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与生日文化

时间:2022-08-11 06:13:32

生日与生日文化

作为生命周期的“刻度”,生日是如何起源的呢?公历生日与农历生日,其背后隐含着哪些有趣的文化差异?

生日,是一种由数字纪日的历法体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法传统下,不同民族和文化對生日有不一样的理解,这也是文化差异的显著表现之一。

几千年来,中国人對于生日的理解,不但与西方有着微妙的差异,而且其本身也有变化发展。中国人往往以农历新年为新的一岁的开始,也就是说除夕过后,每个人都长了一岁。所以新年“辞旧迎新”的说法中还包含着年龄增长的意味。

生日的记录方式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记忆自己的出生日期,不过最初是以干支纪日的形式记录的。公元前4世纪,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思是说自己出生于寅年正月的庚寅日。这里的“庚寅”就是中国古AN来纪日的方式。

我国早期采用的是干支纪日。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有甲乙丙丁等十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这两者可以组合搭配成六十對,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考古发现,在一块商代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就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我国在商朝时已经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文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曾发生过一次日食。这也是中国连续以干支纪日直至今天的比较确切的证据。

在两汉以前,历史记录中的日期都是以干支纪日的方式出现的,这直接决定了出生日期的记录方式。例如鲁庄公出生于公元前706年九月丁卯,与其父鲁桓公同月同日,因此取名为姬同。如果按照数字纪日,这父子两人的出生日期并不相同。这就反映出当时人确实是以干支纪日的方式记录出生日期的。

在《左传》中还记载了一个普通老者给官员出的算术应用题。公元前543年,晋悼公的夫人向国人发放救济粮,绛县有一个老人前来领取。负责的小吏询问他的年纪,他回答道:“我只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小民,不知道如何计算年岁。只记得我出生在正月甲子日,那是一个朔日,到现在第445个甲子已经过去三分之一了。”小吏不知道如何计算,就去请教当朝的高官。大夫师旷说:“我知道了,那是73年前,那一年狄国侵犯了鲁国。”文伯说:“到今天26660天了。”即444乘以60,再加上60的三分之一,得26660天。这个故事反映出,当时的普通人對于自己的出生日期也是有记忆的,同样是以干支的形式。

然而,干支记录的出生日期却不利于产生生日的概念。首先,中国的传统历法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一月,并与阳历的节气相结合,是典型的阴阳合历。在战国以前,虽然天文历法可以预先排定历谱,但是由于天文学尚不发达,往往还需要根据实际天象进行调整。例如某日在预先排定的历谱中是月末的晦日,但当日发生了日食,实际上是下月的朔日(月亮与太阳同时出没的日子,在天文学中严格的定义是日月同黄经的时刻为朔。在农历中,朔被定为一个月的起始),那么政府就可能修改历谱,重新确定其所属月份,下月的日期若以数字表示,就会全部改变。此外,闰月的安插在战国以前也显得没有固定规律。在这种情况下,以数字形式排定的日期并不实用。其次,在传统历法中,一个历月只有29天或30天,而一甲子却有60天。这就可能出现连续多年某月没有某个干支日期的情形,例如连续五年的九月没有甲子日,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会连续多年过不了生日。这样,以出生日期来确定自己的年岁就显得很不方便。所以中国人最初是以农历的新年作为自己年岁加增的生命周期刻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汉代以后,历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根据天象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算出今后多年的历谱,这就为数字纪日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在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就出现了“七月四日”这样的数字日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字纪日逐渐流行,而生日概念的产生,恰恰也在此时。

总的说来,阴历和阴阳历在实现数字纪日上难度相對较大,只有当历法成熟后才可以数字纪日。而古罗马使用阳历,他们并不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划分月份的依据,所以阳历中一个月里的日期和月相没关系,只要按数序排列即可,所以很容易实现数字纪日。但是對于农历这种阴阳合历,或是回历这种纯阴历,要先确定朔日才能确定一个月中的日期,这就要求對日月的运行规律有较好的掌握。在历法水平不高的时候,中国人只能用干支来纪日,或者根据月相不停地修改历谱。因此,古时候中国人的出生日期是难以完全用数字记录的,数字化的生日概念也就迟迟无法产生;而使用阳历的古罗马人早就可以过数字化的生日了。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每天的日期也能够可靠地提前确定下来,按照顾炎武的说法,以年为循环周期的生日概念也就在齐梁时期产生了。

与农历對应的是公历。公历對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外来事物。到目前为止,中国使用公历也仅仅有100多年的历史。1912年1月1日,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初次以公历取代传统的农历。但不久后又进入了军阀割据时期,不同的地区又使用了不同历法。直到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后,才颁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使用公历纪月纪日。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确定使用公历,年份改以公元纪年,并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公历现在使用得相当广泛,但由于农历對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当人们提到生日时,往往会同时记起自己的农历和公历的生日。

说到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的关系,有些朋友可能知道,两者有所谓的19年周期。例如公元1984年1月1日是农历11月29日,而19年后,2003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又是11月29日。这主要是两种历法的置闰规则产生的结果。农历的朔望月周期是29.5306日,一般“十九年七闰”,即19年有235个月。如此算来,19个农历年平均有6939.691日。而现行公历的年长为365.2422日,19个公历年平均有6939.6075日。可见,19个公历年的日数和19个农历年的日数几乎相等。因此,每逢19的整数倍岁数时,阳历生日和阴历生日很可能与19年前一模一样地重合在一起。但是事情也不尽然如此。因为农历和公历置闰并不同步,也可能会使两者在19年后相差一天。特别是在出生前不久恰巧遇上农历闰月时,可能就差得更多了。例如1984年有闰十月,1985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是11月11日,而19年后,2004年1月1日的农历日期则变成了12月10日,与19年前几乎相差一个月。

