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河滩地变成绿菜园

时间:2022-08-11 08:51:36

变废为宝,河滩地变成绿菜园

走在巴中市恩阳区石城乡清州村的小河边上,一排排整齐洁白的塑料大棚、一片片绿色的蔬菜映入眼帘,已经平整好的土地里,穿插着农户们忙碌的身影。这里即是山水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据悉,2016年合作社榈钡卦诖宋窆さ睦习傩罩苯釉鍪战咏100万元。

1 立足区域优势,落实长远规划

4年来,合作社以石城乡清州村为中心,通过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等生态农业为基础,建立了集种、养、旅、休、观为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区域2 00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未来,合作社还计划投资3 700万元,5年内流转耕地达134 hm2以上,达到国家级专业合作社标准。

2 部门技术扶持,突出提质扩面

合作社理事长张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娃,对蔬菜种植技术一窍不通的他最初没少吃亏,他感慨地说:“哎,2015年因为不知道辣椒的生长习性,只能眼睁睁地看着10 hm2辣椒烂在地里。”最后,他们向恩阳区农林局寻求技术指导,得知张泉蔬菜种植基地遇到的难题后,恩阳区农林局立即组织园艺专家组5人前往实地调查,给予蔬菜种植技术指导。经过几天的检查,专家组开出了“药方”:丝瓜、冬瓜等藤蔓蔬菜要搭架;秋葵、辣椒等高秆蔬菜要培土垒基……张泉说:“有了技术上的指导,蔬菜质量得到了改善,种植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基地很快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此外,合作社还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加大基地传统耕种向现代化机械转型升级和科技投入力度,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内抓管理、外拓市场、发展基地,大力推广农机使用,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种、销一体化。

3 注重示范引领,增加效益目的

合作社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带头人作用,理事长和各成员不离田间地头,克服各种困难,使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并聘请绵阳高级农艺师朱国忠为合作社长期技术顾问。2016年合作社积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推行标准化操作,种植蔬菜品种20多个,全年总产量达到1 000 t,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纯收入100万元。

合作社通过分选蔬菜,保证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价格。已与百姓、北山、云风等10家超市,签订了订单合同,建立了农超有效对接、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初步打造了巴中的绿色蔬菜品牌。在巴中蔬菜集散批发市场建立多个销售点,采取先批发后零售的办法,定点销售合作社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增加合作社收入。

4 加强技术培训,增加科技投入

根据清州村土地实际情况初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并计划在合作社成功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后,大力推广,使农民与科技“零接触”。

为提高无公害蔬菜的附加值,2016年恩阳区农林局又牵头西华大学和山水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研制生物菌肥,用于改良土壤,提高蔬菜抗病性。2016年,在恩阳区农林局的建议下,张泉的蔬菜种植基地正在尝试无土栽培韭菜模式,一旦试验成功,即可实现批量生产。

此外,合作社实行标准化育苗、专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如利用钢架大棚,结合三膜覆盖、营养钵或穴盘育苗等技术。同时,科学优化空间品种布局、选定合适茬口,调优移栽时节,使土地利用率最大化;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量,增加产值。

合作社积极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免费给周边种植蔬菜的农户培训、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10余条,并提供优质蔬菜种苗。合作社回收种植的蔬菜,实行优购包销;并吸收周边空闲农民进入合作社务工,为农民直接创收。

5 采取多种模式,带领农户致富

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园区利润二次返利”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纽带,切实保障农民收益,合作社与农民融合发展,助农增收,保障种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过核心区示范,推动恩阳区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核心区示范,合作社提供无偿技术支持,按照“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销售)、“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的方式,有力保障农户种植收益。

6 满怀信心大胆干,转型成功新农人

干事创业,事在人为……张泉将满怀信心扩大种植规模,准备利用河边发展雷竹40 hm2、莲藕

20 hm2,同时发展鸡、鸭、山羊等养殖业,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致富。

人人羡慕的城市人,来到农村开始了他的创业路,3年来昔日的沙滩地,如今变成了绿油油的菜园子,他成功了,来到农村也能够实现致富惠及乡邻的梦想。

也正是像张泉这些领头雁回归农村创业兴业,才带动了更多父老乡亲脱贫致富。“我坚信,人只要敢干、肯干、努力干,就一定会成功的。”张泉如是说。

上一篇:高山蔬菜之巅,农人致富之梦 下一篇:高考写人记叙文写作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