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析例,雄辩说理

时间:2022-08-12 01:10:59

所谓析例,就是对事例进行分析议论,以阐明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相扣,达到水融的效果,真正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的一种议论方法。2017年,几乎所有省市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写作部分都规定为“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对议论文的内容要求相对较低,为“符合文体要求”及“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两点,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具备明确的文体意识,又要具有整合丰富事例及扣旨行文的能力;发展等级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则相对较高,要求文章“深刻”与“丰富”。其中对“深刻”的表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对“丰富”的表述则为“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由此可见,要想让叙例丰富,就需要整合点例,铺排而成;要想让析例深刻,就务必定向行文,雄辩有力。

一、问题缘起

从当下的具体高考写作实践来看,不少考生只知举例,不知析例,造成事例与论点若即若离,缺少必要的连接与升华;或者析例的方法单一,缺少变化,不能深入论证主题,难以引起阅卷者的青睐;或者析例游离于叙例的主旨之外,无法与事例的含义指向相契合,造成自说自话,貌合神离。这些都是致使文章析例缺乏说服力的因由,也是文章沦落为基础等级的缘故。例如江苏卷高考问题作文《人情与季节》节选:

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一个母亲病了,女儿到医院探望她,在路上想起今天是重阳,于是买了糕,糕也有登高之意,是避免灾病,是吉利的象征。糕上还插着小旗,也有辟邪的意思。后来母亲病好了,那碟糕也就一直放在那儿,没舍得吃。其实这是件小事,但里面的感情却令人动容,这样的感情,也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让我们知道,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人们的真心祈愿,是节日的全部内容。

考生叙述了一个“母亲生病,女儿因为重阳节就买了糕去探望,母亲却没舍得吃”的故事,其段首的“看过一个挺感人的故事”明显给人一种“文摘”的嫌疑,是极不可取的;而后娓娓道来的叙例,考生又犯了致命的失误,未能定向叙例,将“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认知”这一主题完全抛之脑后。至此,析例部分该抛出定向析例的救命稻草了吧,可是考生依然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认为“这样的感情”“使节日的意义更加突出”,进而得出“节日的形式其实是浓厚感情积累的结果”的观点。且不论其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就论其扣旨行文这一点,显然与命题要求“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两个问题是相悖的。命题者设问的要义在于讨论“亲疏远近”和“正误深浅”之间的关系,而考生的叙例与析例均和这两个问题基本没有关系。如此离题作文,按照作文阅卷规则,打25分自在情理之中。

二、形式举隅

高考议论文的析例形式,主要是从结构上进行划分的,其间更多为布局上的不同。为此,考生可以根据叙例的情况进行对应的析例,如此,方能保证文章结构的紧凑与论证的严密,进而增加论证的深度与力度。析例在形式上可分为单举、分点及总括三种。

1.单举析例,就事论理

所谓单举析例,就是只针对一个叙例进行分析的一种议论方法。这类叙例大多是文字较多的繁例,所以考生在叙例之时需要进行精准的提炼与整合,以避免以“记”代“叙”或以“叙”代“议”的情况发生,造成文体上的“四不像”问题;在析例之时需要定向进行,力争扣材分析、扣旨分析,确保“析”不离“材”,“材”为“析”用,以增加议论的深度与厚度。例如2016年全国卷I高考满分作文《说尺子》节选:

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每到冬天她就半夜起来,熬上满满的三锅热粥,免费送给寒风中瑟缩的清洁工、穷苦人和乞丐,数年如一日,不曾间断。而当有一天,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而领粥的人,也瞬间划分为两大阵营:有人说老汉不该撒野,也有人指责大嫂不该掺沙子。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

考生段首设问,以“大家还记得北方小城那位舍粥的大嫂吗”引入,可谓是明知故问,发人深省。之后,考生顺势叙例,将“数年如一日”免费送粥的大嫂聚焦于“一位老汉从中吃出了一粒沙子,顿时将一碗热粥泼在大嫂的身上”这一细节,顿时凸显出了人性之极恶。老汉的所为,完全颠覆了“一粒沙子”与“数年如一日”之间的轻重,而“领粥的人”的观点分化,在善恶的天平上,又让人失去了良知的重量。至此,考生猛然收住“叙”例之笔,劈头析例,“薄情,让我们的尺子扭曲,冷了多少善良的心”,颇具愤怒情绪的短短数语,言简意赅,入木三分,对“老汉”们丑恶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可谓是字字千金。

