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心育创新探索

时间:2022-08-27 02:29:43

基于信息技术的心育创新探索

〔摘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浪潮下,微课由于能够支持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文化的变革,受到众多学科教学的青睐。浙江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微课大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心育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研究根据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从心理微课的类型、评价标准和活动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鼓励更多心理教师参与到微课创作和心育创新的活动中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微课;信息技术;比赛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24-03

2017年1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浙江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小学心理微课大赛活动。在5月举办的心理微课成果推广会上,部分地市心理教研员与百余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汇聚一堂,就心理微课的现状与发展开展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笔者比赛前对教师微课制作开展了培训,且参加了大赛作品评审,并在最后的成果推广会上对部分作品进行了点评,对此次心理微课大赛有所感悟,现进行论述与同行交流。

一、心理微课的类型

开展微课评比,首先要解决的是何为微课的问题。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1]和微课[2]的特点,我们认为心理微课需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微课具有明确而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具有聚焦性;第二,作品短小精悍,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便于碎片化和组合式学习;第三,作品可以镶嵌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或使用者反复观看,自定步调学习。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从收到的1050部参赛作品中筛选出886部入围作品,其中164部作品因不符合上述心理微课特征而被淘汰。

我们对入围作品进行分析,将心理微课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是要点呈现类。这类微课主要采用短片、图片和文字等表现形式,运用录屏软件和电子白板技术,通过颜色、字体和动态图文等可视化提示的方法,突出问题解决的关键信息,教师多以画外音形式参与其中,如嘉兴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如何毁掉你的孩子”。

第二是人物讲解类。这类微课以教师、家长或某个卡通形象为核心,贯穿问题解决过程,多运用视频画中画的技术,串联展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要点的学习资源,如衢州市工程技g学校余老师的“刻板效应”。

第三是课堂展示类。这类微课以课堂教学为场景,将某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现场讲授截取下来,供大家学习使用,如海宁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让智慧照亮梦想”。

第四是剧情叙事类。这类微课有人物、场景与情节,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融入相对完整的故事中,类似于微电影和心理剧的结合,在剧情的发展中引发学习者的共鸣与成长,如绍兴市某中心小学一位老师的“嗨,特别的你”。

二、心理微课的评价标准

此次比赛设有大众评审环节,700余部作品,大众投票超过1000次。我们首先随机对参加投票的教师进行调查,然后再进行专家评价,最终确立3个一级评价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在886部入围作品中,评选出717部获奖作品。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中小学心理教师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心理微课的科学性。很多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不符合科学的解释和解决办法,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单一原因的决定性和特定方法的成效性。因此心理微课的呈现要特别注意心理主题出现的情境与背景,强调解决办法的针对性和使用条件。

微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技术手段运用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微课教学的效果。而且在利用微课时,声音成为教师与学生最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为此我们从语言和技术两个方面,强调心理微课的规范性。很多教师表示,需要花一定时间用于微课的修改和编辑,以保证声音、文字、图片和视频使用的规范性,这种后期操作更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性水平。

我们将微课看作一种学习资源,一方面便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镶嵌使用,另一方面便于学生进行自定步调学习,为此微课使用者的体验就非常关键。心理微课的体验性表现为使用者的便利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这种强调体验性的评价标准将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

三、心理微课的特点

此次心理微课大赛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众多作品在主题选择和内容设计上都显现出值得关注的特点。

首先,心理微课主题涵盖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突出的问题。此次微课参赛教师包括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幼儿园主要集中在亲子关系、情绪调节等主题,小学主要集中在情绪管理、习惯养成、预防欺凌与害等主题,初中主要集中在压力调适、人际关系、网络和手机成瘾等主题,高中(职高)则主要集中在时间管理、生涯规划、自我概念等主题。这些主题反映了教师心目中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

其次,心理微课的内容设计体现了问题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家长通常会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通过授予知识应对解决。此次心理微课轻解释重解决,将更多时间留给问题解决的方法学习和变式练习。比如舟山市某中心学校一位老师的“亲子沟通六大招”和宁波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时间管理之四象限法”。这种问题解决导向的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了心育微课反复学习和助人自助的特点。

再次,在各类心理微课中,要点呈现与人物讲解与其他学科微课有较多相似处,而剧情叙事类微课是心理微课较为独特的形式,为其他学科所少见。教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融合了心理剧的要素和特点,采用故事剧情的形式论述心理主题,运用镜头语言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把握心理主题形成的历史性和系统性,并通过语言、行为、景物等隐喻手法,展示心理主题变化历程,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点。比如宁波市某中学一位老师的“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借鉴了大量微电影的拍摄手法,主人公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心理共鸣,在艺术欣赏的共情作用下,起到了心理疗愈的效果。

心理健康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发自内心的需求,这种需求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层次。以心理微课为核心的学习资源,允许学习者按照自身需求特点和时间安排,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学习,最终承担起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责任。广大心理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3],不断开发出适合学习者发展特点的心理微课,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做出有益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晶,徐莉亚.论活动课“以辅导需”的三项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4):24―25.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赵晶.走向领导者――心理教师角色的转变历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1):13―15.

上一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 下一篇:铸炼语言 释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