生日的文化内涵

生日作为生命周期的一种“刻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除了给自己过生日时的种种风俗外,许多對重要人物的生日纪念最终也都演变成为了节日。

有了数字化的生日概念,很多人就转而以生日作为生命标尺。對一个人来说,生日很重要,它可以说是一部个人编年史的页码。如果以生日作为年龄增长的界限,那么不管是农历生日、公历生日,每过一次,就长了一岁,这种意味深长的暗示正是生日给你的最大意义。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一些人为的规定,生日的这种意义更加被强化。例如8月31日出生的儿童,一般要在6年后入学,而仅仅晚一天在9月1日出生的儿童,却可能晚一年入学。

重要人物的生日,常被称为“诞”。如耶酥是基督教的圣人,所以他的生日被称为圣诞,后来成了全球人民都庆祝的圣诞节;其他一些重要人物的生日就叫做“诞辰”,如诞辰、牛顿诞辰等。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生日是举国欢庆的节假日。

除了给皇族过生日,各路神仙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日,例如中国佛教以农历四月初八为佛诞节,即释迦牟尼的生日纪念;道教以二月十五为太上老君(老子)圣诞、九天玄女娘娘圣诞,五月十八日为张天师(张道陵)诞辰等等。在民间信仰中,原本生而为神的一些“先天”之神,比如元始天尊,也被后人安排了凡人才有的生日。在宗教学中,这反映了神的人格化。在中国,过生日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后期盛行,乃至其产生,或许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除了皇帝神仙,黎民百姓也过生日,不过没那么多讲究,一般人就把生日称为自己的生辰。以前民间取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一共八个字,称为“生辰八字”。这不但可以帮助记忆自己的出生日期,在民间信仰中还认为它关系到自己一生的祸福。

在中国,生日在出现之初被称为“母难之日”,借此日来孝敬或者纪念父母。但不久便演变为个人的节庆,这折射出了个人意识的某种觉醒。

一般来说,在古代中国,年轻人过生日不太讲究,但小孩和老年人则不然。小孩子的生日多以满月、百天、周岁为主,在一些地方也流行过十二岁生日。在生日当天,吃红鸡蛋、穿新衣服,还有当下流行的生日蛋糕常常是必不可少的。老人的生日叫做“寿辰”,寿分三种:上寿、中寿和下寿,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要称为“寿辰”,至少要到60岁。在寿辰时,摆寿宴,吃长寿面,接受家人的祝福是最重要的。

除了庆祝人的生日、寿辰以外,人们现在也常常纪念那些重要事物的诞生日,如天文望远镜诞生400年、各国国庆、建军节等,往往会举办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来纪念这些特殊的日子。

生日与八字、属相、节气和星座

当我们问起一个人的生日时,往往也会顺便问问属相(十二生肖)。對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时还会问问星座;而對于年长者,则可能会更关注“生辰八字”。

十二生肖在不同的国家,也有着不同的代表动物,如我国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越南的十二个生肖与中国人的生肖基本相同,只是以“猫”代替了“兔”。有趣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墨西哥也有十二生肖,是由虎、兔、龙、猴、狗、猪和其它六种墨西哥特有的动物组成的。

十二生肖是由动物纪年法演变而来的。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曾流行于我国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后来又和干支纪年法相融合,于是就产生了“十二生肖”之说,即自人一出生,就有一种动物作为他的属相,如子年生的属鼠,丑年生的属牛等。这一传统历代传承,相沿成俗,至今仍在民间流行,是我国一种传统风俗。由于我国早期采用干支纪日、纪年,所以一个人出生的时刻也就對应着一定的干支,进而又演化出了“生辰八字”。

事实上,“生辰八字”和人的生肖,原是我国古代人民一种记忆出生日期的方法,但在古代宿命论思想的影响下,后来这“生辰八字”和“十二生肖”都被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甚至掺进了迷信思想。一些阴阳家、算命者,硬把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同人的生辰八字和生肖属相联系起来,把人分为金命、木命、水命、火命、土命。然后根据五行的相生来给人“批算八字”、“合婚”、“择日”、“判断终身”等等。世界上那些同一时辰出生的人何止千万。但他们的命运有好有坏,寿命有长有短,人生道路各有不同,甚至连在同时出生的双胞胎也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这也说明了所谓命运同生辰八字根本毫无关系。至于根据“八字”和生肖来合婚,更是荒谬透顶。

还有人认为,生日与节气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处在自然中,万物的运行状态会對人的心智、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出生在不同节气的人,性格也会与自然界有相通的地方。如立春节气出生的人纯朴、踏实,喜欢研究、探讨,这正是由于自立春开始,冰雪解冻、大地苏醒,万物开始有条不紊地生长;而立夏节气出生的人行动力强、重感情、富谋略、但性情较急、容易发怒,这是与夏天到了,万物开始向上生发有关;對于冬至节气出生的人,由于冬至时大雪满布、一片雪白,十分亮眼,所以此时出生的人,通常是属于靓丽型的帅哥美女,而且很有智慧……

与此相类似的,当下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的生日与星座的关系也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如巨蟹座的人母性十足、天蝎座的人工于心机、狮子座的人性格热情奔放等等。

事实上,“八字”也好,属相也好,节气也好,抑或是西方的生日星座等,都不能决定人的命运。人生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可能换来自己想要的结果。

生日,只是要提醒着自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上一篇:灵动飘逸,无限视角 下一篇:“新纪元·Z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