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三兄弟院士: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

时间:2022-10-27 04:00:23

李德仁:中国测绘界的泰斗

在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溱潼古镇上的院士旧居,其厅堂悬挂着李氏80字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家训由李德仁三兄弟的曾祖父李贞发手书于1890年。

李家的子女从小就学到了要勤学读书、尊老爱幼、与人和睦相处等道理。李德仁,普通职员家庭出身,姐弟7人中,他为长子。其父母薪水微薄,幼年时期的清贫激发了他勤奋、自强的信念。

1957年,18岁的李德仁从江苏省泰州中学毕业,报考了北京大学工程物理系。后来阴差阳错,被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武测)航空测量系录取。1963年,李德仁本科毕业,航测系主任王之卓教授鼓励李德仁报考研究生。当年选拔的考试科目一共3门,李德仁两门满分、一门99分。但因为档案里一份“莫须有”的材料,他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分配到河北省石家庄市水泥制品厂当工人。通过自学与实践,李德仁掌握了特种水泥制造技术,并与同伴们研制成功“新型铝酸水泥系列”(获得改革开放后第一届国家发明二等奖)。1967年,李德仁和朱宜萱结婚。李德仁还自学了大学教材《硅酸盐工艺学》上、中、下3本厚书,并到北京国家建材科学研究院学习矾土水泥化验技术。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经王之卓教授推荐免试,李德仁成为他门下的研究生。

1982年,李德仁获准赴德国波恩大学进修,在那里先后完成了两项研究,提出了克服自检校平差中过度参数化的3种方法,并改进了波恩大学的相应计算机软件;他从验后方差估计理论出发,提出了粗差定位验后方差选权迭代法,被称为“李德仁方法”。1983年,李德仁转入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针对经典可靠性理论的缺点,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理论工作,1985年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可靠性理论,使不同模型的区分和同一模型误差的定位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获得德国的“双莎航空测量奖”。

李德仁组织力量攻关,解决现实经济建设中的难题,他提出的“摄影测量与非摄影测量的联合平差程序”新方法,在玉龙雪山虎跳峡地区成功进行了航空摄影测量,并应用到大庆、海南、北京等地,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991年,李德仁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李德仁又当选为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仁后来还担任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并入武大之前的最后一任校长。新武大成立后,他一直担任武大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8年“5・12”汶川地震,李德仁领衔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最新技术,为正确指挥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了分辨率最高的数据;2007年,为实现对青藏铁路全程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李德仁主持研制的测绘产品“移动道路测量系统”,绑在火车头上跑了整整6天,通过自主产品“三维立体地图”,管理人员只需点击鼠标,就能监管千里之外的沿路设施,显示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和高差;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德仁带领专家团队,从奥运会申办、场馆建设到成功举办,全方位提供专业的“贴身服务”,至少为国家节省了16亿元……2009年,李德仁利用测绘技术完成的“影像武汉”网络地图,成为国内首个最完整、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影像城市”。在这个大容量平台上,共有30万个兴趣点,涉及老百姓教育、办公、交通、旅游、购物、住宿等,市民可以从地图上检索到每一个兴趣点。

2012年1月9日,由李德仁提出和设计主要技术参数的我国第一颗测绘卫星成功上天。该卫星成为国内外同类型卫星的性能最优星,打破了外国卫星数据在我国市场的垄断地位。而李德仁的最终梦想是构建“智慧地球”,即“数字地球”与物联网结合到一起,就变成“智慧地球”了。此外,李德仁还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更希望所带的弟子能从学科带头人变成领军人物。

李德毅: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

李德毅,李德仁的弟弟,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他1944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县(现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博士学位。

1996年,李德毅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毅现任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

李德毅长期工作在军事电子系统工程第一线,并作为全军军事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副总设计师,主持全军指挥自动化发展总体方案设计。他还出版英文专著两本,主编技术丛书5本,170余篇,被上百篇文献引用;而且他还培养了2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1985年,李德毅获得国际IEE(国际电气工程师学会)总部授予的计算机和控制类最佳学术成果奖,1999年获得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杰出论文奖,先后获得14项部级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991年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1992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我军指挥自动化技术与建设的开拓者,国内数据开采和知识发现学科带头人。

李德群:塑料注射成型的模拟研究第一人

李德群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学院学位审议委员会主任等职。2015年12月7日,70岁的李德群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李德群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尽管毕业于清华大学,但李德群毕业后却有10年当农民和工人的经历。在宁夏灵武农场当农工时,李德群用自己的知识回报当地人的友善。发现宁夏的农工们劳动强度太大,完全超出他们的身体的极限,李德群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了很多工作,改善了农工的处境,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随后,在湖北潜江的5年里,李德群又当了5年工人。回到湖北后,李德群如鱼得水,在短短3年里,他把一个很落后的农机厂改造成一个比较先进的环保设备厂。

和不少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某一领域的专家不同,李德群从33岁才开始学术研究。1978年,离别武汉15年的李德群,拿着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回归校园。当时,他的导师肖景容教授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需要,为李德群确定了塑料注射成型模拟的研究方向。“科学研究一开始找准方向十分重要。”李德群认为,正是导师的高瞻远瞩和循循善诱,让自己走上了研究的快车道。他从此步入了塑料注射成型模拟和模具的科研之路。

1986年,李德群应邀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一年多的美国之行,大大拓宽了他的视野,提高了他的研究能力,让他认准了塑料注射成型智能化的发展方向。由于当时的塑料注射存在多重缺陷,难于在工程中广泛应用。带着改变这种状况的决心,从美国归来的李德群带领其团队在1990年代初,率先开发出国产塑料注射成型模拟软件并实现了工程应用。

2005年,李德群将目光投到成型装备智能制造方向上。在成型模拟的基础上,将工艺参数自动设置、自适应注射等智能技术应用到注射机上,提出了在线反演的注射速度平滑优化、工艺曲线的二级闭环控制等方法,成功开发出智能型注射机。目前,智能型注射机不仅在国内推广应用,还远销海外。2012年,塑料注射机智能技术及应用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摘自《江苏地方志》,《楚天都市报》2012年1月9日,《中华儿女》2013年第21期)

上一篇:钱氏两兄弟院士:钱临照、钱令希 下一篇:在实践中引领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