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11 02:17:16

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都将是人们的必备素质。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学会学习呢?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敢问。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学生如果提出一个问题而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那么他会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种问题,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即使学生提的问题毫无价值,教师也要视具体情况给予帮助引导。经过教师的鼓励、帮助与教育,学生对于听课中遇到的知识难点,不会做的习题,敢于问同学和老师,而不是听之任之,或一抄了事。这样以来,学生就一步步养成了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简单模仿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学会按老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来质疑。如学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就会模仿老师经常运用的提问方式,提出“意大利为什么要侵略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为什么会失败”等疑问,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直接。但是这时他们已经开始有了问题意识,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后再问,学生在简单模仿提问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并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如经过阅读思考,进一步质疑:埃塞俄比亚的西南和东北三面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意大利难道不怕英国出面干涉?英、法、美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持什么态度?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成熟感。

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质疑,也要讲究一定的策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已有知识程度,教材的处理等情况,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灵活运用。比如相对较为简单,浅显的内容,可以出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学生自己阅读,自我编排问题,一边编排问题,一边解决问题。而当面对一些相对比较难,或较为专业化的问题时,则可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某一、两个问题,从另一个层次或另一个角度换一种问法。再做深入一点的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一个专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查询、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提出系列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讲解“一国两制”时,教师只简单地引导一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时?学生一下子就抛出了诸多的问题:香港、澳门回来了,台湾怎么还不见动静?为什么当时不乘美国纠缠于伊拉克之时,打下台湾?“一国两制”的地区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全部的社会主义制度?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先自己讨论,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历史、政策……让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引导学生质疑,方法多种多样,教者可以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而灵活运用。比如,可以将一个大疑点分解成若干个小疑点,通过提出一个个本身互不直接牵连的子问题,而逐步进入大问题的中心。如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先总的提出“《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在这一总问题下再次提出《马关条约》中赔偿数额较前有何变化?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与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招商引资”有何区别? 通过提出诸多条理清晰的小问题,从而具体的综合地把握大问题,学以致用,关注现实。

抓住内容前后联系点质疑,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里的前后联系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可以是一节课中的前后知识,也可以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只要有交叉点,而这个交叉点又能产生问题,那就可以去质疑它,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如果缺少了怀疑批判精神,那他只会墨守成规,创新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教师是一个引发思考的启思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及时点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上一篇: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孩子是在春天长得快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