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更真更实

时间:2022-08-11 10:25:30

让学生“自主”更真更实

摘 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了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观。文章从抓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自主;讲策略,训练学生学习自主;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自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自主学习 自读自悟 因素 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小语新大纲指出,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主学习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落实这一精神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真”更“实”呢?

一、抓因素,促进学生学习自主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从兴趣、习惯、方法等诸多方面去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捞月亮》时,她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看着投影片,听着老师生动地口述:“从前,在一座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一只小猴在树上兴奋地玩着、玩着,忽然,它大声嚷道:‘月亮掉进水里啦,月亮掉进水里啦!’,猴子们听到喊声立刻赶来。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一声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足以证实学生已被老师设置的悬念“悬”着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很快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阅读习惯包括认真的习惯等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如一位教师教学《长征》一课时,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十分陌生,为了让学生能走近“长征”,教师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从电脑“网页”上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使课上得成功,学生走进了《长征》。

3.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仅拿“理解词语”来说吧,就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找近义词或找反义词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便能形成能力,去自主地学习。

二、讲究策略,训练学生学习自主

学生“自主”的功能在于他的主动性,这是称得上自主的真正标志。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1. 学习内容――让学生自选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主体性的确立,离开了自主选择就难以成为可能。因此,小语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入“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思考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

2. 学习疑问――让学生自辩

古人曰:“学贵有疑。”而疑问,该由谁来解答呢?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讨论、争辩,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入。“辩”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使思维迅速发散与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

3. 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悟

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要求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鸟的天堂》的教学,教师在学生理解完全文之后,要求学生回去试着学“导游”组织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鸟的天堂”的景色介绍给大家。课堂上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导游词拿出来展示。一篇篇导游语是那么生动、具体,一个个小导游是那么形像可爱,真让人赞不绝口。“游客们”从中了解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关于“鸟的天堂”的知识,让人大开眼界。此时,教师抓住这一美好时机,问:“你们的这些资料和语句是哪来的?”有的说是从电脑网页上下载来的,有的说是去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找来的,有的说是学电视上的导游的……“多好的学习方法啊!”此时此刻,教师再也没有必要干巴巴地告诉学生怎么去写导游词。这样,让每个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从活动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由教师归纳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更会无时无刻不在汲取知识,从而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 课文练习――让学生自主

(1)课练自选。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班级学生中基础不同的现象,课堂练习时教师应考虑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安排一些弹性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己挑选,以便扬长避短,更好地激发“自主”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布置抄写词语的作业时,切勿搞“一刀切”,让每个同学都抄个三五遍的,这样会让学生感到为了抄写而抄写,完成任务罢了,收效甚微。正因为如此,当今新教材里课后的“读读写写”题已改为“把你喜欢的词语或优美句抄下来”了,这就避免了训练的随意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把自己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熟读成诵,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2)课练自拟。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主体作用是学生发展的保证。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一张试卷一些习题,都是教师出题,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活跃学习的思维,不埋没学生的潜能,教师让学生学完一课后,自拟练习。这一尝试定会给学生带来跃跃欲试的乐趣。一般来说,学生自拟练是出一些自己理解掌握的或者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比如优等生会出一些带有思考性、创造性方面的题目,中等生一般是根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出一些变换角度综合性的题目,而后进生大都是基础知识方面的有关字词句的题目。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要求精挑汇编,全面练习,这样的课堂练习尝试,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知识,培养了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促进了学生去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三、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自主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习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去学,主动去探索。如《凡卡》的教学,学生提出:“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那样不好,凡卡为什么不趁他们去做礼拜时,偷偷地回爷爷那里去?”“他没有鞋,老板不是做鞋的吗?可以偷一双穿着跑。”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老师看来可能很幼稚,但证实了学生认真读书,能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千万不能给予否定,而是鼓励表扬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不懂就问的好品质。在教师的鼓励表扬下,课堂又一次活跃,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氛围是那么宽松、民主、和谐,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全调动起来了,这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吗?

总而言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教师都尽可以大胆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

上一篇:以生为本 构建和谐班级 下一篇:注重发展多元智能 促进学生人人成功