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时间:2022-08-12 03:53:47

基于GIS的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摘要:本文在对延长县地质灾害现状和形成条件研究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并计算权向量,再依据ArcGIS平台将各因素进行空间叠置,生成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其成果是延长县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规划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层次分析;ArcGIS;地质灾害;空间叠置;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地质灾害评价是综合性的基础地质工作,为国土规划、减灾防灾、矿产普查、环境地质普查等诸多方面提供基础性资料。

1 研究区概况

延长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东部,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地质灾害评价工作成为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确定,区内地质灾害主要有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三种类型,其次有两处泥流隐患点。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的作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

2 层次分析评价过程

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构模型图,将灾害分布密度、坡度、坡型、坡高、岩土体类型、河流冲刷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七个因子做为方案层,分别归属于灾害发育因素、形成因素、诱发因素准则层。

2.2.构造判断矩阵

采用1~9标度方法分别对准则层和方案层的各个因素进行两两比较,赋以相应分值,构造判断矩阵,其中:

目标层A对准则层B判断矩阵为: A=

准则层B对方案层C的判断矩阵为: B1=1,B2=,

B3=1

2.3.计算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分析法权向量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矩阵A和B的λmax和归一化的ω值:λmax(A)=3,ω(A)=(0.5679,0.3339,0.0982),其一致性检验结果CR=0.0213

λmax(B2)=5.0133,ω(B2)=(0.3130,0.0988,0.0988,0.3130,0.1765),其一致性检验结果CR=0.003。

方案层C对目标层A的总排序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1。

表2-1判断矩阵层次总排序结果表

方案层C对目标层A的一致性比率CR=0.0243

3 基于GIS的空间叠置分析

应用ArcGIS根据其网格单元选取原则,结合延长县已发生崩塌、滑坡灾害地规模,本文采用2km×2km的方格进行格网剖分,将全区离散为670个单元网格,所依据的基础图件为1:50000的DEM图和工程地质图。

选取合适的网格单元以后对延长县的灾害分布密度、坡高、坡度、坡型、岩土体类型、河流冲刷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它们的归一化图,对各指标归一化图进行计算叠置分析。

3.1 运算方法及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运用ArcGIS栅格计算功能实现,将各指标重分类图按照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表2-1)进行叠加计算,见图3-1。

3.2 计算结果

经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到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结果图,见图3-2。

图3-1ArcGIS平台下各因子指标叠置分析计算过程图 图3-2ArcGIS平台下各因子指标叠置分析计算结果图

3.3 易发程度等级划分

本次评价采用ArcGIS中自然裂点法分级标准,将各因子评价指标叠加分析结果分为四级,分级结果见图3-3:

P=0.392460470~0.985501528时,为高易发区;

P=0.234572915~0.392460470时,为中易发区;

P=0.134449100~0.234572915时,为低易发区;

P=0.003517957~0.134449100时,为不易发区。

在定量计算划分易发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人工勾画出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图(图3-4)。

图3-3 ArcGIS平台下易发性分级结果 图3-4 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4 结论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延长县地质灾害进行分析评价,利用ArcGIS的空间叠置功能对地质灾害评价指标进行叠置分析,自动生成评价结果,不仅避免了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过多的弊端,而且使得评价结果更直观易懂。本文最后对延长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区划,对研究区的各类工程建设选址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 钟荫乾.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J].湖北地矿,2002,16(4):81—86

[2] 陈志新等. 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2008

[3] 李永浮. GIS的功能与发展趋势探析[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26(5):59-65

[4] 汤国安. 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祝俊华(1990—),男,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地质工程专业。

上一篇:隧道工程灾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 下一篇:黄土窑洞破坏形式及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