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体育课学习“惰性”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11 07:12:16

高中生体育课学习“惰性”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座谈法及归纳提炼法等对高中生体育课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惰性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从教与学两个层面对学生学习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认为产生学习惰性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笔者据此提出了兴趣引导法、教法优化法、学习评价多维法等遏制学习惰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课;学习惰性;现状;策略

一、问题提出

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惰比较严重,这不仅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完成,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在与本校教师及外校体育教师的交流中,我发现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过。这说明,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惰性”行为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并非个例,所以对其开展研究是一件非常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选择为我所在学校的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共300人,体育教师5人。

2.研究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性质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座谈法、数理统计法与归纳提炼法等。

三、结果与分析

1.惰性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1)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不能多向互动

通过问卷及师生座谈,我认为,造成课堂上学生惰性的原因之一是师生的教与学行为上缺少互动,即不能多向性互动。在300名学生的调查中,有69.4%的学生认为教师命令式授课很难接受且易产生逆反心理。换句话说,在我们的体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主要表现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一问一答、讲与听、示范与模仿上。师生真正的对话、沟通与合作欠缺,学习的过程有时没有师生思维的交流,教师讲的、要求的,不能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或学生只出汗不动脑,不能引起思维的碰撞,缺乏师生共同构建的过程,造成思维的浪费。我认为,这是由于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规律引起的,因为,这时期的他们需要自由且处于叛逆期。

(2)教师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不当

问卷调查显示,有45.3%的学生喜欢自主式学习法,对于教师的集体练习法等表示出了强烈的反感。同时,对于体育教师课堂上的批评和责骂甚至体罚等表示出了伤心与反对。他们希望体育教师能多利用游戏法、比赛法等激发他们的上课积极性。我认为,这些问题不仅能从学生问卷中看出,教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观察中也深有体会。归其原因,还是我们自身没有加强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整合,没有认真地分析学生、教学内容间的关系,没有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出现的不积极学习,不信任教师,与教师对立、敌视等态度等也属正常。

(3)参与过程中学生愿望得不到满足

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对于“课上你是否得到了需要的满足”一项,有89.7%的学生认为没有。这么高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对此,我们应该深思。我们辛辛苦苦地备课、组织教学,换来的却是缺少学生的认同。可是,在冷静之后,我们还要进行反思。例如,我们的教学内容选择依据是什么,是从学生心理需要角度去选择的吗?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是监督者还是协助者呢?这些问题一旦解决,我想上面的数据会大大下降。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各项目的教学存在兴趣上的差异和不同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

(4)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够准确

在问卷中,学生对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一项也出现了很高的意见。他们认为有些要求无法完成,一刀切的教学目标不适合他们。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同时,我也认为,在教学中如果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就会直接导致那些能力差的学生丧失信心;而如果将目标定得过低,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又得不到满足。因此,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就是遏制学生惰性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之一。

(5)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

在教师的座谈中,有些教师认为造成学生惰性现象的原因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机能、运动能力等各种差异,会出现以下情况:运动能力强的总有表现机会,课堂上很活跃,精神状态好;运动能力差的学生做很多动作都难以完成,他们往往把上体育课当成一种负担,常常表现出焦急、恐惧、自信心不足,进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不上课。以上这些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了体育课堂上学生的惰性心理及行为。

2.遏制与扭转惰性的策略

(1)通过学习氛围构建与净化,从心理角度遏制惰性

“教学就是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我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仅是个体,其在课堂中已经成为一种整体。而这种整体的好与坏共同构建的氛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根据心理需要理论,每一个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程度上的需要,在这个学校环境中其被尊重是第一位的。当然,还有更高一级的需要要得到满足。为此,我们要对氛围加以重视,对其构建和净化要给以积极的专研。在其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地去接触学生,了解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掌握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等。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对其有针对性地分析与比较,力争做到心中有数,在构建氛围的过程中可以因人而异地加以引导。但是,对于那些性格上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与帮助,通过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之所以对和谐气氛要重视,是因为其能够令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促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学会新技能。事实也证明了,在一个气氛沉闷的学习环境中,师生间的关系容易形成隔阂,久而久之,学生心理的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不均衡性,而这种不均衡性就直接导致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当然,我们所说的和谐气氛也不是强调需要上课的严肃性特征,我们主张的是二者有机结合,使其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2)通过教学方法优化与整合,从兴趣角度遏制惰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是体育教学的根本。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良好方式,兴趣来源于喜好的情绪,而情绪则是兴趣的直观反映。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方法。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产生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无比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总之,激发学生在体育课运动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以学生发展为基本中心,增强教师的教学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即使相对单调枯燥乏味的内容也会变得丰富多彩。

