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角色困境及其超越

时间:2022-08-11 11:44:27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研员——这一活跃在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特殊”群体,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角色困境——在教师眼里他不是教师,在专业研究人员眼里他不是研究员,在教学管理者眼里他也不是管理干部。教研员正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同时,教育改革又对教研员提出了高端和全面的要求,这些与目前教研员的专业能力,构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期《今日教育》刊发的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赵福楼的这篇文章提出:教研员应该是学科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复合体,要提升教研员的专业能力,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需走出教研员单兵作战的局限,构建教研共同体。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研员队伍,如何发挥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作用,值得持续关注和思考。

一、教研员的三重角色:学科教师+研究员+管理者

教研员,这里指广义上的教学研究人员,最理想的条件是有学科教学背景,并能掌握基本教育教学理念,具备一定的综合研究能力,再能结成研究团队,具备学术感召力。用一个公式表达就是:教研员=学科教师+研究员+管理者。

教研员应该是学科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复合体。他出身教师,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并能追踪一个学科的教学研究,在这个专业领域是一个有前瞻思维的人。具备了这个条件后,再有课程思维,教育视角,懂得教育规律,对于教育发展具有基本价值取向判断。这两个条件附加在一起,有利于教研员在教学指导中上得去,下得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然后懂得把研究成果或经验,借助团队分享机制,进行推介,并能有效干预教师行为。这样,在专业能力提升上实现三位一体之后,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教研员才能产生。

好教师本身就是稀有产品。在此基础上,他若能基于研究而改进教学,具备研究者的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能够摆脱学科教师的既有思维,在另一个角度理性地看待教育教学,就更为难得。一个教师增加了研究思维,懂得就教学的抉择进行理性研判,为什么这么做和这么做的有效性与负面性怎样。这样就可以使得教师逐步摆脱经验性、习惯性作为,而有了独立学术品格。一般从高校出身做研究的人员,缺乏教师行动中经验的积累和教师动作的感受,思维比较飘忽,是不容易在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中扎根,获得学术滋养的。其设想往往没有实践做依托,而有了设想也难于在教学实际中转化。

能实现生产力转化的研究人员就成为尤为稀有的人物。一个学者可以生活在一个研究圈子里,他们之间可以做学术交流,但一旦教师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未必可以把实践中的经验提供给教师。这也是教师普遍疑惑的,可以作报告的学者,其实大多不能告诉你这个理念怎么进行教学转化。一个研究者能沉淀在学校和生活在教师中间,并结成研究团队,带领教师进行专业化研究,寻找解决校本问题和师本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团队号召力。

在教师中有影响力,可以构建有说服力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形成模式化的东西进行传播,做到这些的人更是极品了。

在中国的研究环境中,最具备条件的教师可以发展成熟为有三种经验和三重视角的复合型人才。教师有教学经验,具备实践视角;他若同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有教育教学研究的素养,兼备学术视角;之后懂得教育教学管理,知道怎么推动学术和教学的整合,具有管理视角。唯有三者的贯通,才能成长出最被教师信服和产生教学推动力的教研员。

正是基于这种思维,一些地区招聘教研室的专业教研员,都是面向教师,提出专业素养,管理经历,以及研究水平的具体要求,这近乎苛刻。教研员的补充,尤其是高水平的专业教研员的补充,目前是非常困难的。若不解决这个问题,现有的教研员队伍就不容易在工作中实现最优教学指导和服务功能。

而在岗的教研员,也要懂得社会对他们在专业期待上也是非常苛刻的。现状是教研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通常与这个期待具有很大的距离。怎么实现这个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升,一直并必将是长期困扰教研工作的大问题。

二、构建教研共同体

在推进课改进入攻坚阶段后,通常的宣讲已经失去说服力,教师期待切实有效的办法,与现实生态相适应,这显然是高端研究不能做的,也是基层教师做不了的。那么大众期待教研员来弥补这个研究和行动的缺位。基于理论的教学可行性研究,体现为如何把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是技术化研究,也是最为吃力的活儿。客观来说,能担负这个责任的教研员非常稀有。

基于这种境遇判断,教研员与教师、专业研究人员不同,他不应该以个体行动来推进工作。即教研员的个体行为无疑被教师大众理解为一种引领性的发言,这是要担负更大责任的。在这个背景下,教研员在教研中的失言或失当,自然会被舆论放大,于是他的影响力会被削弱。一些教研员的口碑不好,有负面影响,其专业能力不被更多教师信服。

基于此,未来教研事业的发展正在走出单兵作战的时代,教研员的个体影响未必适应大众期待,如此条件下更有必要构建教研共同体。也就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旗帜下,应该汇集一批有教育理想,有职业发展追求的人,教研员作为召集人,要凝聚这些汇聚者的心力,共同建立教学实践中的协商、会诊机制。

目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三级教研体系:以省市为教研的第一层级;下面有区县一级教研部门;在学校也有学科教研组,这是教研的基本层。我们通称之为三级教研网。在天津教研室,最早提出过三级网络、中心辐射、区域联系的工作思路。

在课程改革推进中,强调基于校本的研究,教研员的工作也在发生重心下移,即一个优秀的教研员必须依托于校本研究,在校本研究的协商和共建中,形成研究共同体,具体服务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专业提升。

教研员的工作价值只有在最基层的学校和最普通的课堂才能显现出来。

教研员是未来建立教研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此外教研员也最有条件可能构建以专业研究为目的的一个团队,成为形成教学实践中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教学研究与推介的实践中,名师工作室和工作坊这种新机制,被重视和得到推广。北京基教研中心成立了吴正宪和李卫东的名师工作坊。这种教研员的工作坊机制,对于发挥教研员的教学引领作用还是行之有效的。

天津的教研在教师中的影响力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与教研员比较沉底,深入学校和贴近教师,着力于提供指导和服务有关。可是,这种基层关注和服务,占用了教研员的较多精力,他们用于学术的时间比较少,在基本层,教研员不能拿出有说服力的科研成果,即在研究的高端,教研员的缺陷是明显的。

正是基于这种反思,构建以专题研究为目的的长期合作研究共同体,更加有必要。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上一篇:民族地区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运... 下一篇:打好“提质”攻坚战、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