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大陆音乐输入时代三韩乐的传入

时间:2022-08-11 12:46:30

浅谈日本大陆音乐输入时代三韩乐的传入

摘 要 朝鲜半岛与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交流历史。五到八世纪之间,日本正处于大陆音乐输入时代,三韩乐的传入不断对日本雅乐的形成产生影响。本文主要从百济乐的传入、新罗乐的传入、高丽乐的传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搜索古代朝鲜乐和日本音乐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三韩乐 百济乐 新罗乐 高丽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1 百济乐的传入

公元5~6世纪,百济乐尚不完备,但中国的宋朝和北魏已经有关于百济乐的记载。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世纪时,百济和高句丽一样传有横笛、莫目、舞等艺术形式。但百济乐未能和高句丽乐一样列入隋七部伎和九部伎,而被称为杂技。可见这时,它的发展程度还不完备。百济乐与日本的交往记载现最早可追溯至6世纪前。公元554年,从百济派遣到日本的施得三斤、季德己麻次、季德近奴和对德进陀四位乐人与之前被派到日本的百济乐人进行了交接。说明在此之前,百济乐和百济乐人已经到过日本,并进行了一定的交往和交流。相传848年的百济乐生也是横笛生、箜篌生和莫目生。这些记录说明在公元554年以前,百济已经向日本派送了精通横笛、箜篌、莫目和舞的乐师,并向其传授了百济乐。

公元7世纪初,百济人味摩之将伎乐舞传到日本。而伎乐舞的起源问题,至今仍是颇具争议。伎乐是在奈良、平安时,日本接受大陆文化中的一种面具表演艺术。也被称为吴乐,七到九世纪的时候在日本宫廷中经常可见。六世纪中后期在重大的佛事活动中曾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日本书纪》中提及:“百济人味摩之归化,曰学于吴得伎乐舞。则安置樱井,而集少年令习伎乐舞。于是真也首弟子新汉、齐文二人习之,传其舞。”味摩之学于“吴”,此吴到底为何处,是否是中国的吴越之地尚且不得而知。其他有说来自龟兹,有说来自印度,更有说来自希腊。但当时伎乐舞用过的假面,一直藏于日本的东大寺。而味摩之最初将伎乐舞传到日本的时候,学习这种舞蹈的大都是上层社会的贵族子弟。舞蹈以宣教为目的,主张劝善惩恶。但在韩国传习下来的假面舞却大多以抨击封建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为主要内容。学术界认为,韩国的伎乐舞起初也是以宣教为目的的,它主张“生者必灭,盛者必衰”的思想。《韩国音乐史》中提及,今天韩国的伎乐舞失去了宣教的性质,可能是它长期沿袭过程中产生流变的结果。

根据奈良时代文武天皇大宝二年(公元702年)制定的雅乐寮的官制,高丽乐和新罗乐完全平等、百济乐拥有乐师四人和乐师学徒20人,但到了圣武天皇天平三年(公元726年)的时候,高丽乐的乐师和乐师学徒合计八人、新罗乐的被减少到一共四人、而与此同时百济乐的人数共有二十六人,人数反而增加了,因此百济乐成为了当时三韩乐中最被重视的音乐。这与当时的东亚国际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到平城天皇大同四年(公元809年)之时,或许是作为财政紧缩政策的一部分,高丽乐和新罗乐相同乐师和乐徒被减少到仅仅四人。

2 新罗乐的传入

新罗乐和百济乐一样,现存可了解它的资料已经屈指可数。只有新罗乐使用的乐器――新罗琴相对有一些认知。在新罗琴的传入日本的时间上,学者各据一词。据李惠求推测,新罗乐传到日本的时间可以追溯到钦明天皇二十二年。它与高丽乐一样,是在百济乐之后传入日本的。他认为公元453年新罗向日本传授的音乐是类似于鼓吹乐的仪式音乐,一定没有使用伽琴;新罗琴伴奏的舞蹈音乐认定为宴享乐,说明伽琴传入日本的时间最多提前到公元551年。

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日本遣唐使实际成行的共有十三次之多,在多次入唐航海过程中,日本人摸索的经验是以四艘船组成一个船队,以利互助。日本僧人圆仁曾参加最后一次。他在公元837首次出航,遭遇海难,838再次出航,再次失败,公元839第三次出航,才最终成功。圆仁在扬州住了半年多,扬州留守的负责人是藤原贞敏,藤原贞敏在中日音乐交流中也做出了贡献。圆仁抵达登州赤山,投身赤山法华院,这是沟通中日朝三国的新罗大人物张宝高建立的寺院。他此行住了九个多月,与新罗俗僧密切交往。

之后新罗灭百济、高丽,唐日之间北路海道梗阻,圆仁一行取南路,在五岛列岛一带横断东海至扬子江口。新罗译语担任语言翻译,且熟知海路航线。登陆后负责与当地政府接洽、安排行程等。唐代新罗对日之海上航线,其一自珍岛渡海经聃罗、对马至筑紫,其二自加罗起航经对马至肥前国松蒲登陆,入太宰府。

据《日本史资料总览》统计,在六到九世纪之间,日本36次出使新罗,而新罗曾81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官方可见记载已经数量众多,民间交流更不曾统计。在如此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过程中,新罗乐在日本流传开来。

3 高丽乐的传入

日本目前关于高丽乐传入的记载,最早是在天武天皇十二年,即公元684年。纵观历史,高句丽灭亡的时间在公元668年,这也就是说,上述记载是在高句丽灭亡后才有的。由此,我们可以推证,高句丽的音乐在高句丽灭亡之前已经传到日本。公元570年,高句丽使节出使日本。“钦明天皇三十一年(公元570),昭曰……有司仪于山城国,相乐郡后起馆净治,后相资养……器乐更飨高丽使者于相乐馆”。

6世纪末传入日本的三韩乐乐师和乐生的人数众多,与唐乐乐师和乐生不相伯仲。以大宝年间的雅乐寮乐师和乐生为例,记载中唐乐师共12人,乐生共60人,三韩的乐师和乐生数量与唐相等。在此时,高丽乐与新罗乐、百济乐平分秋色,乐师和乐生人数也是相同的。但在之后,随着国力的兴衰和国际交往的变化而改变。后来三韩乐在日本仁明朝时期与渤海乐合并,统称高丽乐。

笔者必须再次强调,这一部分所说的高丽乐与在今天被称为雅乐的高丽乐是不同的。日本雅乐的高丽乐是指朝鲜系的全体音乐,是与唐乐相对的一个名词。而这里所说的高丽乐是朝鲜的一部分――高句丽的音乐。

在日本大陆音乐输入时代中,三韩乐的传入不断推动着日本雅乐的形成。它在音乐碰撞与融合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并继续影响日本雅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日]村上直、高桥正彦:日本史资料总览[M].东京: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昭和61年5月.

[2] [日]吉川英史.日本音乐的历史[M].大阪:创元社,昭和40年6月.

[3] [朝]金富轼.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0.

[4] 张师勋.韩国音乐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5.

[5] 徐元勇.中日音乐文化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8.

[6] 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

[7] 刘.旧唐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5.

上一篇:英语词义变化原因新解 下一篇:略论在新课程环境下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