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型事业单位应如何应对转企

时间:2022-08-12 01:10:19

经营型事业单位应如何应对转企

【摘 要】近几年,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一些经营型的事业单位的政策有所调整,在一些省份试点对经营情况较好的事业单位要求其企业化,这些原来的事业单位该如何应对呢?这篇文章认为转企事业单位应该从培养核心竞争力、培养人员素质、制定合适的企业发展策略及解决资金来源四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是做到了这几点,就可以转型成一个成功的企业。

【关键词】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核心竞争力;人员素质;发展策略;资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经济在高速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整。近几年,在一些省份,对一些经营情况较好的事业单位,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其企业化,对于这个变化,这些事业单位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事业单位应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象一个人要成功首先必须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干适合自己的事情,这样才可能取得成功一样,一个事业单位要转企成功,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企业,了解自己的物质资源、人员资源、生产能力和潜力等各方面的情况,只有对自己的单位有清楚的了解,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培养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转企成功。

说到核心竞争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这一名词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Hamel和Prahalad 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企业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大环境中求得生存。举个例子,格力为什么能在这个空调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打败众多品牌,称霸空调行业这么多年,主要是因为它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这种技术是其它的空调生产企业所没有也模仿不了的,“格力,掌握核心科技”这是它们的口号,也是它们的写照,正是由于拥有了这种核心竞争力,格力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最终取得了成功。

培养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自已的核心技术,且要具有不断开发、创新新技术的能力。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一个企业在这个竞争市场中立足的首要条件。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一个企业要是没有自已独特的技术,不管什么都是仿照别的企业的,那么它在这个市场中就会只是昙花一现,在中国,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而开发和创新新技术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的法宝。一般来讲,每个企业都有自已的专业技术,所以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如何对已有的技术进行创新,发扬光大了。这是因为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各种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一个企业对于这种变化的需求视而不见,不去主动的开发新的技术来迎合这一变化的话,就会被自然的淘汰,只有适应这一需求去开创新技术,这个企业才可能发展壮大。

第二、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加强人员素质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培养销售部门人员对市场的反映能力。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由于单位性质的关系,所有的生产基本上都是政府下生产任务,企业根据任务来生产产品,而现在不同了,衡量一个企业的好坏,不再以单一的解决了多少人员的就业问题,而是它一年产生了多少利润,所以转企后单位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需求量来制定生产什么产品及产品数量,然后制定生产规模,这就要求销售部门的人员应对市场有一定的敏感性,培养他们对市场及时正确反映的能力,使生产的产品种类及数量符合市场的需求。(2)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才能。转企后单位的性质变了,以前的管理方法也应随之有所调整,而这就要求单位要对其管理部门的职工进行培训,使他们真正了解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不同之处,更新自己的管理理论,并将新的管理理论用于实践,制定出与自己单位相适应的管理方法。(3)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要让所有员工都认识到以前靠国家拨款的时代结束了,企业要靠自己销售产品取得的收入来购买原材料和支付职工工资等所有开支,使他们认识到单位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每个员工都是这个企业的一分子,都是企业的主人,这不仅是一句话,而是要切切实实的让职工认识到,并把自己当做企业的主人,使企业所有的成员都来关心、参与、支持企业的发展,为单位的发展壮大出主意、想办法,承担起主人的角色。(4)培养职工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要生产出质量好、不断创新的产品,而一个企业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不能依附于别的企业,否则会受制于人,也最终会在市场上无立足之地。所以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5)加强职工专业方面的培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职工必须由传统的简单操作的劳动密集型向现代企业所要求的知识型技能性转变,因为生产设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不断的提高,而科技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的更新职工的特别是技术人员在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生产出市场需要的质量上乘的产品,才能真正的为单位创造利益,为国家创造财富。

第三、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一个企业是“先做强再做大”,还是“先做大再做强”呢?这是一个企业界常常争论的问题。我们知道一个企业要成功,首先要有真正的自己的产品,但这不够,它必须还要具有不断的对其进行开发创新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有不断发扬光大的能力,要具有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使自己在这一领域强大起来。郎咸平先生曾表示,中国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抛弃“做大做强”的观念,而专注于从点滴做起。也就是说要利用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及时淘汰不适销的产品、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使自已逐渐强大起来,在积累到有足够的人力、物质资源后,再考虑进军新领域,使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元化,当然不是盲目多元化,要有主打产品,然后以它为中心,考虑生产与之相关联的产品,这样生产设备等各方面不要求有大的变更,这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既节约了资源,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又可以避免生产单一产品带来的市场风险。而在我国,有许多企业在还没有站稳之前,盲目扩张,进军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只追求“大”,使得一些企业在开始经营情况非常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盲目扩张使得生产资金短缺,最后导致破产。

第四、解决资金问题。企业要发展,资金是首要问题,而对于将要转企的事业单位来说,这是最大的难题,因为以前不必费心去找资金,所有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而转为企业后,就要依靠自己去寻找资金来源,这就要求企业要广开财路。企业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获得发展资金:(1)经营收入分配后的盈余。企业的经营收入扣除所有的采购、人员成本及税后一般会有盈余,否则企业就会亏损,长期亏损会导致企业最终破产,而这部分盈余我们可以拿出一部分作为企业的发展资金;(2)争取国家基金。近几年国家为了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基金,事业单位可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好的项目来争取国家的支持;(3)与银行或其他公司合作。一般来说企业的盈余资金不是很大,国家的投资也很有限,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去寻找新的资金渠道,企业可以将好的项目与一些实力较雄厚的公司进行合作,争取得到他们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也可以将好的项目介绍给银行,争取到贷款,但在这之前必须先评估一下项目的收益率是否大于贷款利息率,若大于则可进行,否则就不宜贷款。

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这是许多事业单位所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只要各事业单位认真从以上这几方面着手,并努力做好了这几个方面工作,那么这些以前的事业单位将会成功转型,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中会赢得一席之地。 [科]

上一篇:城市建设与城市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下一篇:浅淡施工质量管理的若干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