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时间:2022-08-11 10:12:42

简析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内容摘要:杜甫作为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环境和情感上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被后世誉为“诗史”。杜甫在社会环境的现实主义描写中运用了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在情感方面的现实主义运用上,既有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又有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杜甫 诗歌 现实主义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达到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顶峰。杜甫的诗歌有着大量社会现实描写,忧国忧民的情感,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抱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被誉为“诗史”。本文着重对杜甫诗内容中社会生活的描写和诗人个人情感思想表达两方面来探讨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征。

一.诗歌中对人民生活面貌和历史事件的描写

杜甫的诗歌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侧面描绘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动荡。其中现实描写的代表诗歌:“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写下了是人在骊山的经历和感想,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剥削百姓,和百姓艰难求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与无奈。在另一篇代表作《兵车行》中战乱给人民的重创则描写的更加具体。通过对单个个体的描写的将征兵和战争描写的深刻而写实。“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爹娘妻子孩子送别参军的战士,牵着士兵的衣服顿脚痛哭,哭声直上云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而对出征战士们的描写则是:年少离家,等到白发苍苍时,依然要驻守边疆,无法归家。短短几句诗词通过对普通百姓个体的描写,真实的展现了战争动乱的影响和百姓当时的生活处境。

同时,杜甫诗歌描写的社会生活面貌不仅局限于家国破败,战乱饥荒,也有温情美好的回忆和人民对生活的热忱和希望。以杜甫描写自己经历的《羌村三首》为例, 描写的是自己归家后,妻儿喜极而泣,“邻人满墙头”邻居们对他的归来表示祝福。“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战争还没有结束,所有的成年壮丁都参战离乡,但是百姓依然对社会未来寄以希望,带着酒来慰问归家的杜甫,以善意和希望回报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

在杜甫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中,既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宏观角度的描写朝廷和人民的状况,也有以微观角度对普通百姓的描写。两者相互补充为我们在现当时真实的生活环境。杜甫在微观角度描写社会时,角度独特新颖,给人以很强的代入感。我问可以从“三吏”“三别”的不同的主人公老妪、新妇和老兵的不同角色和角度,来更真切个感受杜甫诗中的现实主义。

二.诗歌中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

现实主义不仅是表现在忠于现实生活的描写,更表现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想。杜甫在他的诗歌中展现特他关心百姓的情怀,收复故土的政治抱负还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首先,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带着“庶往共饥渴”的情怀和抱负赶到奉先县,却经受了“幼子饿已卒”的打击,杜甫老年丧子,万分悲痛。杜甫由自己的丧子之痛,想到百姓们每天也在遭受与他相似的苦楚。诗歌中杜甫的情感能由己及人,共情到天下百姓身上,心系天下百姓。由此可见诗人的胸襟和情怀。杜甫在描写自己个人的情感时,笔触细腻生动。我们既可以看到“一洗苍生忧”的雄心壮志和政治抱负,也可看到“相对如梦寐”在经过战乱归家后的惊疑,也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喜欣慰。这都是杜甫对个人生活的不同阶段思想的描写,细致入微,真实的展现了诗人的现实主义思想。

思想感情上的现实主义的表达,不仅仅是诗人对自己思想的真实细致的描写,还有诗人将情与景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更好更直观的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以《春望》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花、鸟引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触景生情,使得作者的情感跟加真实、动人。在另外诗中我们也能发现此类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恶竹应须斩万杆”表现了诗人对丑陋食物厌恶和对黑暗恶势力不屈服,抗争到底的态度。

杜甫在情感表达上所展示的现实主义特征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思想的深刻解剖和描写。另一方面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更加直观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与现实情境相连,也让作者的情感表达更有情境感,加强诗歌现实主义的情感表达。

三.总结

杜甫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他在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方面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影响。研究杜甫诗歌中的现代主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分析杜甫诗中的情怀和思想。杜甫在社会环境的现实主义描写中运用了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既有悲壮艰辛的战场描写,又有不失温情的情怀与希望;在情感方面的现实主义运用上,既有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又有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正是在环境和情感上运用的这些F实主义手法和特征,杜甫诗歌具备了“史”的特点,被后世誉为“诗史”,成为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参考文献

1.《杜甫评传》莫砺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唐诗风貌》余恕诚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2版。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

上一篇:基于关联理论的微博网红语段幽默效果模式解读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专业课学习兴趣度的关联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