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档案期刊集萃

时间:2022-08-11 04:37:19

兄弟档案期刊集萃

档案馆搬迁方案设计与实施

石莹在《中国档案》2013年第9期撰文,指出随着新档案馆的落成,很多档案馆面临搬迁新馆问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制作细致的搬迁方案和组织得当的实施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整个搬迁过程如下:一是搬迁前规划设计。1.组建搬迁领导小组;2.考察新馆布局,首先,根据新馆功能定位,将其分为库区、办公区、借阅区、业务管理区等区域,其次,调试安装配套服务设备,最后,做好防灾准备;3.进行档案资源和固定资产清点,然后对档案进行打包、装箱、编号和设备登记造册。二是搬迁过程控制。1.选择搬迁方法;2.组织搬运人员;3.确定搬运路线;4.制订搬运安全预案。三是搬迁后上架整理。1.确定馆藏空间;2.确定库内档案管理新标识,与登记目录一一对号,做到实体与排架、编号一致;3.做好设备调试工作。

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金波在《档案学通讯》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数字档案信息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体。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档案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业务工作。谈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必要性时,作者认为,要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而谈到当前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归纳为:1.缺少规则和标准;2.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3.技术力量薄弱,开发利用能力低。关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作者认为有三个方面:1.馆藏档案资源建设;2.数字档案资源库建设包括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如照片档案、音频档案、视频档案等)、元数据库等;3.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改进国有企业档案资源建设的新思路

李立明在《档案学研究》2013年第4期撰文,指出企业档案是企业信息资源的基本形式,改进国有企业档案资源建设是完善企业资源、丰富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举措。作者指出,走多元化的道路是改进国有企业档案资源建设的新思路:一是企业档案鉴定标准与保管期限精细化;二是档案载体的多样化;三是档案管理体制的多样化(一方面,企业成为无主管组织,企业间靠股权、产权关系维系,企业档案机构失去了行业归属;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主要采取职能分工与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形式。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档案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国有企业的多元化特点,只有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分别确定各个企业最适宜自身的管理体制);四是档案库房的选择多元化(可自建库房和租赁档案库房)。

新时期人事档案优化措施的思考

郭怀珍在《北京档案》2013年第7期撰文,作者认为,人事档案既具有其他档案的共性,也有区别于其他档案的个性,做好人事档案管理优化,在人事管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者发现人事档案归档材料不规范是目前影响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归档材料内容更新不及时;2.归档材料内容不完整、不真实;3.归档材料规格不统一;4.归档材料内容书写不规范;5.归档制度不落实,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要做好人事档案工作,必须做好人事材料归档工作,这是提高人事档案质量的关键。其做法是:1.要完善人事档案归档制度;2.挖掘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丰富人事档案内容;3.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4.明确人事档案材料的具体要求(归档材料必须是完整、规范的正式材料,必须手续完备,材料归档要统一,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如年龄、工龄、党龄及学历前后不一致,要经本人签字后再归档)。

档案部门与新闻媒体合作共赢的尝试与思考

刘凤伟在《档案与建设》2013年第6期撰文,谈了档案部门与新闻媒体合作共赢的几点尝试和思考:一是宣传先行,及时征集编硏信息。2012年,苏州市档案局征集进展和编研成果经《苏州日报》、《姑苏晚报》、苏州电视台等本地新闻媒体报道26次,社会反响很好。二是文教引领,全力打造文化精品栏目。2012年,苏州市档案局在《苏州日报》每周五《老苏州》版开设“珍档解密”专栏,每期1500字左右,每年44期;同年还在《姑苏晚报》周日《人文周刊》开设“档案”专版,每期3800字左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近现代名人。三是优势互补,共同记录社会发展历程。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的报道,是对社会发展历程的实时记录,而档案部门是历史性、长期性的记录。档案部门需要新闻媒体对收集声像档案材料的支持,新闻媒体需要档案部门提供报道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背景材料。四是资源共享,深度弘扬优秀文化。近几年,苏州市档案局和《苏州日报》在文化名人的档案收集和采访报道方面合作,互相提供线索,以“文化访谈”栏目形式联合采访文化名人、收集名人档案。

论国家档案馆的有限公共性

王艳珍、曹航在《浙江档案》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档案馆由于自身的诸多特点,不像“近邻”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那样具有纯粹的公共性,并对档案馆的有限公共性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档案馆体制影响公共性。主要为档案馆的特殊管理模式(局馆合一)阻碍其公共服务功能的发挥;档案工作人员的公务员(或“参公”)编制影响了其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二是档案馆工作对象限制其公共性。主要为馆藏结构单一和馆藏档案开放利用限制条件较多。三是档案馆的服务理念和社会形象拉大了其与公民的距离。

低保档案工作探微

孟冬在《兰台内外》2013年第3期撰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低保档案工作:一是低保档案的形成及特点。1.低保待遇申请审批的程序,决定了低保档案的多层面性(涉及村、居委会,街道、乡镇,县级民政部门三个层面);2.低保工作的管理方式,决定了低保档案的动态性。二是低保档案的管理原则。1.分级分类管理(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管理);2.一户一档动态管理。三是低保档案管理的一般方法。1.低保材料的归档;2.低保材料的整理;3.划分低保档案的保管期限;4.低保档案的利用。

浅谈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李蕴在《西安档案》2013年第3期撰文,从四个方面谈了档案管理的创新:一是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在现代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把信息安全放在第一位,注重及时跟进和创新。二是档案人员管理的创新。首先是管理方式的创新,其次是管理内容的创新。三是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首先是业务水平和业务规范方面的制度创新,其次是技术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最后是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四是档案服务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上一篇:档案馆与图书馆服务比较与互鉴研究 下一篇:提升人事档案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