,报道的形式和报道的内容同等重要。在易地采访活动中,记者每天都在高速行军,还存在旅途遥远、人生地疏、语言沟通困难等障碍,要保证高质量采访、高质量写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记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常规采访模式,创新写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实际情况对报道形式进行设计。如到了当地,由于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采访对象,有时无法对事件和人物背景等作事先的充分了解,我们采用了体验式的报道方式,带着观众一起去看、一起去听,效果良好。再如,当地的人与事是与湖州发生了联系而成为我们报道的内容,但两地相隔甚远,无法同时涉及,因此我们想办法让湖州的当事人与青川的当事人直接进行视频连线,用纯记录的表现方式,大量地运用现场同期声和画面的组接,从播出效果来看,作品更真实、更感人。再比如对援川人员进行报道时,我们看到了其中一人的日记受到感动,因此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讲述,使报道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多种方法的交叉运用,使整个报道丰富、丰满起来,并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

2.善于发现,多作积累。

采访时间的长短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也给记者和摄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对于采访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应该说记者不仅要了解易地文化的特色,而且要在陌生的环境里和陌生的采访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不但要熟悉采访对象,而且要让采访对象了解你。在易地采访中,尽快地融入采访环境,熟悉采访对象是保证采访活动顺利的关键之一。在湖州指挥部,我们与每一位援川干部都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负责的援建项目、进展,以及援建过程中的故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如产业援建项目――蔬菜大棚,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但都不知道建设蔬菜大棚的区域在5.12地震后曾是安置受灾群众的帐篷区,在一次交谈中,援建干部将这一刚了解到的信息及时告诉了我们,才有了《从帐篷区到蔬菜大棚》的题目。在青川的采访时间很紧,但对于每一个采访,我们都尽量与采访对象作更多的交流。在蔬菜大棚,我们冒着高温,和种植户一边劳动一边交流,虽然在文稿中只有短短的四段采访,但与之交谈的时间却花了3个小时。正是有了采访的融入,有了深入的交流,才有了被采访对象最出彩的一句话:“苗出了,这就是我的希望。”以至于有同事问我们这是不是教她说的,其实我们没有,这的确是她切身的感受,是对湖州援建人员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谢,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着这种感恩之情,才有了文稿中这一段段精彩的话语。

这次青川采访,我也曾多次被湖州、青川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动过:青川受灾孩子杨驰从视频中见到湖州爱心妈妈时泣不成声的场景让我们湿润了双眼;农民李朝生对德清“卖炭翁”陆崧芳老人的一声声质朴的感谢让我们动容;援川教师烛光里的数学课让我们体味到平凡的温暖……正是用心去感受,用情去采访,我们才尽力做到了使每一篇文稿符合报道的既定主题。

易地采访,人生地疏,如果采访回来发现材料不充分,补充采访就较困难,况且有些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时间上也不允许再往返进行采访。因此,必须尽可能深入采访,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

在青川的日子里,我们采访行程达6000多千米,足迹遍步青川县的乔庄、马鹿、七佛、楼子、青溪等20多个乡、镇、村,拍摄素材1000多分钟,采访对象70多个,文稿3万多字,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主题报道更生动、更具体、更出彩。

3.拓宽思路,多腿走路。

内宣,外宣,精品好稿,统筹兼顾,做好采写多种题材的准备和思考。易地采访,一般来讲都是重大主题,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做个有心人,不仅要按照策划方案完成预定的采访任务,而且要注重寻找亮点,挖掘闪光点,积累素材,为做好外宣和年度精品优秀好稿做积极准备。

易地采访活动是近几年日渐常态的采访模式,它带给记者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和创作理念,不仅扩展了记者们的创作视野和创作空间,而且更多的新闻工作人员尝试了一种新的创作视角和方法,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式,也成了培养和锻炼年青记者,使更多记者走向成熟的新途径。

上一篇:加强急诊科护理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国内外公务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关系的研究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