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皇家园林山水风格的变迁

时间:2022-08-11 07:30:43

浅析中国皇家园林山水风格的变迁

[摘要]文章分四个阶段阐述了中国皇家园林山水风格从写实到写意的变迁及其原因,通过对山水风格演变的总结,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皇家园林风格及园林观的变化。

[关键词]皇家园林;叠山;理水;山水风格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36-02

一、序言

中国皇家园林是典型的山水园风格,叠山、理水一直是造园的主要手法。历代造园都以山水为骨架,以追求山林意境为目标,所以山水与皇家园林的建造息息相关。山水不仅是观赏的对象,同时是引导、分隔、围合园林空间的重要元素,是皇家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皇家园林山水风格的变迁

(一)秦汉时期——萌芽阶段

秦汉是真正意义上皇家园林的开端,也是是皇家园林山水的萌芽阶段。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大帝国,开始以空前的规模修建离宫别馆,在秦代短短12年间建置的离宫就有五、六百处,秦始皇晚期未完成的阿房宫所建成部分的规模也是相当可观的。宫苑巨大的平面象征着帝国辽阔的版图和囊括四海的气度,展现了皇家的气魄。这一时期的宫苑是散布于自然山水中的,虽不能确认是否有人工堆造的山石湖泊,但可以知道的是,这一时期的园林山水规模极大,主要的景观营造手法是将大型的自然山水和人工建筑景观相融合。

不同于秦代宫苑的散点分布,汉代开始将人工山水纳入宫苑范围内,让山水成为宫苑的一部分,用以修饰装点空间,汉代已出现了规模巨大的人工土山和假山洞窟。与秦代相比,汉代不再是被动的状态,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自然山水的束缚。西汉园林叠山的“一池三山”(图1)的布局和土筑山、错石驳岸、曲水、激水、沙洲等土石造景手法在中国叠山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但是,西汉宫苑仍然处在“台苑”式园林,模仿的是神话仙境。直到东汉,才开始模拟自然真山。人们从崇敬自然向认识自然转变。写实手法和自然主义手法逐渐形成。

(二)魏晋时期——奠基阶段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更迭十分频繁的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但也正因为如此,精神自由,思想解放,加之山水诗画对园林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园林艺术有了长足性的发展。皇权更迭频繁创造了更多建造皇家园林的机会,同时也使得皇家园林的规模逐渐减小。

写实手法在魏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写意手法开始萌芽,魏晋南北朝的许多皇家园林,一改早期皇家园林的富丽宏大的风格,转而追求一种小巧精致,富于自然气息的园林风格。再也不是简单地纯模仿自然山水,而是对自然进行精炼的概括和总结后,将山水的特征浓缩集中表现出来,并且形式丰富多样。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开始融入其中。但这一时期的山水仍保持了自然野趣的特征,诸如“妙极山水,多聚泉石”,“聚石引水,有若自然”等等文字表达,都在强调叠山理水的自然朴野和写意概括的特征。魏晋时期在叠山、理水的技术和艺术等方面都比秦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秦汉涵括四海的山水格局开始向“壶中山水”的格局转变。人们从认识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奠定了中国皇家园林写意山水风格的基础。

(三)唐宋元明时期——蓬勃发展阶段

魏晋以后,山水风格从写实向写意过渡已是坚定不移的趋势。在唐宋元明四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趋向完善和成熟。

唐朝全面继承发展了魏晋的成就,并且将叠山理水在理论层面上加以概括研究,开始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和模式,写意风格变得更加清晰明确。

宋代是中国皇家园林史上的造园高潮,尤其是北宋艮岳(图2),是中国园林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虽然建成后四年就毁于战火,但它对后世的造园具有长久深远的影响。艮岳总体的山水布局形式是“冈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熟,左山而右水,沿溪而旁陇,连绵而弥满,吞山怀古(赵佶《艮岳记》)”。艮岳山水布局合理,体量适中,大小不一,造型变化丰富,近可游、远可观,符合中国传统山水画论和构图布局形式。建筑布局以人工山水为骨架,建筑散落于其中,自然气息较浓。艮岳在面积很小范围内,就汇集了“东南万里,天台、雁荡、庐阜、凤凰之奇伟,三川、三峡、云梦之旷荡”等极为丰富的自然山水意象,趣味性、写意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较唐代都有很大的提高。

