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骨干高职建设单位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探讨

时间:2022-08-12 05:16:01

国家骨干高职建设单位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探讨

【摘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立项建设单位,在各个方面不断努力争取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对骨干校建设项目中四个非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之一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的问题作了一定的总结及研究,并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作了探讨。

【关键词】骨干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提升方法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2-02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教高函[2010]27号,以下简称《立项通知》)要求,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被确立为立项建设单位。高等院校有三大职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社会服务这一职能越来越受到各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同属高等学校,虽然在服务社会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社会服务的责任相同。

作为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很多方面必须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我校十分重视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它是骨干校建设项目中四个非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之一。

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出和内涵

无论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申报条件还是建设内容或是建设重点,都反复强调了社会服务能力,这是作为高等院校必须具有的职能。

所谓社会服务能力是指能积极承担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社会培训,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情况

(一)四所

依托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成立四个研究所,分别是:软件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四个研究所。在研究所中,将汇集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科研人员,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研究条件,出台激励政策,引导科技人员深入企业调研,详细了解企业技术现状和需求,选准技术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在企业工艺流程改进、技术设备更新、产品性能提升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学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四基地

整合校内各类考培点、鉴定站资源,面向校内学生开展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培训考试服务,提高学生“双证书”比例。各类培训向社会开放,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要建立以下四个基地,分别是:国家级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类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中国IGA连锁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武汉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三)二网、二中心

“二网”是指数字化校园网、武汉市终身学习网;“二个中心”是指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武汉中心、武汉继续教育中心。基于这二网二中心,可以充分发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优势,全方位开放学校教育资源,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支持服务,提升市民从业素质、文化素养,推进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形成。

三、增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新途径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已经在诸多方面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行相关规划及建设,除此之外,要增强我校社会服务能力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变正激励为主机制为正负激励结合机制

我校目前对于社会服务能力这一建设项目对教师没有强制要求,主要是鼓励老师们去寻找项目,多为社会服务,是以正激励为主的机制,目前还很少有负激励即惩罚措施和手段。这样势必会造成懒惰和服务水平不足。要想动员全体教职工积极投身到社会服务的活动中,只有采用正负激励相结合的机制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

学院给教师们提供了很多去企业顶岗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有更多机会在企业中实操和锻炼,和企业的员工和领导们沟通、交流,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变革、管理理念等。除学校强制规定或给予的这些实践机会外,还应鼓励教师们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去企业兼职,去实际担任一个岗位的工作,在工作中发现社会服务的契机,多为社会服务。

(三)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活动及加入社会组织

老师们除了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外,还应该多参与社会活动及加入一些社会组织,可以和同行业的技术专家、学者、企业家们经常沟通、交流,可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而不仅仅是把自己的关注内容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这样,相关同行、企业人员才会了解我们学校、了解我们专业技术水平、才会在需要我校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时候想起我们。

(四)增强技术及创新能力,变找为吸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觉得社会服务难做,到处去找服务项目,是因为他们没有过硬的核心技能,无法吸引社会及企业的关注,项目没有价值。所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核心问题就是应增强学校的技术及创新能力,并且这些能力是企业和社会非常需要和缺乏的。如果学校能提供的社会服务是企业和社会非常需要的,而且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及创新性,那么不找项目,项目也会来找我们,要变找为吸。这样也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不断学习,练就一身真本领、硬本领,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社会,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立足本土,辐射周边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诸多的资源及地理优势。既有武汉经济开发区,又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我校的社会服务不应局限在武汉,除了立足本土之外,还可以向城市圈的武汉周边城市辐射。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武汉高校云集,高职社会服务项目竞争激烈的情况,还能将又好又新的技术方法、服务项目带动到周边城市,打破“马太效应”,使强弱均衡,优势互补,共同协同发展。

(六)同等重视间接社会服务

间接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直接服务是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直接投身于社会各个方面。由于间接服务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服务工程,不断的为社会培养各类所需人才,这是每个学校都能做并且都在做的服务项目。但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等院校直接服务能力的要求的提高,各类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直接服务,有些甚至忽视了传统的间接服务。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于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不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七)找准与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差异,形成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

本科院校及高等职业院校同属高等院校,但由于两类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及目标上有差异,致使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上具有天然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会弱一些。我们应找准本科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与高职所能提供的社会服务项目的差异,提供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所难以提供或不愿提供的服务项目,具有高职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找准自己的位置。

(八)专业优势与产业优势应协同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虽科研成果数量比较多,但转化率很低,转化后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更加少。高职院校应贴近区域经济和重大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特色优势专业,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10(20)

[2]刘丽.构建社会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刘向东、白素兰.国家骨干高职院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辽宁高职学报.2012,14(7)

[4]方美君.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5]伍文彬.高职院校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例.文教资料.2011(22)

[6]刘锡奇、崔承刚.辽宁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辽宁高职学报.2010,12(5)

作者简介:

黄芬,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专业教师,讲师,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编写多部教材;参加过多项培训,取得各项培训证书;指导学生参加沙盘大赛连续两年获湖北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获得各级表彰的多项荣誉。

上一篇:浅谈大专院校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论“实际操作”在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