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探究平台让学生在探究中成才

时间:2022-08-12 04:09:53

【前言】构建探究平台让学生在探究中成才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三、构建联系平台,引导学生在联系比对中探究数学知识 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趋利避害,优化教学过程,构建联系平台,引导学生在联系中比对,在联系中迁移,探究数学知识。这种联系平台,笔者认为起码有两种联系:一是新旧联系。学过的知识,是学...

构建探究平台让学生在探究中成才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这一探究活动是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过程,具有探究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分析、理解与接受,进而掌握并内化吸收,让他们在探究中成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怎样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活动,进而在探究中成才呢?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构建问题平台,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探究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是复杂的,也是必需的。而这个思维的过程,问题是一个首要的支撑。没有问题的存在,一切思维活动就无所依附,变得空虚,不着边际。这样说来,问题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就一堂课而言,问题从哪儿来?这就是我们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问题的来源无非有三个途径:一是书本现成的,可以直接为我所用。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有关知识内容事先设置,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三是教师自行设置的问题。无论哪种问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理解、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平台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里,要求教师用心去做,好好驾驭,方能更好地发挥问题的探究作用。比如说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对于每一位学习者来说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这是人自身的内心需求。这种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劲头就大了。换句话说,就有学习的兴趣了。有了兴趣,就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为此,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利用这种心理需求,把问题设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热情。如我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堂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一个情境――一个老农拉出一头水牛,把绳子绑在一片绿草中间的一根柱子上,引导学生就此“镜头”提出问题。这生动的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提出问题。有的问:“水牛绕柱子转一圈有多长?”有的问:“水牛绕柱子一圈,吃了多少草?其面积有多大?”……“问题”出来了,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围绕学生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二、构建动手平台,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是“主人”,教师则是“客体”,起着引导、点拨的作用。其过程是个“动”的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天真无邪、活泼好动的孩子,对一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充满好奇,充满动感,我们可以利用孩子这一天性,根据教材内容及数学的知识点,构建一个动手的平台,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动手”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这点动手操作,对于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很适宜的。比如说教材内容中“画垂线”“垂直与平行”“直线、射线和角”及一些应用题等均很适宜让学生动手去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摆一摆。要是能够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与兴趣,产生积极兴奋的学习动力,而且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如在“画角”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30°、45°、90°的角。根据观察,很多学生都晓得用量角器画出相应的角。但画角的顺序并不相同。因此,教师请一位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然后根据学生的画法,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有的说:“画顶点不用尺的,直接点。”有的说:“量角器老是移来移去,挺麻烦的。”还有的说:“我们画第一条边要几步呢?”……学生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对,归纳优化出画角的方法――定顶点、画边、找点、连边。

三、构建联系平台,引导学生在联系比对中探究数学知识

在日常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趋利避害,优化教学过程,构建联系平台,引导学生在联系中比对,在联系中迁移,探究数学知识。这种联系平台,笔者认为起码有两种联系:一是新旧联系。学过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要构建新旧知识之联系,就能一方面加深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是一种一举两得的美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二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运用的联系。一些书本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游离于生活之外,让人觉得有点陌生与遥远。为此,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驾驭好教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以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诚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那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努力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真正能服务于生活,并且能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的意识。如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倍数和因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影子――如一个孩子今年3岁,他的父亲27岁,是他孩子的9倍。这种因数和倍数的依存关系,在学生生活中得到了印证与强化,课上学习时就可把它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与因数。这样一联系一迁移,自然贴切,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平时养成注意观察事物、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品质,并能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倍数与因数之间的依存关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构建“问题”“动手”“联系”等各种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成才

(福建省安溪县魁斗镇奇观小学)

上一篇:不会花的戏水妆 下一篇:立足成才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乐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