2.分点析例,铺排说理

所谓分点析例,就是在一个段落之中,列举有多个事例,然后针对每一个叙例进行点对点的分析的一种议论方法。这类叙例大多是文字精短的点例,一旦铺叙开来就颇有气势,极易获得阅卷者认同。为此,考生的析例也不易过长,最好扣住主题“一人一议”或“一事一议”,以三言两语精当分析即可。例如2016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于无声处听惊雷》节选:

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的创新,难免遭人讥讽,可他不在乎。昔日义玄禅师,别人讲的他不这样讲,越发显得他是野狐禅,被骂得扫地出门,好不凄惨。正所谓“一路行遍天下,无人识得,尽皆起谤”。后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最久。当年马云四处游说,描绘网络购物的愿景,也四处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一以贯之不易,独辟蹊径真难。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类罢了。

考生列举了三个事例:黄遵宪写诗创新遭人讥笑,义玄禅师讲别人从未讲被扫地出门,马云“描绘网络购物的愿景”“四处碰壁”。他们都是“另类”的代表,原因何在?考生在分点析例中一一作了阐释:坚持诗歌创新的黄遵宪不在乎别人的讥笑,“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最久”的义玄禅师坚守“野狐禅”,“四处游说”的马云“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分点分析之后,考生进一步将之收拢,扣紧主旨阐明“一以贯之不易,独辟蹊径真难”的观点,并继续就事论事,J为“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故而显得“另类”。应该说,考生的析例极具针对性,论证也相当的有力。

3.总括析例,聚焦议理

所谓总括析例,就是针对几个叙例先放一放,不做逐一分析,而是等所有叙例完成之后,再抓住所有叙例的共同点进行统一的分析的一种议论方法。总括析例与分点析例均由多个叙例组合而成,区别仅在于前者统一分析,后者逐一分析,两者在某些文段中甚至可以互相转换。例如2015年全国卷I高考满分作文《致陈先生的一封信》节选:

敬畏与自己无关的生命,此生崇高。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想,如果我们还可以对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存敬畏,则我们的生命一定可以更加崇高,正像尼采说的那样:“我的灵魂清澈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如韩愈一般,为了天下苍生不受蛊惑,上《论佛骨表》,被贬潮州仍“肯将衰朽惜残年”;如东林学派一般,为了黎元百姓乐于樵苏,发出正直呼喊,惨遭屠戮却成为“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如新东方学校一般,为了汶川同胞重振希望,捐款支教,耗费巨大终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陈先生,相信您十分清楚,这些人之所以值得我们敬佩,正是因为他们都能对那些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怀敬畏,方能普施大爱,让自己的生命清澈而崇高。

考生段首即明确提出“敬畏与自己无关的生命,此生崇高”的主旨,并引用鲁迅与尼采的文字强化自身观点,予以分析说理。之后考生叙述了韩愈为了天下苍生被贬潮州,东林学派为了黎元百姓惨遭屠戮,新东方学校为了汶川同胞捐款支教等三个点例,告诉读者“敬畏与自己无关的生命”的必要性。但是考生并未逐一分析,而是通过“就事论事”引入陈先生这个写信对象,统一作了评析,深入论证了“这些人”之所以值得敬佩,正是因为他们对那些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怀敬畏,才让自己的生命“清澈而崇高”这个论点。

三、实用技法

刘勰于其《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在破理。”强调了议论如同劈柴,最重要的是破开木材的纹理。其实,道理相通,析例犹如析薪,先得梳理事物的肌理,然后依照纹理运用技法展开分析论证。析例犹如一条五彩的绸带,把论据紧紧地联结在论点上,使论点和论据水融,使一篇论文逻辑严密、浑然一体。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考生常常会犯“文体不清”的错误,记叙不像记叙,议论也不深入透彻,这种“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问题,就是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由于缺少必要的分析论证,文章常常没有说服力。为此,让考生掌握一些析例方法极为必要。

