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时间:2022-09-13 12:01:39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舆论的社会功能不容小视,对政府决策表现出的强有力影响。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一种重要形态,在很大程度集聚和表达了民众的意见与看法,成为了一种新的监督政府的有力手段。本文初步探讨舆论对政府决策影响的原因、表现和制约因素。

【关键字】舆论 政府决策 影响

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它不仅影响着公众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对政府的决策起着约束和制衡功能。随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不断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越来越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经历了从单一到双向认识的过程, 突发事件由于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成为促进政府与媒体关系发展的催化剂。网络舆论和传统媒体舆论交互作用,加强了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舆论使政府行使权力的同时,更充分考虑到社会大众的反应,甚至借助舆论来促成某些行政行为的实施。

一、政府决策需要舆论的支持

1、公众参与决策意识增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公众希望表达自己意见和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03年3月发生的孙志刚事件,引发《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并很快于当年的8月实施,废止了实施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是一次公众影响政府决策的典型事件。近年来,网络成为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决策的有效途径,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舆论的强大呼声也推动了政府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随着社会逐渐转型,利益多元化的趋势使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政府面对复杂的公共政策问题,只有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的决策偏好,考虑采纳民意,才能建立真正有效的公共政策体系。

2、政府决策需要有力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事件作出强有力的主动回应。①强大的舆论压力可以迫使相关当事人采取行动,或使政府采取相关措施,改变决策,制定、修正或废除相关政策。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论导向,决定了政府公共决策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则的民主化程度。

舆论是一种道德监督,可以在很多方面对事物做出合理性评价。面对社会中层出不穷的事件,政府存在大量“信息盲区”,仅仅依靠下属机关和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舆论的监督作用则是把社会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尽快反映出来,及时提供给政府,以尽快形成相关决策。如佘祥林案网络的热议,推动了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的改革;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带来了对“钓鱼执法”的明文禁止;“开胸验肺”事件推动了卫生部新版尘肺病诊断标准的与实施等。

舆论对政策产生的过程也会进行监督,监督其是否科学、民主,是否符合社会实际,防止因决策失误造成公众利益的重大损失。②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由于微博的推动,一起炫富事件竟然成为完善中国红十字会相关支出透明度的一剂催化剂。网络中观点的碰撞和交锋逐渐形成的舆论,不仅影响着网络中的虚拟社会,同时也影响着现实中的社会生活。③

3、政府需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面对危机,政府不应被动地陷入“出现危机――舆论哗然――媒体关注――政府解释”的怪圈中,而应努力引导舆论导向,变以“堵”为主为以“导”为主,更多地依赖于所要表达意见本身的说服力,以及“说服”的技巧来把握和引导舆论的走向。有效防止公众因不知情而乱打听、乱传播,小道消息满天飞、以讹传讹现象的发生。在遇到一些易引发争议的事件中,应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权威性、公信力强的优势,利用声像文字在不同的媒介上公布事情的真相,进行事情追踪,加深报道的力度,达到澄清事实,消灭谣言的目的。

二、舆论对政府决策影响的表现

1、呈现平等协商模式

平等基础上的协商是一种和平而非有强制性等级限制的交往活动,是公民与政府相互沟通、了解的重要途径。平等协商不仅可以疏通公民与政府之间的隔膜,增加公民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可以促进相互间真实信息的流通,使公众能够正确理解政府决策的动机,使政府贴近民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协商从而共同制定适合大众的政策,这不仅有利于政府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百姓的响应和遵守。如众所周知的节假日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于2007年11月9日在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发改委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网站上公布并在社会各界进行调查, 在广泛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再进行内部商议,最终敲定方案。网民意见的集中化,使得政府公共决策更加民主化。政府决策方式逐渐从以政府为绝对主导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协商决策模式。

2、政府制定决策的依据

社会公众意见的采集、报道成为政府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许多决策的制定都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只有符合公众需要,体现民意的决策才更科学化。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出现后,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交互作用下,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大,这时便需要政府有快捷的反应能力,对舆论给予足够的关注度,制定新的政策或对原政策进行合理的修改。舆论可以集中多元化的意见、观点和信息,因此对权力部门进行科学决策不可或缺。民意是立国、治国之本,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随着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民意表达更加充分,对政府制定符合民心民意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借舆论维护民意

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现代传播工具,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意见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用新的方式来应对。

2011年7月中下旬,北京几场大雨导致城区部分地区严重积水,舆论讨论热烈,批评政府治理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力。对此,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11年7月20日在调研中表示,以后新开发的项目一律要建设雨水蓄集工程,立交桥增设雨水调蓄池。这是一起通过舆论表达多元化的声音,表达民意,从而有效维护公众利益,进而出现正面转变的典型事件。

三、舆论影响的制约因素

1、舆论不能充分表达

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制约的。由于我国主流媒体对所属机关的依附性较强,因此,舆论不能及时反映给政府的情况时有存在。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主张地方保护主义,试图堵塞舆论之口,官员害怕丢掉乌纱帽而官官相护,使舆论的影响作用胎死腹中。这种舆论的不能充分表达,对政府决策无法产生影响。

2、政府忽视舆论的作用

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舆论重视程度的强弱。引导舆论的主要力量――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将群众的声音传递给政府,是需要政府对群众中集中反映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回应。有些政府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政绩,维护部门的某些利益,忽视舆论的重要性,置舆论于不顾或视舆论为一种威胁,不仅不及时采取措施制定相关政策,而且有意消除舆论。可见,只有充分认识到舆论对政府决策和施政情况的重要作用,以舆论来影响政府决策才能更好地保证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和社会和谐。舆论是民意的反映,给予民意尊重,政府便可以有效地通过舆论引导路径,培养政策对象与公共政策的相互认可、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有效地减少对抗、抵制、冷漠等不和谐因素,使公共政策能在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环境中顺利推行。

3、公民素质有待提高

传统媒介中,受众大多处于被动地位。而网络赋予了受众极大的自主选择权,公众可以自由、即时地参与事件的讨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网络的海量信息也导致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区分。因此,正确看待并分辨舆论信息,理智克制由这些信息激发的情绪,需要公民有相对较高的素质,能够正确对待舆论,尤其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舆论,以理性的思考认识舆论。有些人认为舆论能有效影响政府决策的制定,便力图加大舆论呼声以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殊不知这样也会导致司法程序不能正常运行。例如,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女孩小悦悦不幸遭遇两次车碾,18位冷漠的路人无一人伸出援手。此事件的发生心寒的不仅仅是小悦悦的家人,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道德的下滑甚至缺失在媒体的大量报道下再一次被凸显甚至扩大。小悦悦的不幸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多数人呼吁整个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基本的司法公正、社会救济体系。然而,有公民甚至希望以法律的形式来惩治见死不救的行为,保障见义勇为的善举。然而,在舆论哗然中,如果失去理智贸然将道德问题法律化,那将造成无穷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民主意识和公众参与决策意识的增强,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逐渐加大。虽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但舆论作为政府和公众沟通的桥梁,表达着公众的意志,能够有效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政府应当加强对舆论的重视力度,更好地保证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和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①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8

②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③卢正伟,《“网络舆论”的分析思考》,[J].《东南传播》,2008(5)

(作者:山西大学文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论传媒假事件的虚假性 下一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