元代皇城内苑是以太液池(今之北海)为中心,围绕太液池形成大内、隆福、兴圣等宫殿建筑群。其御苑园林主要有厚载门之北的北御苑,隆福宫以西的西苑和琼岛太液三处。隆福宫西御苑中的兔儿山与琼华岛东西相望,这两座山均由人工堆叠而成,是元代宫苑奇石的主要聚集地,山上的奇石是北宋艮岳遗留而来。琼华岛上的温泉浴室和亭台大多与假山设计相联系,形成洞室相连,多洞串联的温泉浴室结构,形式多样,离奇曲折,这种洞窟风格是元代叠山区别于前代的重要特点。琼华岛的理水用人工水机汲水至山顶,形成的人工瀑布景观:汲水至山顶后,由水池,溪涧,伏流等一系明、暗水系运水,环绕于殿阁之前,形成一系列的龙喷水景观,最后由东向西注入太液池,比北宋艮岳用水柜蓄水的瀑布景观更为精妙。兔儿山还有用暗管伏流汇水至殿前,形成流觞曲水的景致。可以说元代皇家园林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艮岳的山水风格和叠山理水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风格和技术日益精妙机巧,渐渐有了巧夺天工的趋势,整体风格上也更趋于细致华丽,进一步突出了皇家园林的气派。不同之处在于琼岛和兔儿山叠山布局则是传统的对称形式(不是艮岳的散落布局)。这两座山上的奇石也被用于明清宫苑中,在材料上对后世叠山风格有根本性的影响。

明初朱元璋认为元朝过于奢华铺张,导致覆灭,因此提出“量为修葺而不加侈”的思想而且战乱甫定,经济有待复苏,造园活动基本上处于迟滞的停顿状态。明成祖即位后,自南京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了新的都城。明朝的宫苑是在元朝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元朝洞窟风格的叠山在明代得到进一步深化,这种叠山形式不遗余力地追求湖石累缀的工巧之美,那种专肆人工,累缀奇石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但在皇家园林中却也颇受推崇。如万历十一年(1583年),废观花殿改筑太湖石假山,山上怪石嶙峋,奇石累累,变换百出。

至此,中国皇家园林从写实风格已完全过渡为写意山水风格,写意山水风格得到了高度发展,甚至有些过度而偏离了方向,但在山水的材料、搭配、结构、布局等方面都已有了较深的造诣。

(四)清朝时期——成熟阶段

明末清初的计成、张南垣和李渔三位造园家均提出过自然主义叠山的观点,强调以土代石、以雅代俗、以自然意境代人工机巧,力图恢复宋代以来朴素自然的土石叠山风格。其中尤以张南垣为代表的“平冈小阪,大山一角”风格最具有代表性,写山水一角,以一斑而窥全豹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这一风格通过张南垣后人传入北方宫苑,逐步发展成为清代皇家叠山的主导性风格。这是对明末叠山过于奇幻炫耀、揉捏造作的一种纠正,是中国山水写意园林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历史的反思,是写意山水成熟的里程碑。但这一时期并不是所有园林都是自然主义风格,仍然存在纯石累加风格以及其他风格的园林,多种形式园林的共同存在和发展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写意山水园林的成熟。

康熙对这种自然主义颇为欣赏,康熙年间几乎所有的重大工程都由张南垣的儿子张然主持叠山,由此张南垣自然主义叠山对清朝前期宫苑叠山的整体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

乾隆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库最充盈,财力最丰厚,国力最雄厚的时代。中国写意山水园林在乾隆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达到了最高峰。乾隆时期长达四十年的造园实践成就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叠山理水。乾隆时期的造园已形成了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的流通和配置都达到了较高的管理水准,也大大提高了造园的效率。乾隆时期兴建的山水园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巨大。同时,在几乎所有的营造活动中,都遵循质朴自然的审美原则,这是一种将人工山水融入自然山水的全新的园林山水观。乾隆时代扩建的承德避暑山庄(图3、4)把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等各种风景荟萃于一园,将人工园林直接伸展到自然荒野和崇山峻岭之中,形成了盛世造园特有的雄浑磅礴、自然天成的艺术魅力。这种做法,是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中前所未有的。

三、结论

中国皇家园林完成了从写实到写意的完美转变,虽然有方向略有偏离的阶段,但最终得到纠正并在正确的轨道上达到一个又一个高峰。写意山水园林的成熟不仅仅是在技巧、方法、形式上的成熟,同时也是园林观和审美观上的成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成熟。在这之中体现的发展与批判的理性思想是皇家园林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王劲韬.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

[3]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仇莉明.清皇家园林植物景观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5]袁媛,刘西,中国皇家园林的演变[J],山西建筑,2008,34(33).

[6]陈宏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建园意旨初探[J],九江学院学报,2006(1).

上一篇:浅议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伦理思考 下一篇:由国策看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