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时间:2022-08-11 12:45:46

基于工学结合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探讨与实践

【摘 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石,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专业建设的规范对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及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结合本校目前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进行了探讨,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专业建设 电气自动化技术

1 引言

根据教职成[2006]4号文提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把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学习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学习与工作在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

电气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设备及技术更新步伐很快,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环境等因素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因此,本文结合本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实训建设、职业技能等环节上进行了探讨,使该专业建设不仅具有国内高职院校的共同点,而且具有地方经济需求的办学特色。

2 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渗透到工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众多先进的自动控制设备随之产生,使得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专业培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电气控制与电气传动系统及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调试与技术改造能力,适应企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职业素养、适应岗位(群)等方面有具体的目标要求。

3 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应指明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反映其掌握的程度与水平;反映对师资以及学校、社会所提供的其他资源的使用。图1是主要岗位与核心课程之间关系。

图1 岗位与核心课程关系图

4 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进行“学训交替”、“工学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路。图2是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图。

校内实训基地可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校内生产性实训,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生产性实训的实施。做好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将实训室建成具有浓厚岗位现场氛围,与实际岗位操作相一致的,可以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实训场地。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教学和学生校外实训的要求,能接受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和综合项目设计等的教学需求。通过建设生产性教学工厂,为本专业师生的产学研和“工学结合”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培养学生职业经验能力。

图2 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图

5 核心技能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连接“专业”和“职业”之间的桥梁,是学生顺利步入社会,理想就业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必要的培训、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自己成为既有学历又有能力、既有技术又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核心技能的培训,缩短了学生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以最大的优势适应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可选如下:(1)维修电工(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

(2)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3)PCB设计工程师;(4)电气智能技术工程师;

(5)电子产品装调工程师;(6)制图员中、高级等级证书。

6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学做分离的问题, 本文对专业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吕景泉.‘核心技术一体化’模式探讨.职教论坛,2002(4).

[2]杜广朝.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上一篇:高层建筑中消防电气技术的运用 下一篇:论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