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

时间:2022-08-12 05:02:27

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

一、全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2013年8月19日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做了系统论述和部署,指出新时期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全球逐渐融入由互联网构成的全媒体和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全球传播加大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信息整合难度。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2]而我国网民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其中学生所占比例高达30%,对互联网的应用呈现出以娱乐和消费为主的特点。网络传播使得各种社会思潮渗透和传播的渠道和速度更具有隐蔽性,大学生独特的观察视野和思考角度,使其在社会焦点和现实利益问题上做出的反应更加迅速和直接,所以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迫切问题。《》的热播,反映出红色影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价值,该影片一经播出,在网络和同一时间收视率都急剧上升,创造了央视五年以来同时段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率。利用红对网络主体的教育既是对西方以电影电视为载体的思想渗透的反击,也是我国加强网民的网络敏感性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认为“,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尤其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渗透入网络休闲、娱乐中,利用影视的传播达到无意识教育的效果,这既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占据网络空间的重要方式,又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

二、可能维度:红色影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外因是某一事物变化发展的偶然环境和外部条件,内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说将红色影视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必然性是由于外因所致,那么其内因则是红色影视由于自身承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性维度。

(一)红色影视包含的丰富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红色影视是以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实为故事题材,通过领袖人物或广大人民群众的经典事迹,发挥人物的引导和精神的启迪,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红色影视的形成和发展有实践和文化两个源头。从实践源头上讲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实践基础;从文化源头追溯,红展示出来的不仅包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彰显了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所以,红色影视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而且必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为例,全片贯穿一生共分《烽火陕甘》、《纵横西北》、《国事春秋》、《主政南粤》、《勤政岁月》、《海纳百川》六个部分,通过聚焦其不同阶段的人生历程,展示了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主人公的真实成长和思想经历,跟随着主人公的足迹,可以洞见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享受历史教育和历史责任感的启发,主人公根据党和国家需要,忘我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等都给人以明确的政治引导。所以,红色影视除了给人以审美的体验,更能在世界观、历史观、政治观、道德观、传统文化观等多方面给人以明确引导,在无形中达到“无目的教育的教育”效果,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决定了红色影视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红色影视的载体形式与人们的接受偏好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连接各个要素的枢纽,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对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内容重视政治性、道德性、思想性,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重理论、重灌输,形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漠甚至厌烦情绪,以致提政治色变。电影是向受众输送社会文化、传达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而红色影视由于本身具有很强的革命故事,蕴含着鲜明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内容,将教育信息和休闲生活融合于一身,实现了教育真正向人们生活的回归,真正发挥电影对于人的隐性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同时集动画、音效、明星角色于一体,且适应现代社会受众的生活节奏和喜好偏差,成为现代人休闲娱乐的选择,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巨大作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曾对遍布全国各地的429名高中以上,年龄在18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抗击帝国主义侵略、革命传统与社会主义教育、人物传记这三类影片是当年他们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最喜欢的题材。”[3]由此可以看出,红色影视在当下仍然很有市场,尤其是在塑造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方面仍有很大潜力,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群体,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个性,利用红色影视达到价值观引导、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作用。

(三)红色影视的传播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一致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又是客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是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根本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人的需要和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红是电影艺术和政治结合的产物,根据党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内容,之所以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由于人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由于情境、情感的熏陶,无意中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例如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红《小兵张嘎》、《刘胡兰》,解放战争时期诸如《百团大战》等,都是通过电影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做人的工作。以《》为例,通过对一生不同阶段重大功绩的回顾,一方面对党的历史有了重大了解,通过电影画面和解说,反映出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中国具体国情、国内基本矛盾的转化,以及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抗争、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巨大魄力,使我们从心底接受了一次历史的洗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从红色影视的传播效果来看,突破了课堂上就理论讲理论的狭隘界定,更能让受众从历史、情境中加深对党的思想、社会主义道路和价值取向的理解和坚定;同时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对主人公的角色理解加深了受众的审美和认同,对于其心理具有内化和疏导作用,对知、情、信、义、行各方面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三、现实维度:实现红色影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路径探索

(一)挖掘红色影视作品的精髓,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红色影视作品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红色影视的精髓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一致,在课堂教学中,插入红色影视或歌曲,通过动画、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展现课堂内容,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得到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红色影视作品背后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信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观看红色影视,随着对主人公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角色的学习,犹如进行一次历史的洗礼。《》影片中从他十九岁发动两当兵变到改革开放后在广东省率先推动对外开放,整个历史背景从土地革命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时期,随着国内国际历史背景的变化,始终以国家的发展为己任,他传给受众的是历史的责任意识,也树立了榜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新人,远大理想的培养,离不开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的教育。尤其是当前大学生整体素质在提高,但对于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漠视,很容易导致,甚至造成对现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质疑。因此必须重视历史教育,重视红色影视的历史使命感熏陶。

(二)探索红色影视作品的作用机制,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红色影视之所以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缘于它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其中渗透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比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教育对象所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通过情景的创设、暗示和感染,引起参与者的认同和模仿,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红色影视作品正是利用这一机理,在《》中通过解说和音乐的配合,的形象得到了塑造,而且具体讲到他身边的主要人物对他的评价,增加了说服力和可信度,树立了榜样,很容易引起观看者的反思和对比,得到教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总的来说,以课堂教育、开会、活动方式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直接传授,活动中往往由于目的功利色彩浓厚,学生参与度不高,理论灌输色彩浓厚,忽视了对教育情境的重视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上的铺垫。将红色影视的作用机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重视教育情境的创造,教育信息既要以理服人,但要注意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方能为受教育者所认同。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突破课本知识的条条框框,将情感教育融入理论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三)发挥红色影视作品的影响,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但是人的自主能动性特点又决定了人可以积极能动地改变环境。当前,本着开放姿态办大学,大学对社会信息完全是开放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社会上的负面信息的影响和感染,这些负面信息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例如西方影视上的暴力色彩、网络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将红色影视作为主要着力点,利用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红色资源,策划不同主题的活动形式,例如以《雷锋》、《恰同学少年》、《张思德》等影片,营造乐于奉献、不断进取、简朴朴素、扎实刻苦的学校风气,发挥环境在教育中“润物细无声”作用。红色影视作为中国特有的影视文化,以电影的形式反映和记录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尤其是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史,应该发挥电影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净化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将红色影视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大学生的思想需求结合,创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红色影视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既是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爱国教育的直接诉求,又是当下契合大学生心理、接受偏好,打开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必然趋势。将可能维度和必然维度融入现实维度,应用在对大学生教育活动中,充分拓展和深挖红色影视的价值所在,加强隐性的政治、思想、心理情感引导,将影视教育融入课堂和生活,发挥红色影视的隐性价值。

作者:郭文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上一篇:中文学经典改编与影视品牌建设 下一篇:叙事性影视广告的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