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舆论下的公共领域前景透视

时间:2022-08-12 05:39:22

试论网络舆论下的公共领域前景透视

【摘要】网络传播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舆论,作为对社会事件的一种反应机制,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网络舆论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何弊端?网络能否担当起公共领域的职责?本文从协同学视角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探讨,指出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并对

一、协同学视角下“李刚门”事件舆论的形成

与以往的新闻事件相似,网民在网络这一公共平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关注、跟踪、追查与监督。网民的力量如此之大,在检讨了河北大学师生沉默的声音之后,又挖掘出来河北大学校长论文抄袭事件,李刚父子共有价值800万的5套豪宅等黑幕,让普通大众目瞪口呆。

从传播学角度看,这涉及到舆论形成的问题。从协同学上讲,任何集体行为的发生是由序参数在起作用。所谓序参数,是使一切事物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无形之手①。因此说,“李刚门”事件由一件普通的交通肇事事件上升到对公权力的监督,其中的序参数是“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即大量的意见从多到少的一个压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具有可影响性,有人由于群体压力而保持沉默,有人依附群体力量而强化原有意见,最后只剩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舆论。

根据协同学的一般规律,不同意见之间会自动出现竞争,最终有一个成为主流而获胜②。各种意见会相互交错、相互竞争,由无数条意见压缩成几条,最后形成统一的观点,其中序参数有:

1、大众传媒,包括网络媒体对于资料掌握得有限,导致人们认为报道出来的是真实的,而媒体没有报道的是不存在的。加之,媒体在传播过程中限于版面、时间等而做出的把关与筛选,这使人们对于事情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

2、得益于符号化传播的优势。如果说“李刚门”事件从撞人到权力监督的序参数是对于李刚门的彻底清算的一种舆论,那么在这种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序参数就是“我爸是李刚”这一流行语了。这一简语在人们对于该事件考究之前先入为主,重复传播之后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这种传播方式在意见的竞争中往往占有先机,成为支配公众思想情感的代号。

3、人们对于变化着的环境一般会采取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也可以说是一种从众心理,即人是可影响的,这种可影响性是形成舆论的所有集体效应的根源。一旦一种舆论显现出占上风的趋向,那追随它的人会越来越多,反对者越来越少。

二、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半封闭的系统

上一篇:如何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与创业问题 下一篇:关于贵州少数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