1.因果析例,入木三分

所谓因果析例,就是探究某事例的深层次原因,以求发现事物的核心、本质,揭示其因果逻辑关系,使内容深刻的一种分析方法。考生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添加因果分析的议论性文字时,最好用上导引词“之所以”“是因为”等明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其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还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例如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双赢的智慧》节选:

雄鹰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那一片湛蓝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分神秘,多了一分美丽;鲤鱼摆尾洄游,穿透碧波。那一片容许了它的活跃,收留了它的灵动,因此,大海才多了一分迷人,多了一分澄澈;黄鹂枝头高唱,划破密林。那一片苍郁容纳了它的不安,守护了它的机巧,于是,森林才多了一分深邃,多了一分安适。彼此容纳,彼此和谐,这便是双赢的智慧。

考生所叙之例可谓是寥寥数语,点到为止:“雄鹰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鲤鱼摆尾洄游,穿透碧波”;“黄鹂枝头高唱,划破密林”。三个点例,三种物事,共同的原因,便是“彼此容纳,彼此和谐”;共同的结果,便是“双赢”。而针对每一个叙例,考生都进行了因果分析:因为“长空”包容了“雄鹰”的不羁,所以“雄鹰”高飞,长空多了“神秘”与“美丽”;因为“碧波”容许了“鲤鱼”的活跃,所以“鲤鱼”洄游,“碧波”多了“迷人”与“澄澈”;因为“密林”容{了“黄鹂”的不安,“守护了它的机巧”,所以“黄鹂”高唱,“密林”多了“深邃”与“安适”。整个论证结构清晰明了,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2.假设析例,力透纸背

所谓假设析例,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叙例和析例正反对照,并极具说服力的一种分析方法。考生在运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例如全国卷II高考满分作文《挫折成就璀璨人生》节选: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作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风清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考生段首即摆出分论点,可谓开门见山,紧扣题旨。总领之后,考生随之陈述了杜甫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其辉煌成就,其间融入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可以说是夹“叙”夹“议”,较为有力。但考生在正面陈述事例的基础上,说理能否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呢?之后,考生随即从事例的反面入手,以“杜甫无法正视人生痛苦”进行假设分析,从而推出杜甫不可能吟出“诗史”之作的结论。这就从反面证明了“缩小痛苦,百折不挠”对于“璀璨人生”的重要性,使说理深入透彻。

3.意义析例,振聋发聩

所谓意义析例,就是透过论据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所蕴含的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要害、危害等,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的一种分析方法。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运用意义析例是十分必要的。意义分析时可由小见大,可从效果、价值、影响等进行高度评价或揭示危害。例如全国卷II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节选: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试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

考生开篇叙述了文天祥从容就义、徐悲鸿勇于向洋学生挑战、朱自清拒绝美援、华罗庚毅然回国等四个点例,夹叙夹议,边叙边议,每列举一个事例,随即指出其行为的意义。叙完四例,考生又紧扣文章主题,以总括分析的方式,强调了“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彰显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的精神实质,凸显了“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的重大历史意义。论证有力,撼人心魄。

4.引申析例,见微知著

所谓引申析例,就是举了一个例子作为论据,论据里面存在某种苗头,就着这个苗头引申出去,设想出某种结果的一种分析方法。考生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引申析例在使用时,引申的方向可以是多面的,但一定要注意引申内容和原材料内容的关联性,不可乱引一气,违背了引申的章法。例如湖北卷高考满分作文《人生的“出”与“入”》选: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30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800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300多位时就出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几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的。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考生以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推算圆周率为例,指出其推算到了小数点后800多位,但是却在第300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导致其20多年的努力白费的事实,论证了“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观点,并从正面提出假设,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至此,叙例及析例已经可以结束,但是考生却并未就此浅尝辄止,而是由此及彼,推演到人生问题,引申出一个人做人、处事或认识社会都应“出”乎其外,审察反观,这样才会少犯错误的结论,使主题得以升华,颇具说服力。