对于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来说,有效的方法最为关键。同时,遏制学生课堂上的惰性心理及行为也是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体育教学当中有很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依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进行,因此,对于其优化和整合也是同样道理。在众多的体育教学方法中,我认为游戏化教学法比较明显。当然,不同学者和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界定。我更认可李荣娟和覃林认两位老师的界定:游戏化的体育教学应该是将传统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依据学情和教材情况采取游戏性质或游戏状态式的教学,从而通过游戏的参与使学生掌握技能、提高身体素质。通过研究,我认为游戏化教学具有其大众性、普及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在具体实施游戏化教学上,笔者认为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体育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依据学生发展、教育教学等自身的规律性,进行体育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依据游戏不同的原则性,进行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依据体育课堂的不同时段特性,进行游戏的设计与选择。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科学地运用游戏化教学对遏制学生课堂惰性心理有积极的督促作用。

(3)通过教师提问设计与运用,从热情遏制惰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我国古人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实践证明,恰如其分的提问能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我认为,在提问的时机上应根据教学阶段和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状态来进行;在提问方法的选择上依据授课内容而进行;在所要提问的内容上,体育教师必须要做到设计准确有效,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课堂学习与练习的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帮助其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我们进行短跑的蹲踞式起跑教学时,就可以通过设置“蹲踞式为什么在起跑的预备姿势上后腿不能蹬直呢?我们的步幅与速度快慢有什么直接关系”等问题。可以说,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技能及知识进行思考,使其进一步产生学习和参与的欲望,有效地激发其兴趣。

(4)通过场地器材改进与创新,从学习环境遏制惰性

众所周知,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场地和器材加以实施,为了有效、快速地掌握知识、技能,必要的场地、器材布局与放置是避免不了的,这个布局和放置就是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导致我们在知识传递、技能传授过程中不能缺少必要的场地或者器材。目前现状是,在一些学校里其体育器材和设施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般学校的场地器材常见的基本上有以下几大类(见下表)。

这些场地和器材,教师和学生都很熟悉,如果还是长时间坚持利用原有功能进行教学,那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参与以及教学效果。篮球场地上图形有梯形(三秒区)、圆形(中圈等)、半圆形(三分线和底线组成)和矩形等。教师可以根据练习需要选择和设计,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游戏(捕鱼)

[利用部分]:三个圆圈和四边组成的矩形

[利用原理]:视觉限制效应,提高练习兴趣。

[游戏规则]:

1.圆圈是安全地带、矩形是大海。

2.首先通过正反口令小游戏找到“渔夫”(或者毛遂自荐)。

3.游戏开始后,渔夫可以随意捕鱼,鱼儿遇到危险可以到安全地带躲避,但有时间限制(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情况自定)。

[开发建议]:篮球场上的图形相对单一,但教师可以结合添加器材增加利用率。

(5)通过建立与完善评价制度,从问题根处遏制惰性

改革体育成绩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的需要,是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有效抓手,是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合理、公平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态度,甚至会影响到以后的课堂教学秩序。研究中发现,一些教师制定的成绩评价标准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等综合考查,其结果就是使学生丧失了体育兴趣,降低了参与度。我认为出现评价标准只注重评价结果的直接的原因就是制定者评价理念的问题或者说指导思想的问题。因此,对其操纵评价标准制定的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引是非常必要的,从而使制定出的评价标准能将结果与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要从多渠道提升自己的评价理念。总之,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遏制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惰性是非常有利的,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四、结束语

透过对高中生体育课学习过程中产生惰性的原因研究,我们认为造成其惰性现象是由于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不互动性、教学方法选择缺少针对性、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合理性、对学生了解的不彻底性以及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性等五个方面。而对于其如何扭转,我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当然,遏制惰性的策略和途径还有很多,还希望诸位同仁共同探究。

参考文献:

1.刘平.厌烦体育学生心理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12(2):75-77.

2.苏军.体育缺乏吸引力[N]. 文汇报,2000.

3.杨银富.关于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5,(12):35-39.

4.李学武.大学生体育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院报,2004,28(1).34-36.

5.李清玲,陈佩辉.区别对待,灵活多样,激发兴趣[J].体育师友. 2005.3:76-78.

6.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俞宏旺.如何克服学生上体育课的惰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4.(5):132-135.

8.洪小勤.体育教学中情感调控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6.(2):201-203.

上一篇: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下一篇:小议语言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