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性题目的作用

时间:2022-08-11 10:51:29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性题目的作用

数学习题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它是由习题的条件、解题依据、解答方法、习题结论(答案)这四个要素组成的。根据四个要素中已知要素的多少,可将数学习题分为以下四类:

(1)标准性题。即四个要素都为已知的题。这类题(如证明题)小学教材中不常见,在此略去不谈。

(2)训练性题。即四个要素中只有一个是未知的,而其余三个要素都是学生已知的。例如:

①填空:()+8=15;

②计算:3.5÷[1.4×(0.1-0.05)];

③解方程:X+12=24;

④一个数的是9,这个数是多少?

这类题除了条件或结论外其他三个要素都具备。学生平日大量接触的是这类习题。

(3)探索性题即四个要素中的两个是学生所知道的,而其余两个为学生所不知的题。例如:教师在教授异分母分数加法前,先告诉学生与的和是,引起学生的疑惑,产生探求的欲望,这时+=对他们来说便是一个探索性的习题。

(4)问题性题即四个要素中仅有一个是学生明确的。例如:

①把0、1、2、3、4、5、6、7、8、9分别填到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使三个算式都成立。

+= -= ×=

此题除了加、减、乘法运算法则作为解题依据外,其余要素均未知,因此是个问题性题。

②“湖边有12只白鹤,灰鹤只数是白鹤的3倍……(口头提出问题再解答)。”因此题只提供部分条件,其他要素都要由学生考虑,故也属问题性题。

标准性题和训练性题,由于未知要素很少,所以通常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这类题往往具有完备的条件和固定的答案,我们一般称为封闭题。封闭题在教材中最为常见,在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计算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探索性问题和问题性题含有较多未知要素,通常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这类题往往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我们一般称为开放题。开放题在教材中较为少见,多被编在思考题内。虽然大纲对该类题目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但它的地位却不容忽视,笔者分析开放性题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引入开放性题目能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开放性题目一般编写在每一章节的末尾,对所学的知识起着检验、巩固和提高的作用。练习中引入此类题目,使练习过程有了层次感,并且能“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例如,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教材末尾编写了这样的题目:=,这个题目的答案有无数种,并且各且答案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规律性。教学中,教师可经以引导学生求出各个答案:======……进而让学生观察各组答案中分母和分子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出示类似题目“已知=,求a、b”,让学生解答。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

2、穿插开放性题目易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设置开放性题目,为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开放性题目的条件相对于结论而言不充分,结论未定或未知,从而包含着多种结果,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促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独立地探求各种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例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目:(8-)×=8,要确定中应填哪些数。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里填的数不是确定的,进一步探索,可明确第一个内的数应是比8小的自然数,第二个内的数就是8的约数,进而得到解答:第一个可填7、6、4、0,对应的第二个填8、4、2、1。上述探索过程也可相反,先获得具体解,再反思悟得两个的取数规律,以确定答案的完整性。

又如前文提及的异分母分数加法教学,教师将题目展示给学生,给他们提供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面临问题情景,产生探索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直接把整数、小数加减法算理迁移到分数中,只须将几个分数单位统一,问题便获解决。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可通过拼组数形结合图(见图),由观察、手动折叠,得到启示,再分析、归纳得出运算法则。

3、解答开放性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教学中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开放性题目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前面曾提到的“白鹤、灰鹤”问题,这是一个应用题类型的开放性题目,对此学生可以补充以下的问题并列出算式:(1)灰鹤有多少只?12×3=36(只);(2)灰鹤和白鹤一共多少只?12+12×3=48(只);(3)白鹤比灰鹤少多少只?12×3-12=12(只);(4)又飞来……这样引导学生“一题多变”,在单位时间里提出不同问题并从不同角度给予解答,能锻炼他们思维的流畅性。此外,还可以根据开放性题目的解答方法、解题依据,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考虑问题,在单位时间内提出多个不同类型的答案,这样能锻炼他们的变通性。变通性和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4、编写开放性题目符合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

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看问题的眼光由“实物中心”转向“系统中心”。即对问题的研究不仅局限于本身的实体,还应作为一个整体放在更大的系统组成中来认识。教材中的开放性题目大都渗透着现代数学的集合、函数、统计的思想,这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应适当引入此类题目,传授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如思考题“÷=6……1”,答案有无数组,若将解答按右图排列,这样,题中第一、二个中的各数分别组成了一个集合。教学中用右图来讲解答案,会使低年级的小学生对集合思想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有益于以后的学习。

总之,由于开放性题目中各个要素的不确定,通常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因此强调的是思维的发散性,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多向性、选择性。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挖掘题目中的开放性因素,以使课堂教学更富有个性化、活动化、探索化的色彩。

上一篇: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怎样设计数学课堂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