5.评价析例,明确指向

所谓评价析例,就是在那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其主旨的事实论据后再作一简单分析,使之为论点服务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分析的作用是使论据不明确的意思更为明确,而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考生在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举了一个比较长的例子后,要考虑叙例的中心,以及叙例与观点的关系,别人的认识会不会和我不一样?或觉得这个例子跟要讲的观点关系不那么密切。这时你就得把它解说一下,或解说叙例的中心是什么,或解说叙例与观点有什么关系。例如全国卷III高考满分作文《莫为“小节”遮望眼》节选:

纠缠于“小节”,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计较得没完没了,才是真正的没有气度。我们都很熟悉《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敢于廷斥秦王,却不与廉颇争高下,遇见廉颇就引车避匿,其目的在于顾全大局。古往今来,谁不赞叹蔺相如的高风亮节?又有谁指责他“窝囊”呢?

考生于段首即亮明“纠缠于‘小节’”是“真正的没有气度”的观点。随后摆出“将相和”事例予以论证。“将相和”是一个多义史实论据,可论证“为国家要顾全大局”,也可证论证“为了团结应有所忍让”,还可论证“蔺相如虚怀若谷”等。例后评价分析,从人们赞扬蔺相如的角度,揭示出论据能证明论点的含义: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小节,不是窝囊,而是高风亮节。这样,就很好地使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而不至于产生偏离。

6.对比析例,彰显是非

所谓对比析例,就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对照而出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对比析例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正反对比析例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作进一步分析;二是只举出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例如安徽卷高考满分作文《超越人生的弯道》节选:

越王勾践被俘后,没有羞愤自杀,而是甘做吴王夫差的奴仆。表面上俯首称臣,屈膝投降,暗地里却等待时机,卷土重来,最终得以复国,成就霸业。而西楚霸王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放弃了求生的机会,拒绝渡河,自刎乌江。同样是王侯,同样是面临失败的境地,勾践选择了带着耻辱生活,在弯道的世界中找寻重生的契机。他成功了,他在弯道里找到了自我,在弯道后,迎来了另一片蓝天。而项羽没有选择弯道,他不知道“包羞忍辱是男儿”,不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他失去了重振旗鼓的机会,生命如星辰一般陨落。弯道对智者而言,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和境界。弯道超越是智者的一种必然选择。

文段将含羞忍垢、卧薪尝胆最终“成就霸业”的越王勾践与“拒绝渡河,自刎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作比照,论证了“同样是王侯”“同样是面临失败的境地”的他们,一位在弯道里找到了契机,成功突围;一位却在弯道里迷失了自我,一蹶不振。两相对比分析,谁是谁非,谁对谁错,一目了然。这种通过正反说理的议论性文字,由事例推及到观点,在举例后辅以论理,一正一反,比较阐述,言之成理,很有说服力。

7.披文析例,拓展意蕴

所谓披文析例,就是披露一段文字解释它的含义的一种分析方法。披露文字在解释含义过程当中,使得这一段话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当然解释意思本身也是在证明观点。不少考生写作文喜欢引用名言名句,但往往只是简单地引一下就完了,有时这样的效果并不好,考生可作适当分析。此外,考生在解释含义的过程中,还可以使这披露的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观点。例如北京卷高考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节选: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考生开篇引用唐代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中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既紧扣命题原材料,又增加了几许深厚的文化意味。接着,考生“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进一步拓展写作思路,扣住自己的立意进行诗意化的解读,不但诗化了文本的意境,还为即将抒写的事实论证铺垫蓄势,最终引出了“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的过渡语,而“被寂寞上了一道锁”不但回扣了诗句,且明点了主旨,令人读之颇为信服。就整个语段而言,除却诗句而外,其余文字均是对诗句的拓展性解释,让读者顿时明白考生的写作指向与立意意图。

8.点面析例,正面推理

所谓点面析例,是指以“点”上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据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出具体的论据所引发出来的“面”上的概况性的观点或者一般性的结论的一种分析方法。点面析例也可称为正面推理。事实上,任何议论文的写作都不可能列e出全部的事例,考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文章更为简洁,使论证更加全面,并能起到点面结合、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例如全国卷II高考满分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节选:

史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推荐解狐。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敌呀!”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护的好县令。又一次,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祁黄推荐了祁午,晋平公听后又很震惊,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我是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并没有考虑他是谁的儿子。”事实上,祁午正如他父亲所言,办案精细果断,政绩显著。孔子闻此曾赞叹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啊,祁黄羊两次推荐人,虽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认知、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可见,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

考生选择了大夫祁黄羊推荐仇敌解狐任南阳县县令与推荐儿子祁午做法官两个点例,表现出了其任人唯贤,不避仇不避亲的主张。这其实也是考生的主张,于是考生借机由“点”上叙例推演到“面”上议理,借助于孔子赞语“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评价,得出了“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的面上的论点。可谓是顺势而为,举重若轻,很好地凸显了文章主旨。

9.辩证析例,增强理趣

所谓辩证析例,就是用对立统一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析例方法既要分析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又要分析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其反面;既要照顾到事物内部的矛盾,也要注意到非主要的矛盾,同时,还必须注意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换。一篇好的高考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这就要求考生有清醒的头脑,不因突出自身的正确而强词夺理,不因强调重要的观点而陷于偏激,要根据对象的不同,把握说话的分寸,做到辩证行文,辩证说理。例如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切不要管中窥豹》节选: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一名著名的音乐家,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二战中,在纳粹政府的要求下,他竟然愿意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去接任音乐局局长的职位,在音乐的选择上有失偏颇。对于这样一个人,有人只关注他的音乐成就而对他那一瞬间的惶惑避而不谈;有人只是揪住这一个问题不放而忽视他在音乐上作出的贡献。诚然,这个污点是他永远都无法随意抹去的,可是我们也要看到他晚年的自省――躲在山间别墅不见外客直至终老,他在一遍遍进行着痛苦的心灵拷问。因此,我们不能管中窥豹,而应当全面地看待,去探索他那曲折的心路历程,有失足,也有奋力救赎的挣扎。这样,当我们结合他的音乐来评价他时,才显得更公正,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真实的人生才更有韵味。

文段以理查德・施特劳斯为例,具体阐述了“既不能‘只关注他的音乐成就而对他那一瞬间的惶惑避而不谈’,也不能‘只是揪住这一个问题不放而忽视他在音乐上作出的贡献’”的中心论点。论点中的两种看法其实是“局部与整体”哲学原理的具体运用。这个析例着重于永恒成就与一时人品的辩证评价,考生的分析可谓是切中肯綮,颇有思想的深度。

10.条件析例,严密逻辑

所谓条件析例,就是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条件析例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偏句提出一种真实或假设的条件,正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大部分是两句都有连词;有一些只在解释条件的那一句中用关联词。例如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有志者事竟成》节选:

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但他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留下了“卧薪尝胆”的千古美谈;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经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面对“没有数学头脑”的斥责而确立志向,虽然连初中毕业文凭都没有,但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古今名人的事例足以说明,一个人只有确立志向,并坚持不懈,至死不渝,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文段叙述了越王勾践不甘屈服,立志复仇,最终打败吴国;徐霞客立志走遍三山五岳,一直旅行到生命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华罗庚被斥责而立志,最终成为数学领域的巨人等三个事例,随之作了较为到位的条件分析,提炼出文章的论点:“一个人只有确立志向,并坚持不懈,至死不渝,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考生用“只有……才能……”的句式,恰如其分地分析了事例存在的条件,将分析引向了深入。

总之,正如宋代秦观在其《淮海集・通事说》中所说:“文以说理为上,序事为次。”高考议论文质量的高低,除了论点的正确与否、论据的典型与否而外,首要的还是要看分析是否全面、深刻、辩证。同样一个论点,所用的事例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分析深入程度不同,其质量就大不一样。鉴于此,考生们应该明白,高考议论文的叙例与析例作为事实论证的两个重要环节,如何科学而为,是摆在应试时的重要课题。俗话说,叙要精练,析要雄辩。由此可见,作为基础的叙例与作为升华的析例,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才可能相得益彰,成就高考作文中的佳作。

上一篇:素材型心理健康教育课几点思考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