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课后再研究”成为空话

时间:2022-08-11 09:31:30

不让“课后再研究”成为空话

【案例描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第一节“空气”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是探究“氧气在空气中占有多大的体积比例”,并花去课堂时间约35分钟,所以留给“空气中还有什么成分及作用”的教学时间不够了,当时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你知道空气中还有什么吗?你能说出验证某一种物质的存在方法吗? (学生似乎没有把握,不敢举手,此时下课铃声响了)

师:那么这个问题同学们带回去“课后再研究”,请小组合作研究,有要帮忙请与我联系……

课毕,我以为此老师的“课后再研究”肯定是一句空话,一个忽悠。但接着听了第二节课才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

第二课时

师:验证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存在,你想到什么方法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呢?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表现与上一节课截然不同,可见学生回家的确有研究了)

生:我们小组先查阅了相关资料,研究出方案,后来还找老师来帮忙并做了实验。(学生很自信很流利地介绍了实验过程:①取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②往水里注入空气;③通气10分钟后;④通气20分钟后……)

师:对,利用澄清的石灰水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那么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有二氧化碳吗?怎么证明?(老师利用了学生的实验结论作拓展教学)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很快出现了溶液由澄清变浑浊的现象,教室一片欢声。

师:比较这两个实验你们还有什么困惑?

生:为什么要通空气需要20分钟才出现浑浊,而吹气那么快呢?……(通过两个实验对比生成新知识)

生: 介绍自己的研究实验:取适量的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露置于空气中,过了一个小时,白色的变成了蓝色的固体。

师:他们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空气中含有水。

师:总结,他们研究科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受到表扬的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微笑)

【分析与思考】

新课程课堂提倡学生将课内生成问题带出课堂,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所以教学中用“课后再研究”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很是在理。案例中的老师认真地去对待每一次的“课后再研究”,虽然占去了他的部分课余时间,但他不正享受着课堂的快乐和教学的幸福感吗?

1.态度重视,不忘育人是根本

教师是学生诚信的典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与和学生约定的事要付诸行动,不能给学生留下“老师说话不算数” 的印象和口实。在教学中如果让“课后再研究”的语言常常不督促、不践行,沦为一句空话,那么会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个“言而无信”“嘴上说说而已”的人。案例中的老师我想他在学生的心中是高大的,在这节课中他从课内布置任务到课外指导研究,又到课内组织交流研究结果的的做法,践行了“课外再研究”的语言。长此以往,这种“言既出,行必果”地形象肯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很好的作用。

2.教师指导,促进自主学习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要探究“空气中还含有什么物质并想办法验证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存在”是有困难的,这是因为在学习该课时,学生其化学知识知之有限,探究基础单薄。如果此时教师也“放羊”式的放手不管,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储备知识,导致探究受阻,这时老师的介入指导正起到了排障引路作用。案例中老师的一句话“请四人一小组一起讨论,有需要教师帮忙的请与老师联系”,正给学生寻求老师帮忙埋下了伏笔。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授人以鱼”, 更要“授人以渔”。对于课外研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要借助文本资料、现代网络,手头工具、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案例中,学生能利用查阅资料、询问、讨论或实验探究等各种科学手段,使“如何验证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是老师从中适当指导积累的结果。

3.整合课内外,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让所有探究活动都安排在课堂进行,那必然会导致重难点不突出、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后果,就如案例中“用磷燃烧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是课中重点探究,用时40分钟,而“检验空气中水、二氧化碳的存在”的实验不放在课内做详尽探究,显然主次分明。但探究性学习又是学习科学知识所提倡的,我们不能因为以时空有限而懈怠探究学习。那么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课外研究成果,再生成新的知识正是我们有效教学的追求。在本案例中,教师拍摄并记录了在学生“课后研究”的过程,并制成幻灯的形式予以展示与汇报。由于课件中的人和事学生熟悉,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尽管没有全部地学生都参与“验证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存在”实验,但是通过两小组同学的课后努力所提供的鲜活探究学习材料,却是所有的学生参与了思考,从而又生成了第二课时中“白色的硫酸铜粉末能检验水的存在,澄清的石灰水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的新问题“为什么要通空气需要20分钟才出现浑浊,而吹气会那么快呢”,水到渠成。与此同时,让学生介绍实验时,学生能“很自信、流利地介绍起实验过程”,这正是我们课堂中稀少的“生存教育”,信心培养。

4.适当评价,保证探究欲望

4.1激励评价。作为学生,他们感到最幸福、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如案例中老师对由“阅读课外书”获知空气中的成分的学生和两小组学生的肯定和赞赏,都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为小组创造了一个被人赏析的机会和成功的氛围,我们可以试想他们的心情是兴奋的,他们对下次的课外探究必然是充满着期望的。

4.2 多元评价。在评价中,不光是教师单方面的赏识和激励,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本案例中老师及时地拍摄、记录、展示学生“课外研究”的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放手让学生讲解或示范操作、生生评价――引导全班同学共同验证、师生评价,不仅让做实验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了成功的快乐(自信、流利的介绍就是内心快乐的外显表现),同时又使个体的发现成为群体共享的资源,促进个体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让其他学生感受到集体所带来的好处(“教室一片欢声”正是评价他人所带来的愉悦)。这样的评价能有效地唤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后研究”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对于“生成”,我们不能因为时间关系或事发突然,就用“课后再研究”来做“挡箭牌”,而是应该考虑如何让“课后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怎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一篇:巧借橡皮实验 突破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